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洞庭湖湿地生态功能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洞庭湖区湿地的生态环境对调蓄洪水,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洞庭湖区现在存在泥沙淤积、湖泊萎缩、水质污染等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借助搜集的资料,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特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2.
一、洞庭湖生态保护的新阶段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洞庭湖治理和保护工作,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以来,洞庭湖生态保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4.
湿地是世界上最具生产力的环境之一,是具有巨大经济、文化、科学及娱乐价值的资源。本文叙述了世界及我国湿地保护概况,重点评价了我省东洞庭湖湿地的特点,指出在开发利用湿地资源时,必须保持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使湿地的保护和开发达到良性平衡。 相似文献
5.
6.
山西地处内陆腹地.是湿地资源较贫乏的省份之一。据省国土资源厅2004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湿地总面积为365968.88hm^2,仅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335%。湿地面积最大的是河岸滩涂.面积约占全省湿地总面积50%。其次是河流湿地水面。 相似文献
7.
8.
9.
扎龙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扎龙湿地1992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是中国最美的六大湿地之一,自然区主要保护丹顶鹤及其他野生珍禽,有鸟类和水禽的"天然乐园"之美称。但是,近年来缺水和频发的火灾正严重威胁着该湿地的生存。文章在概要论述湿地生态修复方法体系的基础上,根据实际调查结果,对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对策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对湿地认识的深化.加上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后,中国的湿地以扎龙为首开始进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紧接着扎龙又成为我国最大的丹顶鹤繁育基地;同时,扎龙还是我国第一个建立的以保护鹤类为主的湿地类型保护区。更有扎龙湿地的管理部门,携邓小平、李鹏、朱镕基和贾庆林等先后来此视察之盛名所作的强有力宣传,使全社会对扎龙的关注,正在超出湿地意义的本身,变的空前热烈甚至痴迷。 相似文献
11.
洞庭湖是长江洪水的天然调蓄场所,不仅承接湘、资、沅、澧四水水沙,还纳入由荆江三口分泄的长江水沙,经湖泊调蓄后由城陵矶注入长江,形成了复杂的江湖关系,需要加强流域统一管理。通过分析洞庭湖区自然、经济状况及湖区湿地情况,结合1998年大水后湖区的治理情况及三峡工程蓄水运用后江湖关系的新变化,深入分析湖区湿地生态环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探讨如何在新一轮洞庭湖综合治理过程中,科学处理湖区综合治理与湿地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的关系。提出了洞庭湖统一管理措施,以便有效保护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与资源。 相似文献
12.
洞庭湖湖区最低生态水位的确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定洞庭湖湖区最低生态水位,针对洞庭湖湖区复杂、不同湖区差异较大的问题,基于城陵矶、鹿角、南嘴、小河嘴和杨柳潭5个水文站1953—2013年的水文资料,采用天然水位资料法、年保证率法、最低年平均水位法、生态水位法、湖泊形态分析法及最小空间需求法,分别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最低生态水位进行了计算,并与前人关于洞庭湖生态水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的最低生态水位分别为22.62 m、27.19 m和28.11 m,相应的湖面面积分别为373.85 km~2、406.88 km~2和142.19 km~2,从保护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的角度看,确定的最低水位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3.
14.
洞庭湖区防洪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自解放以来,洞庭湖区围湖垦殖、泥沙淤积,湖区面积衰减1727km^2。湖容萎缩126亿m^3。湖区洪水位抬高1.0m以上。下荆江裁弯后,三口萎缩加速,江湖关系发生重大变化,长江城螺河段河床淤积,水位升高,洞庭湖出口泄流不畅,湖区洪水位进一步抬升,防洪形势严峻,洪灾损失严重。解决湖区防洪问题的关键是减少超额洪水来量及降低城陵矶河床高程及水位,扩大调洪湖容,近期难以实现。采取在退田还湖的同时挖湖筑堤造台,提高防洪标准,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堵支并流与疏通河道,扩大调洪能力;实施干支流水库联合调度防洪及预留必要的设施完备的分蓄洪区,乃是解决洞庭湖区防洪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响水坎跌水严重碍航,是洞庭湖区急待整治的重点滩险,类似滩险在国内外湖区中均极其少见。本文采用遥感地质分析方法与水动力演变分析方法分析洞庭湖草尾河响水坎滩险成因。分析结果表明:地层岩性与沉积厚度的突变、构造单元分布等地质因素是导致响水坎原始河床跌坎形成的内在原因;原始跌坎存在是出现跌水的前提,河湖边界及来水来沙变化是跌水存在的外在条件,水文组合决定了滩险是否碍航。在对跌水滩险形成原因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采用超长距离变底坡加局部拓宽疏浚挖槽的航道整治方案,整治工程实施后的实测资料分析表明,整治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水利工程建设对洞庭湖及鄱阳湖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三峡水利工程建成运行以及长江上游干流梯级 水库的规划建设,水利工程对两湖(洞庭湖、翻阳湖)湿地的叠加累积影响正逐步显露,其主 要表现为泥沙对两湖湿地演化的影响,水文变化对两湖生物、生境的影响。对生物及生境的 影响,两湖湿地表现较为一致,为此,主要论述了对滩地、植被、越冬珍稀水鸟、鱼类的影 响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对湿地演化的影响,两湖湿地表现出的差异性则较大:对洞庭湖, 长江干流水利工程减缓了湿地正向演化的速度,但却加重了湿地正向演化最终的萎缩程度; 对鄱阳湖,长江干流水利工程破坏了现有的泥沙冲淤准动态平衡过程,大大加速了湿地的正 向演化的速度,此外鄱阳湖控制工程将使鄱阳湖湿地迅速萎缩。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三峡水库及上游干支流控制性水库的逐步投运,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得到极大改善。同时,由于蓄水拦沙,“清水”下泄,江湖关系已经并将继续发生变化,导致两湖水文情势进一步变化,对两湖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分析了洞庭湖江湖关系变化趋势和鄱阳湖枯水变化情势及其影响,结合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的要求,研究了两湖水量优化调控总体思路,提出了优化调控两湖水量的工程措施,为两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8.
应用遥感地质和水动力演变分析法,分析了洞庭湖响水坎滩险的成因.探讨了影响湖区跌坎形成的水文和地质因素、水动力学条件及跌坎上、下游河床演变情况.地层岩性与沉积厚度的突变、地质构造单元分布等,是响水坎形成原始河床跌坎的内在原因,原始跌坎是出现跌水的前提,河湖边界及水流动力作用是跌水存在的外在条件,河湖水文组合决定了响水坎滩段是否碍航. 相似文献
19.
荆江三口与洞庭湖水沙变化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荆江三口与洞庭湖50年水沙资料,对荆江三口分流分沙变化、洞庭湖入湖和出湖的水沙变化、洞庭湖面积和容积变化、汇流河段的水位变化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长系列资料来分析,荆江三口分流分沙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明显减少尤其藕池口最为明显;入湖和出湖水沙也有减少趋势,洞庭湖面积和容积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增加趋势;在高水位时城陵矶水位较裁弯前抬高约1.8 m,低水位时较裁弯前抬高约2 m。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近年来秋季低枯水位对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从鄱阳湖重要湿地的分布特征入手,基于2010~2011年开展的鄱阳湖基础地理测量的最新成果,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对湿地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利弊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