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实验法从食物选择方面探讨了评价性条件反射对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实验利用评价性条件反射范式使被试形成不同的评价性条件反射,并分别采用内隐联想测验、问卷调查和行为观察测量了被试的内隐态度、外显态度和行为。研究发现:①积极的评价性条件反射对饮食选择的内隐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显著,对外显态度的影响不显著;②积极的评价性条件反射比消极的评价性条件反射能更有效的改变健康饮食的内隐态度和行为。  相似文献   

2.
公众垃圾分类态度对于其分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内隐态度的测量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外显态度测量的不足,但目前仍缺乏对测量范式合适性的进一步探究。本研究采用实验法操纵对比词类型和信号刺激类型,探究GNAT范式(Go/No Go Association Task,GNAT)测得的内隐垃圾分类态度是否受对比词的影响以及影响如何,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应于垃圾分类内隐态度测量范式。结果发现,GNAT范式的测量结果会受对比词的影响,与对比词为正向词相比,负向词条件下的内隐垃圾分类态度的效应值更高,表明该范式测得的效应值大小依赖于对比词的类型。采用正向对比词的测量结果可使效应值更具说服力,同时,从研究结果的可比较性角度考虑,GNAT范式中采用中性,将更有利于效应值大小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作为生活垃圾系统管理工程的首要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后续垃圾处理的减量化和资源化。本文综述了公众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以及社会人口统计变量三方面对众多影响因素作一简要梳理,最后展望了国内垃圾分类行为研究可能的发展方向,以期对国内当前公众垃圾分类行为的提升提供可能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国微  李靖 《中国科技博览》2010,(28):131-131
内隐和外显学习是认知心理学及教育学研究的焦点,两者相互补充,对语言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本文首先对内隐/外最的概念,特征,区别和联系做了介绍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内隐/外显学习在英语阅读中的应用加以探讨与解释。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外显自尊、内隐自尊、自我概念清晰性和就业焦虑的关系。方法选取503名大学生(男243人,女260人),运用外显自尊量表(SES)、内隐联系测验(IAT)、自我概念清晰性量表(SCCS)和就业焦虑问卷进行测查。结果外显自尊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就业焦虑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55,-0.54;均P<0.01);内隐自尊得分与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22,-0.27;均P<0.01);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与就业焦虑呈显著负相关(r=-0.95,P<0.01)。自我概念清晰性在外显自尊和就业焦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外显自尊得分显著正向预测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β=1.16,P<0.01),自我概念清晰性得分负向预测就业焦虑得分(β=-0.74,P<0.01),而外显自尊得分又直接显著负向预测就业焦虑得分(β=-0.22,P<0.01)。内隐自尊调节了中介作用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结论外显自尊和就业焦虑受到自我概念清晰性的中介作用和内隐自尊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自由回忆的方法对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在单字词记忆中的系列位置效应比较来判断不同识记方式对系列位置效应的影响。方法自行设计实验研究测试卷,对某大学30名大学生进行内隐学习与外显学习两种实验情境下的测试。结果 (1)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种实验情境下的正确呈现次数有着显著的差异,并且这种差异表现符合系列位置效应的规律。(2)不同位置正确呈现次数有着显著的差异,存在较为明显的系列位置效应;在前、中、后各位置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正确呈现次数均有着显著性的差异。(3)内隐学习在尾组各位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系列位置效应;而外显学习在中间组②各位置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表现出系列位置效应。结论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种实验情境下均存在系列位置效应的规律。内隐学习一系列记忆材料中在回忆靠后的材料更容出现系列位置效应,而外显学习一系列记忆材料中在回忆中间的材料更容出现系列位置效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浅薄,如今提高其生活垃圾分类意识和行为习惯迫在眉睫。方法:采用曲英的《城市居民生活垃圾源头分类意向调查问卷》与《城市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源头行为调查问卷》(bss)进行调查。结果:(1)城镇居民垃圾源头分类行为频繁;(2)分类行为与意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分类意识在影响行为上起着关键作用;(3)分类意识的六个因子均与分类行为成正相关;(4)分类意识及其六个因子对分类行为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结论:应从源头上解决垃圾分类现状,降低垃圾回收分类的成本,提高城镇居民的垃圾分类回收意识,从而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的垃圾源头分类行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觉寻求水平对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包括外显意识与内隐规则意识的影响。方法选取小学生210名,采用《中国版青少年感觉寻求问卷》《儿童交通安全意识问卷》以及内隐联想测验(IAT)调查内隐规则意识。结果小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与交通安全意识总体不相关(P0.05),去抑制分量表得分与交通安全意识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6,P0.05);高、低感觉寻求组小学生在外显交通安全意识、内隐交通安全意识测验(IAT)效应中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感觉寻求对小学生交通安全意识的影响未出现明显分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反酒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的诉求方式对个体酒驾态度的影响,以及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在广告说服过程中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实验法操纵广告诉求类型,使用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问卷分别测量被试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结果在控制了社会称许性的影响后,恐惧诉求广告的说服效果显著优于理性诉求广告,且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均显著调节广告诉求与酒驾态度之间的关系。结论理性诉求广告对高认知需要的个体更有效;恐惧诉求广告对高情感需要的个体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顺应垃圾分类趋势,培养人们分类投放垃圾的行为习惯,进行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的劝导性设计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对社区居民垃圾分类行为进行调研,确定社区劝导的目标用户和目标行为,并从中提取其阻碍因素。根据Fogg行为模型,从增强用户动机、提高用户能力、增设触发因素三方面出发,选取适用劝导策略对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进行改进以解决阻碍因素。结果 根据适用劝导策略对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进行功能规划。具备行为劝导功能的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由社区智能垃圾桶、智能公示牌和手机APP组成,通过三者互相配合增进社区居民垃圾分类投放的执行能力。结论 将劝导技术应用于社区垃圾分类回收设备,能够设计出更加适用于社区使用的垃圾分类回收设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响应国家垃圾分类政策,通过设计社区生活垃圾分类设备检测系统,提高分类正确率,改善“混投乱投”的现状,从源头提高城市垃圾分类投递的准确性。方法 结合现有针对垃圾容重区间划分方法和多种评价标准,总结归纳各类垃圾的容重阈值划分区间,并将其作为垃圾分类的判断方法。设计体积检测模块,利用激光测距传感器点阵获得待测物切片遮挡图和截面积,并计算待测物体积,结合称重传感器计算待测物容重,并依据容重区间对待测物进行分类判断。结果 根据容重阈值分类标准,对多种随机样本进行检测。绝大多数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的容重检测值在各分类的容重阈值内,可以被正确分类;其余样本在混合垃圾容重阈值内,符合边界条件设定和模糊垃圾的样本按其他垃圾标准处理的分选原则,检测结果符合分类要求。结论 基于体积扫描检测容重的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系统可以满足居民前端投递环节中对生活垃圾分类检测的需求,有助于提高源头分类的准确性,能有效推进我国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利用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垃圾分类,是指按一定规定或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分类投放和分类搬运,从而转变成公共资源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也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今年7月,垃圾分类这一话题成了全国各地茶余饭后、线上线下的热议对象,因为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包括其在内的46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胡莹  刘珺 《包装工程》2021,42(12):215-222
目的 以垃圾分类图标为研究对象,以图标风格、图文呈现形式和年龄为变量,探讨其对城市居民的视觉搜索效率和图标可读性、易读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重复测量实验,对老年人和年轻人的垃圾分类行为进行眼动客观测量和量表主观测量,验证图标风格、图文呈现形式和年龄对居民垃圾分类行为的影响.结论 图标风格、图文呈现形式和年龄分别显著影响用户的视觉搜索效率.年龄和图标风格对于视觉搜索效率存在部分交互作用,老年人对于拟物图标的视觉搜索效率较高,而年轻人对于扁平图标的视觉搜索效率最高.图标风格、图文呈现形式和年龄分别显著影响用户对于图标的可读性与易读性评价.年龄和图标风格存在交互作用,老年人对于拟物图标的评价较高,而年轻用户对于扁平图标的评价较高.拟物图标更加符合老年人的认知,能提高其垃圾分类的效率;扁平图标更加符合年轻人的认知.另外,年轻人和老年人对于图和图文两种形式的图标,行为表现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眼动特征与情绪表达之间的联系,探索有效的情绪识别分类方法。方法 开展基于眼动的情绪实验,从原始眼动数据中提取与情绪表征相关的眼动特征,分析眼动特征随不同情绪变化的显著性,并采用三种分类算法(SVM、LDA、k-NN)对情绪的三分类任务进行充分实验。结果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注视次数、注视时间、眼跳距离的全部特征和瞳孔直径的部分特征在不同情绪下具有显著性差异;最小显著性差异法结果表明,区分积极与消极、中性与消极情绪的效果较区分积极与中性情绪更为显著。最终使用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在积极、中性、消极三分类实验中获得的准确率最高,达77.78%。结论 利用眼动特征识别不同情绪的方法是可行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垃圾分类运输是垃圾分类政策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现有分类运输方法以单车舱专用车辆为主,易造成车辆资源浪费、垃圾收集点拥堵等问题。为此,本文引入能同时独立运输多种垃圾的多车舱车辆,依托我国垃圾收运实际情况,对车舱设置、收运模式等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提出全柔性多车舱车辆路径问题(full flexible-MCVRP)及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实际算例表明,与现有专用车辆分类调度方案相比,本文所给多车舱车辆调度方案总行驶路径更短,收运效率更高。进一步,针对几种典型城市生活区域,研究了垃圾分类占比对车舱分配方案的影响,为多车舱车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设计说明:1、对垃圾箱分类进行细化,增加回收功能、辨别引导功能和资源再利用。2、对垃圾箱进行外观新设计,并对垃圾分类的引导性加以设计,用一些外观图形来引导垃圾分类投放,使外观和功能更加突出。增加垃圾回收率。3、通过建立公众号平台APP通过网络与现实把垃圾资源合理运用回收。4、通过智能检测系统对正确分类投放垃圾者通过APP可获得相应的贡献点,贡献点可以进行礼物和优惠卷打折卷的兑换。5、垃圾箱体上方有液晶显示屏可进行广告宣传和操作演示。6、垃圾箱箱体投放口的颜色和形状标志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公交车驾驶员驾驶态度与驾驶行为对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并解释风险感知能力是否在二者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方法 使用危险行为态度量表、亲社会和攻击性驾驶行为量表和风险感知量表对310名公交车驾驶员进行测量。结果 与男性公交车驾驶员相比,女性公交车驾驶员更容易出现亲社会驾驶行为。公交车驾驶员对自身违反交通速度条例的态度、对他人粗心驾驶的态度和对酒后驾驶的态度赞成,对其亲社会驾驶行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风险感知在危险行为态度对公交车驾驶员亲社会驾驶行为和攻击性驾驶行为的影响过程中均发挥了调节作用。结论 风险感知在驾驶态度对公交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影响中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王海亚 《包装工程》2020,41(16):330-335
目的在体验经济下如何使文创产品满足消费者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追求,这需要设计师对其设计方法作进一步研究。叙事设计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设计思维,符合文创产品的设计诉求。方法通过分析文创产品的外显层、行为层、内隐层设计属性,结合"境"之美学体验分类,总结出文创产品用户体验的三个层次,即物境体验、情境体验、意境体验。基于用户体验的层次理论,分析叙事设计要素为叙事主题、故事情节以及发展步骤,提出文创产品叙事设计的设计路径与模型,并结合台州临海文化,通过具体的设计实践验证此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结论叙事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有力工具,对提升文创产品服务体验有着重要作用。同时为叙事设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国家、行业、地方三个层面对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标准、分类标准、收集标准、运输标准、末端处置标准制定情况进行梳理,对《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发布2年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情况及分类后续处置情况展开研究。建议从标准的因地制宜性出发,对可燃垃圾单独进行分类、完善和转化地方性标准并在地方层面细化垃圾分类标准,同时建议将垃圾分类标准与末端处置有效对接、建立健全针对性的有害垃圾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本文利用IPA法(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重要性-绩效性分析法)对垃圾投放行为进行优先排序,提出一种提升城市生活垃圾投放质量的管理思路.方法 通过田野调查法获取一手资料,对垃圾投放行为制定分类标准.以IPA法为基础,构建垃圾投放行为发生的重要性和可改进性两项评价指标,对垃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