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数字化时代对技术的不断更新,动画艺术大致可以分为定格动画、二维手绘动画、三维电脑动画三大类艺术形式,动画艺术形式的多样化拓展了其应用领域的宽度和深度,基于多重感官体验的影视广告艺术领域也具有其独特的创意表现形式。本文结合案例分析,从广告主题定位、创意思维、表现手法、镜头语言四方面解析动画艺术在广告中的创意表现,把动画艺术与广告诉求完美统一达到"如鱼得水,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2.
陈一凡  梁磊 《丝网印刷》2023,(5):114-116
数字时代广告形式逐渐多元化,动画广告拥有独特的传播特点。文章针对品牌设计传播的动画广告进行分析,总结出五类常用创作手法,并且尝试探讨动画广告传播品牌的策略方案,为相关动画广告领域的创作研究提出独到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动画广告交互体验与创意设计成功推动了我国广告营销实现质的发展与飞跃。现就数字化时代动画广告交互体验与创意设计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4.
张涵  吴昊 《西部皮革》2021,(6):121-122
实验动画作为动画的一个重要分类,拥有创造性的思维构想和多种多样的表现技法,在动画艺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实验动画短片中越来越多的传达的人文情愫与审美情趣都极大地拓宽了观众的视野,丰富了观众与作品的情感共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革新,数字艺术变得丰富多元,我们进入到新媒体时代,实验动画的艺术特性越来越丰富。实验动画的跨媒介传播更新了人们对于动画的认知与了解,在科技的指引下重新感知动画艺术的魅力。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也随之迅速普及,从而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这就使得广告创意策划中的动画脚本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动画脚本的推广与设计需要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动画脚本主角、故事情节的设定、客户的反馈信息等。因此本文将对广告创意策划中动画脚本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促进动画脚本在广告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延伸。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方式越来越广泛。许多企业的宣传信息不仅需要通过纸媒体传播,还需要借助动画、视频进行传播。例如电影宣传、各类产品的推介等,这些宣传广告若能在各媒体间实现交互功能,则会有效提升广告效果、提高市场份额。本文利用信息隐藏技术,试图突破现有瓶颈,以满足商品信息的跨媒体广告需求。本文以影院的电影宣传单为例,在纸质宣传单与互联网之间架构桥梁,即在影院的广告印刷品中加入隐藏信息。消费者用智能手机扫描相关图案,调取存  相似文献   

7.
从动画最开始的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上百年的历史,其动画学中独特的美学特征给人们带来了眼前一亮的的艺术体验和视觉冲击。在动画历史发展的原原长河中,动画艺术的美学特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地域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文章阐述了当代动画艺术的美学特点,结合中国动画产业现状与国外动画产业的区别以及对当代的动画艺术在未来的发展进行探讨,提出一些个人观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现今传统文的传播及保护方式极度欠缺,希望能通过大众传媒这种新兴的传媒传播方式,更生动地表现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以动画为表现形式,通过文献调查及个案分析等方法,分析国内传统文化与动画融合的案例,对中国动画和传统文化的结合进行探讨。从让中国传统文化“动起来”的切入点进行思考,思考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画片创作能否达到传统文化的保护与有效传播,具有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9.
油画艺术起源于14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期间,随着时代的变化历经着不同时期下的发展演变。油画的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呈现了油画艺术在创作中的艺术审美与价值。文章以动画和油画两者的结合创作实现艺术语言的情感表达,研究油画语言与动画技术的融合,通过分析油画动画《老人与海》与《至爱梵高·星空之谜》中油画语言在动画技术上的呈现形式与语言表达。  相似文献   

10.
二维动画与实拍影像本身是两个较为独立的艺术门类,两者人物形象与表现方式各有不同.但伴随着科技与动画制作技术的进步,目前二维动画角色与实拍影像结合短片,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动画制作趋势,在电视节目、电影、动画节目中受到了观众们的热烈追捧.本文通过二维动画角色与实拍影像的现状、关系、要求、表现形式、两者结合的优势等角度,对二维动画角色与实拍影像结合短片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三维(3D)动画技术日趋成熟,三维动画电影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动画艺术的表现语言。角色设计是一部三维动画成功的基础,而我国对于三维动画角色的设计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认识。三维动画角色较之二维动画角色的差异就是计算机三维技术的运用,因此,三维动画角色就出现了自己独特的设计原则和角色动态造型规律。技术特性决定着三维动画角色塑造成功与否。  相似文献   

12.
美国和日本是世界上两大动画片生产国,虽然两国的动画片风格迥异,却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美国动画电影剧场成功的案例较多,日本动画电视连续剧成功的案例较多。日本动画和美国动画的成功都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顺应时代的需求;二是与他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三是与美日两国国人的文化取向、语言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民族艺术丰富多彩,民族的审美取向也是各有所异,艺术的民族性的核心在于是否表现了民族精神。那么动画作品也要体现出多样的民族精神以满足不同受众的审美趣味。《千年女优》是日本民族精神的视觉化,全片无处不体现着物哀、调和的审美情趣。该片启发我们,影片中艺术的民族性与动画作品的格调息息相关,要重视动画影片具有借助艺术的民族性弘扬民族精神的功能。那些符合人类一般本性的民族艺术将被世界所接受。因此,融合优秀民族艺术元素的动画作品更容易得到广大的市场认可。  相似文献   

14.
动画的动作设计好似影视戏剧演员的表演,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动画诞生至今,美国、欧洲、日本、中国都产生了众多优秀的动画片,经历过试验、探索的过程,形成了各自典型的动画艺术风格。动画动作设计作为表演手段,各国也有不同的特色。美国式动作夸张,欧洲式动作精准,日本式动作拟真,中国式动作程式,共同组成了动画艺术的动作设计特色。  相似文献   

15.
国内对于动画电影声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尚处初级阶段。声音对于视听艺术的动画电影而言,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研究声音的音乐、音响与语言则是提高动画声音创作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动画要复兴、要走出困境,必须根据中国的这一时代的科技文化的状况、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中国人的文化取向、语言特点走中国自己的路。要想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要立足本土、顺应时代。要强调数字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重视网络媒体动画和移动媒体动画的开辟,体现海纳百川的艺术品格与作品的取材。以"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为依据,追求动画片的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强调实效性,把艺术的探索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把动画艺术和动画商业相结合,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摆正自己的位置,越具有民族性的动画艺术就越具有世界性,只有把中国动画创意与产业融入世界动画的大家庭里,中国动画的春天才能到来。  相似文献   

17.
动画音乐是动画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故事片相比,动画影片的音乐使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作用上都超于前者,动画短片尤其如此。本文对美国、日本、欧洲等国动画作品音乐分类型剖析,重点研究以音乐为主线的动画作品的音乐、在美国好莱坞音乐剧影响下的动画作品的音乐,还有用于情绪渲染的动画作品的音乐的具体使用方法。目的是促使国内动画创作者对音乐的使用给予必要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在美国数字动画艺术中,最尖端的技术当属电脑图形图像CG(Computer Graphics)。本文以美国CG动画电影为例,阐述CG技术使美国动画场景设计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并且指出CG技术对传统动画形式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冲击,及对美国动画场景设计风格产生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独特风格的动画场景绘制能够有效地烘托人物,给故事的发展提供恰到好处的背景环境。《海洋之歌》动画场景绘制中,装饰性风格较为突出,充分展现了动画电影的画面美。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nature and timing of,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to, Philip Morris USA''s three explicit corporate image television advertising campaigns and explore the motivations behind each campaign.

Methods

: Analysis of television ratings from the largest 75 media markets in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measure the reach and frequency of population exposure to advertising; copies of all televised commercials produced by Philip Morris; and tobacco industry documents, which provide insights into the specific goals of each campaign.

Findings

Household exposure to the “Working to Make a Difference: the People of Philip Morris” averaged 5.37 ads/month for 27 months from 1999–2001; the “Tobacco Settlement” campaign averaged 10.05 ads/month for three months in 2000; and “PMUSA” averaged 3.11 ads/month for the last six months in 2003. The percentage of advertising exposure that was purchased in news programming in order to reach opinion leaders increased over the three campaigns from 20%, 39% and 60%, respectively. These public relations campaigns were designed to counter negative images, increase brand recognition, and improve the financial viability of the company.

Conclusions

Only one early media campaign focused on issues other than tobacco, whereas subsequent campaigns have been specifically concerned with tobacco issues, and more targeted to opinion leaders. The size and timing of the advertising buys appeared to be strategically crafted to maximise advertising exposure for these population subgroups during critical threats to Philip Morris''s public im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