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河流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土壤侵蚀以往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影响土壤侵蚀的主要因素为降雨、地形及土地利用;(2)土壤侵蚀主要类型为水蚀及重力侵蚀;(3)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汛期;(4)土壤侵蚀具有垂直分带性;(5)在研究的四个典型地区中:绥德地区侵蚀严重,天水地区侵蚀相对较轻微,安塞地区侵蚀典型,西峰地区侵蚀特殊。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方向与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和黄河治理开发重大实践的需求出发,回顾了我国关于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论述了深化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研究的重大需求,就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方法与途径、研究方向与内容提出建议,认为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研究:重力侵蚀规律、不同治理措施配置下坡面-沟道系统侵蚀产沙耦合关系及泥沙输移规律、植被措施作用下的水文效应和产流机制、土壤侵蚀产沙发生发展过程尺度转换、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模拟理论与技术等;研究途径包括建设黄土高原土壤侵蚀试验观测体系、运用土壤侵蚀模型模拟与反演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基于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选取黄土高原西部宁夏中卫地区作为主要研究区,在综合考虑研究区的NDVI、地形、土壤类型、降雨量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RUSLE模型定量评估研究区2016年的水土流失量和土壤侵蚀强度并进行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侵蚀总面积约为9 759.61 km2,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1 290.18 t/km2·a,其中微度侵蚀、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占比分别为71.8%、16.0%和12.2%;侵蚀较为严重的地区主要分为三部分:南部丘陵沟壑地区、西北部与东北部的黄河流域附近,以及坡度大于10°的地区。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对天然林草植被开垦前后土壤侵蚀变化进行的研究表明,无论林地或砍伐基地地形图因素如何,基本上不发生侵蚀或侵蚀极微弱;而相同地形情况下,开垦地或裸露休闲地年侵蚀模数多在1万t/km^2以上,且受坡度及雨强因素的影响最为明显。人类开荒作用的结果,北洛河上游,延河中上游地区1950-1984年间年均新增产沙模数3000t/km^2。晋陕蒙接壤区大型煤田的开采,使得土壤侵蚀进一加剧。如不积极采取防治措施,到  相似文献   

6.
文章依据植被覆盖度、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降雨量等数据,应用RUSLE模型和GIS技术分析了2004年、2012年和2020年绥中县的土壤侵蚀影响因素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绥中县土壤侵蚀以轻度和微度侵蚀为主,研究期间微度侵蚀面积逐渐增多,土壤侵蚀模数逐渐下降,侵蚀状况呈好转趋势;绥中县严重土壤侵蚀区集中分布于六股河两岸,近15a绥中县土壤侵蚀程好转趋势,实施的退耕还林等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具有显著效果;土壤侵蚀受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最为显著,从低到高各因子解释力排序为坡度<海拔<年均降雨量<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高风险侵蚀区集中于植被覆盖度<30%、年均降雨量超过600mm、坡度> 35°、海拔200m以上的未利用地土地的区域,结合实际情况绥中县土壤侵蚀重点治理区以坡耕地为主。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人为影响程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热门问题。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影响研究主要可以分为地质地貌学法,土地利用变化法,气候演变法和水土保持措施法等四类,地质地貌学方法又包括黄河下游冲积扇沉积模式、地貌循环理论、侵蚀的自然脉动、沟谷侵蚀速率、侵蚀期与堆积期轮回等方法。不同研究方法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评价存在明显异同。通过对现有研究方法、结果和观点的整理与讨论,认为应该提取和组织高时空分辨率的自然与人类活动要素,恢复地史与历史时期侵蚀面貌,探讨人类活动与水土流失变化的过程与机制,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人民黄河》2013,(9):89-91
根据1954—1986年黄土高塬南小河沟人工草地和自然草地径流场小区观测资料,分析了水-土-植被耦合情况下降雨与土壤侵蚀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侵蚀是草地坡度、植被盖度、降雨强度等综合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据此提出了在综合因子影响下的西峰地区草业用地侵蚀量预测经验模型。研究发现,40%60%植被覆盖度是植被对土壤侵蚀起明显干预作用的分界区间,因此西峰地区人工草地植被覆盖度不宜小于60%。  相似文献   

9.
10.
王普 《陕西水利》2021,(7):169-171
基于遥感影像和DEM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和RUSLE模型,对广东省肇庆市的土壤侵蚀强度分布范围及土壤侵蚀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肇庆市土壤侵蚀量为1252万t,微度侵蚀区域面积占比最高,达到了67%,极强度侵蚀占比最低,仅为1%,零散分布于肇庆市中部地区.而侵蚀最为强烈的区域集中在中部地势较低的沟谷中,侵蚀量面积占...  相似文献   

11.
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允许土壤流失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中游黄土高原不同侵蚀类型区允许土壤流失量,利用黄河中游黄土高原主要侵蚀类 型区行政区划图,根据 1955—2009 年不同侵蚀类型区土壤侵蚀强度数据,分析了 12 个主要侵蚀类型 区治理期( 1970—2009 年) 和退耕后( 2000—2009 年) 较治理前( 1955—1969 年) 减沙效益。以土壤侵 蚀强度、人口密度、治理期的减沙效益以及人均纯收入为指标,利用总结的公式,将估算的不同侵蚀 类型区的总允许土壤流失量 8. 43 亿 t( T2 值) 和 7. 19 亿 t( T1 值) 合理分配到黄土高原主要侵蚀类型 区,得到不同侵蚀类型区 T2 和 T1 分配值平均值为 4 876. 2 t /( km2 ·年) 和 4 158. 9 t /( km2 ·年) 。结 合各侵蚀类型区退耕后( 2000—2009 年) 侵蚀强度及较治理期( 1970—2009 年) 减沙效益的增幅及类型 区 T2 和 T1 分配值的比例,拟定了不同侵蚀类型区允许土壤流失量 T2 和 T1 暂定值,其平均值分别为 1 200. 0 t /( km2 ·年) 和 900. 0 t /( km2 ·年) 。研究成果为黄土高原及不同侵蚀类型区水土流失治理提 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胡春宏  张治昊 《水利学报》2020,51(9):1015-1025
本文采用实测资料分析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黄河干流河道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及其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黄河河道冲淤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是随着不同时段来水来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0.4亿t/a左右;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平衡输沙量临界阈值为3亿t/a左右。通过水沙调控和河道整治等综合措施,未来将黄河上游宁蒙河段年输沙量控制在0.4亿t/a左右,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约2000 m3/s左右的输水输沙通道,宁蒙河段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将黄河中下游河道及河口年输沙量控制在3亿t/a左右,则潼关高程可基本实现升降平衡,稳定在328 m左右,下游河道可塑造与维持平滩流量4000 m3/s左右的中水河槽,基本实现河道冲淤平衡;河口基本实现海岸淤蚀平衡,保持流路相对稳定。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也存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治理效果不显著的临界状态,表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存在治理度,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各种措施减沙的临界阈值,本文提出未来通过科学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将入黄年沙量...  相似文献   

1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与黄河水沙变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黄河流域治理,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明晰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成效及其影响下的黄河水沙关系变化,有助于为黄河水沙关系协调提供科技支撑。通过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历程及措施变化,辨析了治理措施的减沙效应。研究表明:(1)黄土高原历经五个典型治理阶段,主色调由黄变绿,下垫面发生不可逆的变化;(2)2000年以来,主要产沙区汛期雨量偏丰且极端降雨增加,而黄河沙量相对1919—1959年锐减了85%,中游中常洪水发生频次降低,下游河道由淤积转为冲刷;(3)林草、梯田和淤地坝减沙成效显著,溃损淤地坝淤积泥沙出库比15%,难以发生"零存整取"现象;(4)与历史极端降雨事件相比,2000年后相似降雨条件下,典型流域次洪水量和沙量分别减少30%~78%、53%~88%,水土保持成效显著;(5)新水沙情势下应适时调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格局,并完善水沙调控体系,改造下游河道,解放滩区。  相似文献   

14.
重力侵蚀在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中占很大比例.介绍了黄土高原地区重力侵蚀产沙的现状,指出重力侵蚀主要受黄土的岩性、土坡结构等内部条件和降雨、温度变化等外部条件影响,提出应加强重力侵蚀机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对重力侵蚀进行系统观测,并重视小型重力侵蚀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黄土区植被减沙效益评价决策支持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集成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减沙效应方面的研究数据与资料,归纳出黄土高原不同区域植被减沙效益评价的统计模型,建立植被资源分布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网络环境下的植被减沙效益评价决策支持系统。该决策系统可根据用户的现状,对所提供的事实和条件进行推理判断,提供有明确针对性的不同区域植被减沙措施及其效益,从而指导不同区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植被的合理布局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6.
黄土高原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的建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胡良军  张晓萍  杨勤科  李锐 《水利学报》2002,33(1):0081-0086
数据库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水土流失评价的基础。本文以黄土高原区域的水土流失为研究对象,根据区域评价对数据建设的需要,分析了该区的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和进行水土流失评价的数据需求状况,运用GIS(ARC/INFO),建立了适于该区水土流失的系统、宏观、综合和定量评价的基本数据库,并就区域水土流失评价数据库建立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GIS是进行具有海量地理数据特点的区域地学研究的强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17.
无定河坡面措施减沙和拦粗泥沙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个新的反映降雨侵蚀作用的指标,并利用无定河实测输沙量资料和前人用水保法估算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减沙量,建立了流域产沙与降雨和风蚀气候因子的关系。通过与前人用水保法估算的水利水保措施年减沙量对比分析,发现坡面措施拦沙量应比水保法所得的估计量大。进一步计算出产沙中的粗泥沙量,并与坡面和沟道措施拦沙量建立关系,发现坡面措施的拦沙中粗泥沙比例平均在42%以上,而坝库拦沙中只有约32%。无定河流域坡面措施在措施拦减粗泥沙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由于坡面措施效益期长,拦粗效率高,所以未来应大力发展坡面措施,以达到长期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