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了提高镁粉(Mg)的稳定性,采用化学氧化的方法,以吡咯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制备了聚吡咯包覆的聚吡咯/镁粉复合材料(PPy/Mg),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其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空气中的热重曲线对比了镁粉和聚吡咯/镁粉复合材料的抗氧化能力,通过极化曲线分析了PPy/Mg复合材料的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通过交流阻抗图谱分析了PPy/Mg的阻抗特性。结果证明,通过化学氧化的方法,吡咯单体在镁粉颗粒表面发生聚合形成了聚吡咯包覆层,聚吡咯包覆能有效提高镁粉在空气中的热稳定性;聚吡咯包覆对镁粉的电化学腐蚀有一定抑制作用,腐蚀电位正移了70mV,腐蚀电流密度降低了30%。  相似文献   

2.
为了降低摩擦副用聚合物的热膨胀系数,用多壁碳纳米管(MWCNTs)改性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通过热压成型法制备MWCNTs/UHMWPE复合材料.通过测量电导率计算渗流阈值来表征分散性;用热膨胀仪(DIL)测试复合材料的热膨胀率,并在干摩擦环境下,测试不同MWCNTs含量复合材料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通...  相似文献   

3.
针对聚吡咯(PPy)材料的电化学性能问题,对PPy的制备工艺过程、氧化还原反应、交流阻抗及阶跃响应进行了研究。采用电化学工作站中的计时电位法在镀铜的聚偏二氟乙烯(PVDF)膜表面制备PPy膜,结合循环伏安法(CV曲线)分析了其氧化还原反应,探究了驱动器内部离子迁移过程,分析了引起PPy膜膨胀收缩的机理,并计算了不同扫速下的比电容;利用交流阻抗谱(EIS)测试PPy的阻抗,采用ZSimpwin软件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根据拟合后的数据计算了电导率;之后对PPy进行了恒电位阶跃测试,探究了充放电时间常数。研究结果表明:循环伏安测试能有效地描述PPy膜的氧化还原状态及内部离子的迁移,交流阻抗测试可将PPy的阻抗电路等效为R(C(RW))电路,恒电位阶跃曲线能准确描述PPy膜的充放电时间常数。  相似文献   

4.
采用化学氧化法制备聚吡咯(PPy),再与环氧树脂(EP)混合,涂敷在铝片上,制备具有防腐功能的涂层。采用SEM和FTIR对涂层进行微观结构与形貌分析,Tafer曲线、EIS分析涂层的防腐性能。结果表明,EP涂层表面均匀致密,而PPy颗粒在环氧树脂中均匀分散能够起到阻碍腐蚀介质进入涂层内部的途径。FTIR图表明聚吡咯与环氧树脂有众多官能团。EP/PPy涂层的腐蚀速率0.058mm/y比EP涂层腐蚀速率0.093mm/y小,说明EP/PPy涂层的腐蚀速率更小,防腐性更好。EP/PPy涂层比EP涂层有更大的阻抗弧,表明其对外界大气的腐蚀介质有更强的阻碍作用。EP/PPy涂层电荷转移阻抗比EP涂层电荷转移阻抗更大,表明EP/PPy涂层的电子传输更小,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更少,说明其防腐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中的分层模建工具构建了硫(S)/聚吡咯(PPy)模型,采用DMol 3模块对构建好的模型进行几何优化,并完成计算。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计算了S、PPy和S/PPy的结合能和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单质硫与PPy复合后,不仅改善了硫电极的导电性,而且提高了硫电极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片状CuO,并通过原位聚合法在片状CuO表面附着PPy (聚吡咯)。随后通过XRD、FT-IR、S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形貌和物相组成进行表征,并采用同轴环测试技术分析复合材料的电磁参数,最后根据传输线理论计算吸波材料的反射损耗RL。研究结果表明:复合材料填料比例为20wt%,涂层厚度为3mm时,复合材料在10.6GHz处出现最大吸收强度-25.1dB,当涂层厚度为2.5mm时,低于-10dB的有效吸收带宽达到7.5GHz,覆盖了整个Ku波段,达到了理想的吸波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与铜粉(MWCNTs/Cu)的复合粉体,随后用真空热压烧结制备了MWCNTs/Cu复合材料,研究了球磨搅拌轴线速度对MWCNTs/Cu复合粉晶粒尺寸、粉体形貌及对MWCNTs/Cu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搅拌轴线速度的增大,铜的晶粒尺寸明显减小,搅拌轴线速度为4.2/4.8m·s-1时,其晶粒尺寸趋于稳定,为23nm;MWCNTs/Cu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当搅拌轴线速度为4.2/4.8m·s-1时,抗拉强度和硬度达到最大,分别为187.21 MPa和166 HV;球磨后铜粉形貌由球状变为片状,MWCNTs嵌入铜基体内,当受到外界载荷时MWCNTs起到承担载荷的作用,从而提高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由导电聚合物聚吡咯(PPy)制备而成的驱动器是一种离子型电活性聚合物驱动器(EAPs)。针对三层结构导电聚合物驱动器的动态特性问题,通过建立动态特性测量系统对其进行研究分析,对驱动器PPy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引起膨胀收缩的机理建立了等效电路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分析。采用系统辨识频率特性方法获得了驱动器系统的高阶传递函数模型,以提高该类驱动器控制模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等效电路模型分析能有效描述三层结构导电聚合物驱动器的动态输入/输出特性,传递函数模型能精确有效地预测驱动器动态位移响应。  相似文献   

9.
以脱脂棉为模板合成了镧掺杂SrFe12O19粉体,以其为原料并运用原位复合法制备了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对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与电磁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呈现定向排列的球状聚集体,镧掺杂的SrFe12O19颗粒在基体中分散得很均匀,而且PPy紧密包覆在镧掺杂SrFe12O19表面;镧掺杂SrFe12O19/PPy复合材料的电磁性能随着镧掺杂SrFe12O19含量的减少而呈非线性降低的规律。  相似文献   

10.
针对当前柔性应变传感器响应范围小、灵敏度低和稳定性差等问题,以多壁碳纳米管(MWCNTs)和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为主体材料,制备出可印刷的导电复合油墨。为了提高MWCNTs在PDMS中的分散性,以获得具有高导电性和高印刷性的导电复合油墨,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MWCNTs进行改性。改性后的MWCNTs/PDMS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和印刷效果有很大程度的提升。所制备的柔性应变传感器在获得较大应变范围(160%)的同时,也具有较高的灵敏度(74.1),此外,传感器还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可进行1 000次循环加载)。将该传感器应用于人体运动监测,可准确检测到手指弯曲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陈荣 《广西机械》2012,(9):245-246
从电气测量技术实验教学方面进行教学研究,为更好的配合理论教学,同时从《电气测量技术》实验的特点出发。对具体的实验教学的过程进行阐述。教学实践过程中,新教学体系的引入,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掌握所学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应用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对电气控制线路的各种隔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讨论,提出了抑制干扰而采取的电气隔离的技术措施,从而保证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  相似文献   

13.
徐民  李浩  马骅 《仪表技术》2009,(1):65-67
电量变送器的直流输出可直接与系统远动装置、计算机或记录仪表相连接,其准确、稳定运行是发电机组和电网安全的保证,所以对其准确度校验非常重要,文章介绍了电量变送器校验装置直流测量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电子元器件之间,及电子设备与机械设备之间互为相联的特性、影响及相互作用的介绍,综合分析电子器件间互联与封装工艺技术,电子电路的组装系统与整机互联的技术,论述在电子设备制造中,如何通过电气互联技术科学地、合理地设计、组装电子元件及装备,确保整个电气自动化系统高效、可靠地运行。  相似文献   

15.
针对数控机床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等技术特点,为解决数控机床电气系统在使用中出现的多种问题,就数控机床电气设计技巧进行了分析,采用单片机控制系统,实现了对机电一体化数控机床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电动车难以普及的基本原因在于缺乏沿途充电条件 ,为此提出了蓄电池充电社会化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电力检修工作中,高压电气试验的结果往往会受到一些容易被人们忽视的因素所干扰,而造成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合,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对高压试验工作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并针对如何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使高压试验效率得到了大大改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智能电信建筑大楼不断增加,在低碳化的理念正逐步呈现深入发展的趋势下.基于通信对建筑性能的多元化发展需求,低碳化、智能化、节能化的建筑将成为我国通信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首先就智能建筑工程中电气技术的设计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就智能建筑工程中的供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防雷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安全技术防范系统等电气系统中电气技术的设计与施工要点进行分析作出总结.最后,提出了理想电信智能建筑系统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9.
针对矿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机电安全事故凸显的现状,笔者以实践理验既总结出在当前煤矿机电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又分析了机电事故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及相应的预防措施,以供同行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电触头材料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综述了一些常用触头材料的组成、特点、应用及研究进展,介绍了电触头材料的先进制备工艺,并展望了今后电触头材料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