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岩石类型、沉积构造和测井相进行综合分析,系统研究了金湖凹陷南部阜三段-阜四段沉积相类型及演化模式。研究表明:阜三段时期盆地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滨浅湖沉积,物源来源于张八岭隆起和建湖隆起,根据沉积层序特征进一步划分水下分流河道、水下河道间湾、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前三角洲泥以及滨浅湖泥微相。西南部汊涧斜坡带主要发育为朵形三角洲沉积,东北部发育长形三角洲沉积。阜四段沉积期盆地基底沉降,湖平面上升,在汊涧斜坡带发育小型三角洲,东北部为滨浅湖—半深湖相沉积。研究区沉积旋回总体表现为进积→退积→进积→退积的演化模式,砂体的分布范围经历扩大→缩小→扩大→缩小的变化趋势,表明沉积相的演化规律对砂体的发育特征具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沉积微相发育情况是油气勘探潜力及后续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德惠断陷泉头组是油气储集的重要层系,但并未对该层段进行系统的沉积微相研究,这对之后的勘探开发影响重大。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及地质、地震、测井资料等,对研究区沉积环境及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将研究区泉头组地层划分为泉一段至泉四段,其中,泉一段下部发育辫状河相,泉一段上部及泉四段发育曲流河相,主要发育辫状河河道、曲流河河道、心滩、溢岸砂、河漫滩及泛滥平原微相,且砂体连通性强,具有良好的油气储集条件。  相似文献   

3.
朱宏绶 《中外能源》2009,14(8):55-58
台兴油田阜三段(Ef^3)为三角洲沉积,主要发育水下分支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分支间湾4个微相,动态资料、油藏描述及数模研究表明:平面上河道砂微相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仅分布在断层、油藏边角及微构造高点.河口坝及远砂坝微相的二、三类储层注采不完善,剩余油潜力仍较大;纵向上。主力油层剩余油集中在正韵律上部中低渗区,非主力层储层物性较差,动用程度低,剩余油潜力较大。根据本区剩余油分布的特点,采取了加密井网、细分层系、零散调整等挖掘剩余油的对策与建议,为油田综合调整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杏十二区纯油区位于杏树岗油田南部,葡Ⅰ2、葡Ⅰ3为主力油层,其他为非主力油层。为分析葡Ⅰ3小层6沉积时间单元储层沉积特征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调整,以河流沉积学理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新理论为依据,提出井井对比方法、平面井网对比法、成因移界方法,解决了复杂的河流-三角洲地层统层对比的难题。识别出1种亚相7种微相类型,并建立了测井微相模式。结果显示,杏十二区葡Ⅰ3小层6沉积时间单元存在分流河道、小型决口河道、废弃河道、天然堤、决口扇、溢岸砂、分流间泥等多种类型储层,但以各类河道(分流河道、小型决口河道、废弃河道)砂体为主;天然堤、决口扇、溢岸砂多为含泥粉砂、粉砂质泥和纯泥,很难成为有效储层。精细刻画成因单砂体,建立了3种储层沉积模式,即大型复合河道砂体、中型分流河道砂体、小型分流河道砂体。  相似文献   

5.
惠州凹陷A断层转换带文昌组地震相特征及沉积相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惠州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北部坳陷带中部,是南海东部海域最富烃的凹陷之一。惠州凹陷古近系文昌组钻井资料少,勘探程度低,单纯依靠单井相分析来进行沉积相的平面研究比较困难。通过对三维地震剖面的精细对比分析,将惠州凹陷A断层转换带文昌组地层划分为SQ1~SQ4等4个地震层序。通过对A断层转换带地震相的研究,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出了楔状地震相、前积(侧积)地震相、席状平行~亚平行地震相和透镜状地震相,并确定了地震相在平面上的分布范围。在对单井钻遇文昌组地层的各层序沉积相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将平面地震相转化为沉积相,对文昌组各层序沉积相分布及演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确定了本地区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滨~浅湖及中~深湖相沉积,其中辫状河三角洲是本地区占主导地位的沉积相类型。  相似文献   

6.
《水电能源科学》2021,39(9):41-44,49
为探明西北江三角洲河道水力几何关系对上游水沙异变的响应过程,基于珠江三角洲1960~2016年的水沙数据和马口、三水断面实测地形资料,以三水断面为例,采用水力几何关系的计算方法及相对权重法对比分析了河道水力几何关系在水沙异变前后的变化。结果表明,西北江三角洲输沙率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1995年后大幅下降,顶点分流分沙比也发生了明显调整,导致三水断面来沙系数的持续减小;河床形态在1960~1984年间基本保持稳定,在1984~2002年间河床剧烈下切,2002年后河床仍保持着持续冲刷的态势,但河床下切幅度有所减小;水沙异变后,西北江三角洲河道断面在自适应过程中逐步形成新的水力几何关系,而洪季来沙系数对断面形态演变的贡献程度明显大于枯季。  相似文献   

7.
对于低孔、低渗的扶杨油层,次生孔隙的存在能够有效改善渗流条件,提高单井自然产能,使难采储量动用潜力大大提高。分析了低孔、低渗储层次生孔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机酸和碳酸的溶蚀作用,大气水淋滤作用,地层有较高含量的可淋滤矿物,超压、断层活动促使溶解介质从产地向溶解层作较大范围的高速流动。同时,指出了长期继承性发育构造的隆起,集中分布的T2断层。与断层结合较好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等沉积微相有利于次生孔隙的连片发育。对大庆长垣西部地区次生孔隙发育有利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为:齐家北油田、龙23区块为次生孔隙有利发育区,他拉哈地区为次生孔隙较有利发育区,其他酸性流体浓度较高的区块需进一步落实;在密井网条件下,可依据各并区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发育情况及碳酸盐含量的多少预测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  相似文献   

8.
以鄂尔多斯盆地瓦窑堡油田水井沟区块长2油藏为例,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并结合钻井、测井和试油动态资料,对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叠置特征展开了研究,明确了单砂体垂向叠置类型、侧向接触关系,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单砂体空间组合类型及其占比,厘清了单砂体叠置特征对研究区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研究区长2段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以分流河道砂体为骨架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单砂体厚度2~9m,宽度100~395m,平均宽厚比为44;(2)受沉积环境和物源供给影响,单砂体垂向上发育分离型、垂切型、垂叠型等三种叠置类型,侧向上存在侧切接触、侧叠接触、间湾接触和堤岸接触等四种接触关系;(3)不同单砂体空间组合类型砂体的连通性和剩余油分布规律存在差异,受夹层(泥质和钙质夹层)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在Y油田油藏非均质性和油水关系等分析基础上,运用Petrel相控随机建模技术,利用单井相分析数据和测井二次解释的属性数据,得到了沉积微相模型和微相控制下的属性模型。Y油田储层沉积模型主要为曲流河流沉积,发育有分流河道、分流河道侧缘心滩和河漫湖泊等微相;在相带约束下的模型,属性高值主要集中在分流河道和心滩内,能更准确反映物性在储层空间的展布规律。经模型一致性和抽稀井验证,结合动、静态资料进行分析,储集层属性分布与沉积微相展布相互对应。结果表明,物性参数模型能反映实际储层非均质性,地层压力检验验证了模型砂体是否对接的合理性;同时按照10%的比例随机抽取其中的20口井作为抽稀井,相对误差主要集中在1%左右,说明地质模型与原始数据吻合程度高,砂体在空间的展布和储层非均质性变化符合实际地质情况。精细相控建模降低了随机建模的不确定性,所建模型再现河流相储层复杂的空间结构和几何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从沉积环境、地质构造、地层结构、区域演化4个方面展开,揭示黄河孤东地区三角洲的沉积演化及地貌成因.三角洲地区同样是工业污染物汇聚的地方,为了解我国近现代工业在沉积过程中对三角洲环境的影响,特别以孤东油田某油井做为中心进行土壤取样,并进行了土壤中重金属的测定,实验分析证明黄河三角洲孤东湿地环境以铜、锌、砷等重金属污染为主.  相似文献   

11.
桩106块位于老河口油田的埕东凸起北部缓坡带上,整体地势较为平缓。前人研究成果表明,老河口油田馆陶组上段为陆相沉积,主要发育辫状河及曲流河等河流相沉积。根据研究区岩性、沉积构造、粒度及测井相等相标志资料,判断出研究区目的层段主要发育曲流河相;在前人地层精细划分和对比的基础上,以现代曲流河沉积模式为指导,以砂岩厚度等值线图为依托,测井相控制,地震资料约束,结合末期河道地震响应,完成曲流河砂体的精细刻画,在现有认识基础上,与动态资料充分结合,不断修正上述认识,最终构建曲流河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及剖面配置关系,识别曲流河单体主要构型要素为河道和末期河道,建立曲流河的末期河道组合模式。曲流河河道呈"串珠状"分布,为被末期河道分割的相互独立的砂体单元,末期河道的存在既细化了储层认识,又解决了油水矛盾。  相似文献   

12.
曹洪 《中外能源》2023,(7):33-41
大庆长垣外围葡萄花油层主体区块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沉积单元级储层砂体刻画已不能满足精准注水和剩余油挖潜的需要,亟需开展储层单砂体精细刻画。长垣外围葡萄花油层主要受北部沉积体系影响,按照储层成因可分为河道砂储层和席状砂储层。遵循等时对比原则,采用标准层控制下的“砂体平衡厚度”法开展河道砂储层单砂体对比与划分,依据不同单砂体沉积旋回特征调整单砂体对比界线。河道砂储层成因砂体主要有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间砂/席状砂。应用地震波形指示反演技术进行储层预测,可有效识别河道宽度及边界。基于河道砂体“水动力因子”建立单砂体精细刻画新方法,按照“先主体-后分支”分级描述思路确定主体河道和分支河道平面展布特征。结合单砂体空间结构组合,区块可分为下切区、叠加区、交汇区、单一河道区等井组,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河道叠加区和单一河道区。通过区块单砂体精细刻画和水井精准注水,储层动用状况明显改善,达到稳油控水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延长组是鄂尔多斯盆地重要储油层系,而长8油层组为下组合最重要的含油层位,长8储层岩石类型主要为细粒长石砂岩,填系物以自生矿物为主,胶结物有方解石、绿泥石等,以泥质胶结为主。储层孔隙度平均值为8.6%,渗透率平均值为0.27mD,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研究区不同沉积微相物性特征具有较大差异,高孔高渗主要集中在水下分流和河口坝优势微相。孔隙类型以粒间溶孔为主,这种孔隙对孔隙度的贡献较大,是研究区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粒内溶孔也是研究区孔隙类型之一,这种孔隙对提高储层孔隙度有限。微裂缝在研究区较常见,主要是由压实作用形成的,它们的存在改善了储层物性。依据层次分析方法 ,选取构造部位、微相部位、烃源岩厚度、砂体厚度、孔隙度和渗透率作为评价有利区指标,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研究区有利区进行了预测,其中长81预测Ⅰ类有利区2个,Ⅱ类有利区3个;长82预测Ⅰ类有利区3个,Ⅱ类有利区3个。  相似文献   

14.
为了认识不同径流与潮流博弈引发的河口流动特性的变化规律,采用数学模型和大型河口物理模型耦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九龙江下游北溪浦南水文站、西溪郑店水文站以下广大河口区域的流场及水位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天然状态下,当九龙江径流为15 540、2 896、374m3/s且河口恰遇典型日天文大潮时,潮流界分别位于甘文尾后的红树林海洋自然保护区、南北中港以及西溪河道的渡头村和北溪河道的科坑村,径流变化可使潮流界上溯约35km;不同径流条件下河口三角洲的南港、中港、北港行洪和纳潮的分流比及流动特性发生显著变化;九龙江葫芦状河口及厦门岛周边存在径流对潮位影响的分界区,厦门岛北支口门区域受九龙江北溪和西溪径流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盆地合水地区长8储层因受沉积、成岩作用影响总体表现为岩性致密、物性低、喉道连通性差的特点。因此,本文基于铸体薄片、扫描电镜、高压压汞等实验分析结果,并结合测井数据重点研究了长8储层特征及主控因素,对长8储层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沉积微相控制着储层砂体厚度、连通性、物性及含油性的变化,以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厚度最大,连通性最好,物性最高。机械压实、胶结及溶蚀作用主要控制着长8储层的微观孔喉结构。其中,机械压实及绿泥石、铁方解石胶结减少了储层原生孔隙,对储层起到破坏作用;长石溶蚀整体上增加了储层次生孔隙,对储层起到建设作用。经分析认为,长8优质储层主要分布于胶结物含量较少、溶蚀孔强烈发育且厚度大、连通性好的水下分流河道主体部位。在此基础上,按照储油能力由强到弱将研究区储层划分为Ⅰ、Ⅱ、Ⅲ三类。本次对合水地区长8储层主控因素分析及评价对该地区及周边地区致密砂岩储层研究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东濮凹陷西斜坡W块属于极复杂断块,目前构造形成与演化认识不清楚,从而制约着微构造研究。然而,从其内部沉积发育演化规律上看,发现复杂构造的形态具有一定的规律。W块的两个井区(A井区和B井区),在沙三段沉积具有明显的继承性。W块地层表现为粗砂岩—中砂岩的特征,随着构造应力的转换,W块地层沉积逐步过渡到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的特征,并且在不同亚段沉积时期古水流活动区域也在变化。沙三中4—中5沉积时期,B井区发育稳定的砂泥互层旋回,而A井区砂体发育较差;至沙三中2沉积时期,A井区砂体发育开始变好,B井区砂体发育开始变差。构造活动控制同期沉积作用的进行,古河道的迁移演化反映该沉积时期构造应力的活动。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判断构造应力活动的时间,从而确定断层形成期次,总结断层的发育规律,有利于剩余油的挖潜。  相似文献   

17.
杨松  刘洪发  陈颖 《中外能源》2014,(11):51-55
塔河一区为辫状河平原亚相分流河道沉积的底水油藏,夹层较为发育。纵向上发育3套夹层,与相邻储层物性差异大,遮挡效果明显;平面上夹层展布面积小,但多套夹层相互遮挡,形成较大的遮挡范围,对剩余油控制作用明显。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研究剩余油的成因和分布特征是开展调整挖潜的基础。针对塔河一区3套夹层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应用剩余油测井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剩余油的分布。结果表明,塔河一区夹层控制型剩余油主要有两种类型:由于夹层遮挡形成的低渗部位剩余油及高部位的井间剩余油。结合夹层纵向分布及平面遮挡连片的展布特征,通过生产直井低渗段剩余油,在井间动态关系明显的井组应用井组优化,挖潜井间剩余油,通过注入介质改变井周压力场,实现对井周剩余油的调整挖潜,取得明显增油效果。经过两年的矿场实践,油藏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研究区位于辽河坳陷大民屯凹陷西部,南起沈281井,北至沈299井,东起胜11井,西至大民屯凹陷边界,面积约为300km2。研究区沙四段扇三角洲相扇群状分布,前缘砂砾岩体沉积厚度大,为有利沉积相带。沙三段三角洲、河流相沉积砂体分布相对稳定。沙河街组含油层系主要分布在沙四段和沙三段中下部。近年来,大民屯凹陷主要勘探工作集中在潜山上,古近系勘探少有发现。从沉积学和储层岩石学特征入手,结合常规岩石薄片、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孔渗分析、压汞实验分析结果,对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沙河街组沙三段、沙四段储层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沙四段多为低孔特低渗储层,储集空间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和裂缝。沙三段储层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相对较高,原生孔隙得到一定保存,储集性能好,发育中孔中-低渗储层。沉积作用、成岩作用、物源区母岩岩性及断裂活动,是导致储层物性复杂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张丽丽 《中外能源》2010,15(4):61-63
喇嘛甸油田在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剩余油挖潜难度逐渐增大。喇嘛甸油田北东块二区萨Ⅲ油层属于三次采油的第一套上返调整层系。为了实现精细开发调整,开展了萨Ⅲ油层组的精细地质研究。为了更客观地描述该区块目的层沉积单元的沉积特征,将原来的8个沉积单元合并调整成6个沉积单元。分析了井网加密后萨Ⅲ组砂体变化特征:砂体连续性明显增强,河道边界更加明显;砂体连通率明显增加;砂体水淹程度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确定了剩余油的5种分布类型,为新井射孔方案的编制提供了必要的依据:①注采井均位于变差部位,造成油层动用较差,剩余油富集;②在网状分流河道中原井网控制不住的砂体,形成剩余油;③采油井不发育,形成有注无采剩余油;④注入井不发育。形成剩余油富集区;⑤由于废弃河道的遮挡形成剩余油。  相似文献   

20.
珠江口盆地陆丰油区珠江组储层多为砂体稳定连续分布的滨岸沉积,该区的油田从储层沉积特征、油藏类型、宏观储层物性到微观孔隙结构特征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开发效果与采收率却有很大区别。以已开发的老油田陆丰A(采收率高达69.8%)和已结算陆丰B油田(采收率为37.8%)为例,结合国内外滨岸储层露头研究成果,分析了该类油田的顶面微构造、隔夹层分布特征等,总结了陆丰地区滨岸储层的构型模式,指出它们在沉积背景与物性等储层特征上虽然具有相似性,但夹层发育模式不同却用相似的开采方案是造成它们采收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对于沿岸砂坝发育平行状夹层的油藏,用水平井开发可以有效防止底水锥进,但是对于斜交状夹层发育模式的沿岸砂坝油藏,需要准确预测夹层发育位置,用水平井与定向井结合的方式开采才可以有效提高油田采收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