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文中叙述了以烯丙基线性酚醛树脂(AF)改性BMI树脂体制得的玻璃布复合材料的概况,对树脂基体、预浸料及复俣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5.
6.
7.
8.
文中叙述了以烯丙基线性酚醛树脂(AF)改性BMI树脂基体制得的玻璃布复合材料的概况,对树脂基体、预浸料及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9.
通过环氧树脂与二烯丙基双酚A合成了一种烯丙基酚氧树脂,用以增韧双马来酰亚胺。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根据Box-Benhnken的中心组合试验设计原理,选取改性树脂体系组分为影响因子,应用响应面法进行3因素3水平的18组的设计试验,改性树脂性能(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热变形温度)为响应值,对改性树脂组分配比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性树脂组分配比BMI、DDS、APO、DABPA、DAP为2∶1∶0.2∶0.84∶0.1(物质的量比)时,综合2性能最好,此时改性双马树脂体系的冲击强度可达到21.4 k J/m,弯曲强度为200.5 MPa,热变形温度为195.8℃。 相似文献
10.
含硼烯丙基树脂改性BMI树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同主链结构的含硼烯丙基树脂改性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并对其预聚工艺、反应性、固化树脂力学性能、耐烧蚀性能及玻璃布层压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12.
环氧树脂改性氰酸酯树脂玻璃布局压板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环氧树脂改性氰酸酯树脂,对改性树脂体系进行了IR、DSC、TGA分析,研究了树脂的浇铸体和玻璃布局压板的几项主要性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双酚A型二氰酸酯对环氧树脂E51进行改性,并制备出玻璃纤维增强复合材料。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动态热力学分析(DMA)对不同质量比的环氧树脂/氰酸酯的共固化产物结构特征以及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行了研究,同时测定并讨论了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弯曲性能、吸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环氧树脂和氰酸酯共固化体系中,随着氰酸酯含量的增加,固化物中三嗪环的相对含量增加,噁唑烷酮的相对含量降低。当环氧树脂/氰酸酯质量比为50/50时,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215.6℃,与未改性相比提高了49.7℃;650h后吸水率显著降低,仅为0.69%;但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略有降低。扫描电镜(SEM)分析表明,加入氰酸酯后,增加了复合材料的残余应力,使复合材料呈现出脆性断裂。 相似文献
14.
15.
环氧及酚醛树脂增韧改性氰酸酯树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环氧树脂(EP)及酚醛树脂(PF)对氰酸酯树脂(CE)进行增韧改性,对改性CE的凝胶时间和DSC曲线进行研究并确定了改性CE的固化工艺。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CE固化时形成了柔韧性结构。研究了改性CE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及微观形态,发现EP的加入可增加CE的柔韧性,PF的加入可使CE的热稳定性损失减小。当CE/EP/PF的质量比为70/15/15时改性CE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分别从改性前的123.6 MPa、5.2 kJ/m2提高到134.5 MPa、16.7 kJ/m2,耐热性及电性能改变不大。 相似文献
16.
采用E-51环氧树脂改性聚碳酸酯,研究其单向E-玻璃纤维、单向碳纤维T300、M40复合材料。结果表明,改性后的聚碳酸酯复合材料(PCCM)的层间剪切强度等性能明显提高,玻纤复合材料提高幅度最大。纤维-基体界面粘接良好。 相似文献
17.
改性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及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黎明 《玻璃钢/复合材料》2001,(3):12-13
本文对双马来酰亚胺(BMI)/二苯甲烷二胺(DDM)/环氧树脂(EP)2-甲基咪唑(2MZ)体系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二苯甲烷型双马来酰亚胺(BMI),4,4’-二胺基二苯基甲烷(DDM)及酚醛型环氧树脂(F-51)的共固化-交联网络结构的BMI树脂改性系统。它具有耐高温,韧性好,吸水率低和易于固化的特性。固而有可能成为新型耐高温复合材料的树脂基体之一。 相似文献
19.
聚硅氧烷改性环氧树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综述了将聚硅氧烷引入到双酚-A型环氧树脂的四种途径,即,活性端基反应;利用硅氧烷偶联剂生成嵌段共聚物;取代聚硅氧烷部分侧基和预先制备聚硅氧烷粒子,并介绍了聚硅氧烷改性该种环氧树脂的固化动力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