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8 毫秒
1.
2020年7月,滁河流域中下游发生大范围暴雨过程,多个控制站点出现超实测记录水位。为有效提高对滁河中下游暴雨洪水规律的认识,从暴雨特性及重现期、洪水发展特点等方面,对比分析了月2016年7月与2020年7月滁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结果表明:2次滁河中下游暴雨洪水特征存在一定异同点,相应的高洪水位形成受上游洪水、本地强降雨和下游长江高潮顶托等共同影响,可为滁河中下游流域的防汛抗洪、水情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滁河流域2003年梅雨期暴雨洪水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政祥  丁志立 《水资源研究》2004,25(4):22-24,28
2003年梅雨期滁河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暴雨中心稳定在襄河、清流河和来安河上,滁河流域(六合以上)3d面雨量为有实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致使支流襄河、清流河水位超过历史最高记录,其余干支流洪水位接近历史最高记录。详细分析了“2003、7”暴雨洪水过程,并与1991年滁河暴雨洪水作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3.
河口治涝承泄区的设计潮位选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河口区的治涝规划设计,必须合理确定与设计暴雨相组合的承泄区设计潮位.构建的承泄区设计潮位的选取方法,首先采用Copula函数构建年最大暴雨和相应潮位的联合分布,再基于联合分布和年最高潮位的分布提出治涝设计潮位的选取方法.并以位于珠江三角洲河口区的广州南沙区和位于粤东韩江河口区的汕头市龙湖区为实例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地的暴雨与潮位的遭遇组合规律并不相同:①如对10年一遇及以上年最大暴雨,若与10年一遇年最高潮位相组合,在广州市南沙区,其组合风险率几乎为0;而在汕头市龙湖区,其组合风险率达5.97%以上.②若以10年一遇设计暴雨与10年一遇年最高潮位为设计组合,在广州市南沙区,其排涝重现期接近10年;而在汕头市龙湖区,其排涝重现期仅为6.52年.  相似文献   

4.
刘铭飞  王现国 《吉林水利》2012,(3):40-41,45
本文针对熊岳河流域特殊的暴雨特性,通过对水文基本资料进行审查复核及历史洪水重现期的考证,采用频率分析法对设计洪水进行计算。结合推求的水位与洪痕对比复核,进一步说明计算成果的准确性、精度与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3种不同排放情景下LARS-WG天气发生器内嵌的6种大气环流模式结果,预估了21世纪3个时期赣江流域不同重现期下的设计暴雨值变化。研究表明,使用LARS-WG方法得到的暴雨系列,能得到可信的频率分析结果,基于贝叶斯模型平均方法的多模式耦合能降低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赣江流域绝大多数站点未来设计暴雨值相对基准期减小,且变化幅度随重现期的大小而变化。设计暴雨增加或部分增加和减少的站点分别位于赣江流域上中游和中下游。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赣江流域按照我国现有规范计算的设计暴雨整体偏大。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2005年暴雨洪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薛仓生 《人民长江》2007,38(6):87-89
2005年安徽省发生了多次强降雨过程,多次站点降雨强度超过100 a一遇,引发了淮河干支流和皖河、滁河等河流的大洪水和大别山区、皖南山区的泥石流灾害,造成了严重损失.对安徽省2005年暴雨的成因及时空分布,暴雨频率,特性以及安徽省淮河干支流,长江干支流的洪水发生过程及特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对2005年安徽省暴雨洪水特性的分析,更进一步认识了暴雨洪水规律,这对今后河流治理和山洪泥石流规律的研究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7.
运用Copula函数对东江流域河源站年最大暴雨事件中的特征变量(最大暴雨强度、暴雨历时和暴雨量)建立联合分布,分析不同组合下的概率,主要结论如下:任意两暴雨特征变量的联合重现期约为单变量重现期的一半,同现重现期相对较大;在各单变量同频率的假设条件下,暴雨特征变量的单变量重现期设计值相比联合重现期设计值较低,河源站平均相差为12.54%~15.08%;利用暴雨特征变量的联合分布,可以获得变量间不同设计值条件下的组合概率,以及特定联合重现期和同现重现期条件下变量的可能组合。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霍林河流域1998年暴雨特点和洪水运行情况,与历史洪水进行比较,提出了霍林河1998年洪水的重现期成果。  相似文献   

9.
构建了基于PCSWMM的海甸岛城市雨洪模型,采用3场次实测暴雨(20081013,20101005和20111005)内涝淹没资料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所构建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和可靠性。以1 a、2 a、5 a、10 a和20 a 5种设计重现期降雨组合同频率设计潮位进行模拟计算,对海甸岛现状排水能力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海甸岛84.8%管网排水能力低于1年一遇。以5 a、10 a、20 a、50 a降雨组合对应潮位对海甸岛进行内涝风险评估,得到了海甸岛4种不同重现期暴雨的内涝风险等级划分状况。  相似文献   

10.
针对高标准海堤设计波浪是否应采用与设计潮位相同重现期的问题,结合三门县洋市涂围垦工程实例分析不同潮位与波浪设计标准组合下海堤的经济性,并分析实测潮位与波浪遭遇情况,总结提出高海堤潮位与波浪设计标准组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长江口2002年3月枯季全潮水文测验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口—杭州湾—舟山群岛”海域大范围二维水流盐度数学模型,对长江口盐水入侵的特征及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受北支盐水倒灌影响,时间上南支某些水域不同于一般的涨(落)憩时盐度达到峰(谷)值,而是涨憩时盐度达到谷值,落憩时盐度达到峰值;空间上南支盐度分布在大潮期间呈现出“高—低—高”的格局,口门处的盐度在涨憩时明显大于落憩时,数值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分析相一致。同时,通过对北支潮径动力分析可发现,外海潮差越大,上游径流量越小,北支盐水倒灌南支的可能性越大,即北支口分流比随上游径流量呈指数增长,而与外海潮差成反比。研究成果可供研究长江口盐水入侵科技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浙江沿海及长江口31个潮位站同步潮位数据分析比较可知,浙江沿海各站的潮汐变化有着较好的一致性和明显的规律,即在半个月的潮汐周期中出现1次大潮和1次小潮,而在1个太阴日中,出现2次高潮和低潮,潮汐变化过程呈现出半日潮特征。在河口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且由河口口门向上游历时差逐渐增大;在近岸浅海区,长江口至浙中沿海的大目涂站,表现为落潮历时长于涨潮历时;向南至浙中沿海的东矶岛、大陈岛站涨落潮历时基本相等;总的来说浙南沿海松门、披山岛、坎门、洞头站涨潮历时略长于落潮历时;而南麂岛、琵琶门和霞关站又以落潮历时略长于涨潮历时为特点。在近岸浅海区,潮差分布从长江口往南到霞关总的趋势由北向南增大。在河口区,最高潮位和平均高潮位由河口向上游逐渐增大;在近岸浅海区,最高潮位和平均高潮位由北向南增大,最低潮位和平均低潮位的分布则恰好相反。  相似文献   

13.
“94.6”特大暴雨洪水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9403号台风后,华南地区6月上、中旬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造成珠江流域西、北江中下游并发超50年一遇大洪水,两江洪峰几乎同时到达思贤滘,此时又处在潮水上涨期,西北江三角洲水位在洪湖共同作用下迅猛上涨,部分水位站达到50~100年一遇,给两广带来严重的灾害。本文在阐述流域概况基础上,分析了天气系统暴雨时空分布和暴雨洪水特点,分别论证北江洪水、西江洪水及西北江三角洲洪水情况,供有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长江口北支中段新村沙整治和海门中下段围垦等工程的实施,使北支河宽不断缩窄,边界条件发生了变化,径潮流动力条件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解近期北支涌潮的特性,采用自记潮位仪采集潮位数据、人工岸边观测潮头、抛设浮标观测流速以及快艇迎潮头(潮头追快艇)的形式观测涌潮。结果表明:涌潮主要发生在浅滩区域,包括青龙港上游及崇海汽渡上游浅滩处,涌潮高度分别约为0.63 m和0.74 m,在灵甸沙至崇海汽渡上游浅滩仍然存在一线潮现象。掌握涌潮生成、增强、衰弱及消失的大概位置,分析涌潮成因、形态和特点,能够为深入研究北支中上段河床冲淤变化与其特殊水动力条件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提供基础资料,进而为稳定北支河势、合理开发利用北支航道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1958—2010年,长江口南港河段河槽断面形态呈“U”型和“W”型交替变化。基于二维潮流数学模型,模拟了1958,1973,1997和2010年长江口地形条件下的水动力变化,进而分析了地形变化对潮波传递和潮流运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南港河段水动力与地形变化密切相关。自1958年以来,南港河段潮差逐渐减小,潮波变形逐渐加剧;潮流与瑞丰沙发展变化联系紧密;1997年,瑞丰沙范围最大时,南港流速平面上呈复式分布,长兴水道为涨潮占优,其他年份,落潮占优,南港主槽始终为落潮占优;南港落潮分流比自1958至1973年明显降低,1973年后趋于稳定,为50%左右,随地形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6.
随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呈加速上升态势。长江口地处西北太平洋风暴盆地的西北缘,地势低洼,被评估为风暴潮灾害影响下的脆弱区。为研究海平面上升后长江江阴以下河段风暴潮位的变化,建立了精细化长江口天文潮-风暴潮耦合数学模型。该模型模拟分析了海平面上升后,在9711号“芸妮”和1509号“灿鸿”这两种典型台风作用下,长江口近岸天文潮和风暴增水的响应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预计未来100年,海平面抬升70 cm后,长江口平均潮位上升50~80 cm。长江口江阴以下河段及近岸区域增水极值略微下降。增水极值自上游江阴到下游牛皮礁先增后减,增水极值沿程最大值的具体位置与台风路径、台风强度密切相关。研究可为中长期长江口沿岸城镇防洪排涝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浙江甬江2015年全年潮位资料和洪、枯季水文观测资料,分析了潮波自甬江口门向上游传播过程中变形与衰减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口门处涨潮历时大于落潮历时,随着潮波上溯,上游奉化江河段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口门处涨潮流占优,上游支流奉化江河段落潮流占优;河床阻力作用、上游径流顶托是造成潮波沿程变化的主要原因,河床阻力越大,潮波衰减越快,大潮期间潮波衰减比小潮期间更为显著,洪季潮波衰减比枯季更快。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与黄河历史洪水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洪灾发生的规律,减少洪灾损失,根据历史记录,分析了长江与黄河洪水和干旱出现的原因,根据长江流域近1 000年来的气候干湿变化规律,探讨洪水和干旱周期;对1840年以来长江与黄河洪灾等级和频率进行对比;对洪水和洪灾发生的特点及减灾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表明,两流域同时发生大洪水的机率较小,而同时干旱的机率较大;长江流域洪水频率大于干旱频率,且中下游发生洪灾的机率大于上游;长江流域水灾频率比黄河大。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3年枯季大潮期间在长江口北槽河道现场定点观测数据(包括潮流、悬沙浓度、盐度),通过对盐水入侵影响水流结构及泥沙运动过程的分析,对北槽河道盐淡水混合与悬沙输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北槽河道纵向及垂向受不同程度的盐度梯度影响,涨落潮过程中垂线流速不再保持无潮河流的分布规律,河口水流结构发生改变,促使出现上层水流向海、下层水流向陆的河口环流。在多重因素作用下,特别是环流阻碍了河流泥沙的正常下泄,并有利于底层泥沙上溯,出现上层输沙向海、下层输沙向陆的现象。各段河道中,垂向净环流项均向陆输沙,但向海的平流输沙及潮泵输沙作用更强,所以观测期间悬沙表现均为向海净输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