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作为一种食源性致病菌,是导致食品安全和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开发快速准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技术是保障食品安全和提高食源性致病菌防控水平的关键措施。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具有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和设备简单等优点,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基于此,该文简要介绍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及优缺点,主要阐述了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上的应用,并总结了目标产物检测技术,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温扩增快速检测技术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为食品安全控制和食源性致病菌监控工作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等温扩增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新型核酸扩增技术, 其反应过程始终维持在恒定的温度下, 降低了对精密仪器和检测场地的要求, 并大幅度缩短了检测时间, 更能满足准确、快速、灵敏、便携的日常检测需求。目前, 食源性致病菌仍是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 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部分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中,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有望成为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环介导核酸等温扩增、滚环扩增、跨越式滚环扩增、重组酶聚合酶扩增、等温多自配引发扩增、单引物等温扩增、依赖解旋酶的等温扩增、链置换扩增、交叉引物扩增9种等温核酸扩增技术的扩增原理和优缺点, 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提出了样品前处理、引物设计、结果判读、检测灵敏度、检测通量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 并给出相应解决措施, 以期为等温核酸扩增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中的实际应用和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食源性致病菌污染是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力度对于保证食品安全以及预防食源性疾病至关重要。基于核酸的分子检测技术较传统的培养方法相比,更加快速、灵敏、高效。等温扩增技术以反应条件简单等优点逐渐替代变温扩增技术。该文简述了环介导等温扩增、链替代等温扩增、单引物等温扩增、滚环等温扩增以及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5种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其在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检测方面的应用,指出了等温扩增反应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此外,还对这5种等温扩增技术进行比较分析,为食源性致病菌的现场快速检测与筛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子检测技术是致病菌检测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精准度高、检测速度快的特点。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等温扩增技术应运而生。目前常用于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等温扩增技术包括环介导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依赖核酸序列的扩增技术(Nuclear acid sequence-based amplification,NASBA)、链置换扩增技术(strand displacement amplification,SDA)、缺口依赖酶链置换扩增技术(nickase-dependent amplification NDA)、网状分支扩增技术(ramification amplification method,RAM)、依赖解旋酶扩增技术(Helicase-dependent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HDA)以及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等。本文将对上述几种等温扩增技术的原理、应用现状、优劣势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是人类面对的重大问题,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也一直是各种研究关注的重点。基于聚合酶链式扩增(PCR)核酸检测方法虽然已克服传统微生物培养耗时长、准确度不高等缺点,成为目前应用最广的致病菌检测方法,但由于需要精确温度控制大大限制了其在现场检测中的应用。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RPA),作为一种新兴等温扩增技术,在近十年来发展迅速。该技术打破PCR的壁垒,弥补热循环、需要昂贵仪器等不足,更加适用于资源有限的现场检测。本文总结了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RPA)反应机理、引物及探针的设计方法,全面论述RPA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概述RPA发展的热点问题并对RPA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6.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在肠杆菌科致病菌检测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华  顿玉慧  卢力  李可  刘斌 《食品科学》2014,35(19):312-316
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恒温核酸扩增技术,该技术具有设备简单、检测速度快、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以及扩增效率高等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研究。本文重点阐述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应用LAMP技术在肠杆菌科中常见致病菌的检测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致病因素使人患上感染性或中毒性的疾病,主要是由食源性致病菌引起的,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分析食物中存在的食源性致病菌对于食品安全和降低食源性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传统的以培养为基础的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方法灵敏度低、检测周期长。本文介绍的基于核酸的检测方法克服了传统方法在检测和鉴定方面的限制,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单、检测周期短等特点。核酸法主要包括普通PCR法、多重PCR法、实时荧光PCR法、核酸依赖性扩增、环介导等温扩增和基因芯片技术等。本文主要概述了核酸法在国内外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其优势和不足,同时对核酸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4):233-238
重组酶聚合酶等温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是一种新型核酸等温扩增技术。该技术相对于PCR等其他核酸体外扩增技术具有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检测时间短、操作简便等特点。RPA技术在常温下即可进行等温扩增,其最适温度在37~42℃,RPA技术可在简单设备甚至恶劣环境对核酸的进行快速扩增,结合侧流层析技术荧光检测装置可对检测结果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文章综述了RPA技术的原理,操作条件及其在食源性病毒、食源性致病菌、动物源性检测及转基因食品检测等方面的应用,为该技术进行更加深入和广泛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食源性致病菌是影响人类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人类食源性致病菌致病率的逐年上升,引起世界广泛关注.滚环等温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RCA)技术因具有高特异性、高灵敏度、稳定、操作简单等优点,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以滚环等温扩增技术为基础,针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0.
食源性致病菌是威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见的种类主要包括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弯曲杆菌等。全方位、准确地实现对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是保证食品安全的关键。传统的培养法和其他检测技术如免疫学检测、生物传感器等技术不同程序地存在针对目标单一、效率低、灵敏度差等问题。核酸技术则具有特异性强、高通量、分析角度全面等特点,近几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PCR技术、等温扩增技术、第二、三代测序技术以及其他核酸技术对食源性致病菌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提出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方面的研究前景。旨在归纳已具备商业应用价值的核酸技术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上的研究进展,并分析各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同时展望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肉及肉制品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 为人体提供必要的营养素。但是以经济为目的的肉制品掺假, 是食品安全中屡禁不止的全球性问题。快速、准确、有效的检测技术是有效监督肉类掺假的关键。本文综述了核酸检测技术中热循环扩增技术(如普通PCR、实时PCR、多重PCR)和等温扩增技术[如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AMP)技术、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 RPA)技术、滚环扩增(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RCA)技术、交叉引物等温扩增(cross prime amplification, CPA)技术等]的原理及在肉类种源鉴别中的应用。提出梯型熔解温度等温扩增(ladder-shape melting temperature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LMTIA)技术, 以期推进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及在肉制品领域的应用。在肉类种源的检测中, 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跨越式滚环等温扩增(saltatory 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 SRCA)技术等均能检出0.01%的掺伪, 可用于定量检测, 表明这些核酸技术在肉类种源检测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食源性致病菌是食品安全的重要隐患,开发针对食源性致病菌快速、有效的检测技术迫在眉睫。在诸多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手段中,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PA),因具有比传统分子及免疫学检测技术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等更快速、灵敏、特异、简便以及实用性强等方面优势,现已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本文将对RPA技术原理及其衍生技术包括直接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Direct-RPA)、重组酶聚合酶扩增侧流层析技术(RPA-LFD)、重组酶聚合酶扩增酶联免疫吸附技术(RPA-ELISA)、实时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al-time RPA)、RPA微流体等技术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3.
鸟嘌呤四链体脱氧核酶(deoxyribozyme,DNAzyme)是一种具有类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脱氧核酶,广泛应用于微生物和核酸的分析与检测中。鸟嘌呤四链体DNAzyme在H_2O_2存在时可以催化氧化ABTS、TMB等底物,结合PCR、等温扩增技术以及生物传感器等多种核酸靶标信号放大技术实现待测靶标的便捷灵敏的可视化检测,因此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们的高度关注。优化鸟嘌呤四链体的序列和环境因素,能够提高该DNAzyme的催化活性,有助于提高可视化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本文主要对鸟嘌呤四链体DNAzyme的结构与酶学性质及其应用于微生物、生物毒素和疾病标志物等的基于核酸的检测策略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推动鸟嘌呤四链体DNAzyme的广泛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在柑橘的生产销售整个链条上,柑橘品种和产地的混淆造假以及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突出,所以研究柑橘属产品真实性溯源技术很有现实意义,目前已有的报道尚缺乏对柑橘属产品真实性溯源技术研究进展的系统性梳理和总结。该研究重点梳理和综述了稳定同位素和多元素分析、代谢组学分析、风味物质分析、光谱分析及核酸扩增检测等技术在柑橘属产品真实性溯源研究中的应用,并总结了各类溯源技术的优缺点,提出了目前有关湖北省脐橙的产地和品质等级鉴别研究存在的不足,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以期为湖北省脐橙的产地溯源和质量监管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乳和乳制品作为人类必不可少的食品之一,其中的有害物质,如农兽药残留、真菌毒素、非法添加物质以及其他污染物对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同时也阻碍了乳制品行业的发展。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urface 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SERS)作为一种新兴的检测方法,有望能够满足目前乳和乳制品高通量,高灵敏度的检测需求。本文总结了SERS方法在牛奶检测中的研究进展,包括金属纳米检测探针和SERS固相平台的制备、抗体和适配体等分子识别技术的应用、核酸扩增技术以及微流控技术等与SERS的结合。最后,对SERS在乳制品的研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Expression profiling of single mammalian cells--small is beautiful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Increasingly mRNA expression patterns established using a variety of molecular technologies such as cDNA microarrays, SAGE and cDNA display are being used to identify potential regulatory genes and as a means of providing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biological status of the starting sample. Until recently,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techniques has been limited to mRNA isolated from millions or, at very best, several thousand cells thereby restricting the study of small samples and complex tissues. To overcome this limitation a variety of amplification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are capable of broadly evaluating mRNA expression patterns in single cells. This review will describe approaches that have been employed to examine global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either in small numbers of cells or, wherever possible, in actual isolated single cells. The first half of the review will summarize the technical aspects of methods developed for single-cell analysis and the latter half of the review will describe the areas of biological research that have benefited from single-cell expression analysis.  相似文献   

17.
The application of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qPCR) technologies for the rapid identification of fecal bacteria in environmental waters is being considered for use as a national water quality metric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transition from research tool to a standardized protocol requires information on the reproducibility and sources of variation associated with qPCR methodology across laboratories. This study examines interlaboratory variability in the measurement of enterococci and Bacteroidales concentrations from standardized, spiked, and environmental sources of DNA using the Entero1a and GenBac3 qPCR methods, respectively. Comparisons are based on data generated from eight different research facilities. Special attention was placed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DNA isolation step and effect of simplex and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approaches on interlaboratory variability. Results suggest that a crude lysate is sufficient for DNA isolation unless environmental samples contain substances that can inhibit qPCR amplification. No appreciable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simplex and multiplex amplification approaches. Overall, interlaboratory variability levels remained low (<10%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regardless of qPCR protocol.  相似文献   

18.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引起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快速而准确的检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举措。随着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基于新型基因组编辑技术和先进的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技术不断涌现,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技术展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商业化的发展。本文从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分类出发,深入总结和探讨了传统培养分离法、免疫学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和生物传感器检测技术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开发的基于核酸等温扩增技术和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核酸检测新方法。通过对最新的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法综述,为研究者开辟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新方法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