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采用乳糖发酵短杆菌(Brevibacterium lactofermentum) ZT-1株进行5001和6000罐L-苏氨酸发酵扩大试验,在以工业葡萄糖、硫酸铵为主原料的培养基中发酵,可产20g/1以上的L-苏氨酸,最高达到24.8g/1。发酵液经离子交换法提取和结晶法精制,获得符合国内外药典标准的医药级产品,收率可达40%以上。现已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L-谷氨酸高产菌诱变育种中的应用方法和步骤,选育得到温敏型谷氨酸菌种产酸153g/L的菌株FM00—189。  相似文献   

3.
原生质体融合选育L-亮氨酸高产菌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黄色短杆菌TQ5 35 1(Met- +Ile- + 2 TAr+SGr)和TQ5 35 6(Met- +Ile- +α ABr+ β HLr)为亲株 ,采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 ,定向选育出一株L 亮氨酸高产菌TQ980 6(Met- +IleL + 2 TAr+SGr+α ABr+ β HLr) ,该菌株经 5L罐分批发酵 64h产L 亮氨酸2 2 7g/L。  相似文献   

4.
通过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出一株抗高糖的融合株。以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NV128和黄色短杆菌(B.flavum)JV16(Leu-Ile-Met-)为亲本菌株,通过单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高糖梯度平板筛选及进一步的硫酸二乙酯(DES)诱变,获得了一株L-缬氨酸高产菌NJ-237。同时研究了影响原生质体形成、再生的3种重要条件(青霉素、酶和渗透压稳定剂),并确定了其最佳处理浓度和时间。该融合株经7 L发酵罐培养72 h L-缬氨酸达到46.8 g/L,糖酸转化率为27.7%,比两亲株都有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5.
原始菌株海洋红酵母M1202产生的L-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能够逆反应催化反式肉桂酸(t-Ca)生成L-苯丙氨酸。对M1202进行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获得一株转化率为原始菌株115%的菌株TM2,经6次传代,仍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大肠杆菌是表达外源基因常用的宿主菌,然而在培养过程中容易发生副产物乙酸的积累,不仅造成碳源的浪费,而且严重抑制菌体生长及外源基因的表达.本研究利用一株自主构建的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MHZ0200-2)发酵生产L-苏氨酸.通过选择合适的发酵条件来控制其副产物乙酸的生成,从而提高L-苏氨酸的产量.L-苏氨酸的初始产量是0.09g/L,培养条件优化后产量提高到2.06g/L.  相似文献   

7.
L-苏氨酸发酵液脱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考察了活性炭对L-苏氨酸酸发酵液的脱色效果及脱色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粉末活性炭是理想的脱色剂。确立L-苏氨酸酸发酵液的脱色工艺为:活性炭加入量1%,60℃,发酵液pH=5.0,脱色时间为15min。  相似文献   

8.
对黄色短杆菌在发酵罐中产苏氨酸的发酵工艺进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培养时间、温度、pH和接种量的最优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正交试验确定发酵最优条件.结果证明:在最优试验条件下(温度30℃,pH 7,接种量10%),L-苏氨酸产率为12.14%.  相似文献   

9.
L-苏氨酸作为一种必需氨基酸被广泛用于食品、饲料、医药及化妆品行业。目前L-苏氨酸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代谢工程技术的应用为菌种选育开辟了有效途径,使在现有高产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氨基酸的产量成为可能。作者对两大氨基酸生产菌——大肠杆菌和谷氨酸棒杆菌中的L-苏氨酸生物合成相关途径、代谢调控机理以及运用代谢工程技术提高L-苏氨酸产量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0.
原生质体诱变选育L-缬氨酸生产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紫外线对黄色短杆菌TV12的原生质体进行诱变 ,根据代谢控制发酵原理 ,定向筛选出具有目的遗传标记的高产缬氨酸突变株TV2 3 5 ,其L 缬氨酸的产量较出发菌株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而且突变株继代遗传稳定 ,说明利用原生质体紫外诱变育种是获得L 缬氨酸高产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选育高性能的酒精酵母菌,利用双亲灭活和PEG诱导,对酿酒酵母GGFS16和GJ2008单倍体细胞进行了原生质体融合。从42株融合子中筛选得到了2株融合菌株RH3和RH5,分别适合于木薯粉和甘蔗汁酒精发酵,且较好的保持了亲本的特性。其中RH3在耐酸能力上,RH5在酒精耐受能力上要优于亲本,RH3的遗传稳定性要优于RH5。  相似文献   

12.
以高浓度葡萄糖为碳源的L-苏氨酸发酵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L-苏氨酸生产菌TRFC为供试菌株,研究了高葡萄糖浓度下各种生长因子和培养条件对L-苏氨酸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脯氨酸可以解除高浓度葡萄糖对L-苏氨酸发酵的抑制作用,生物素可以提高L-苏氨酸生产菌的细胞得率及L-苏氨酸的产量,利用摇瓶发酵确定最佳用量分别为60mg/L和120μg/L;控制pH7.0和采用控制溶氧的脉冲补料方式L-苏氨酸产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在最优条件下,利用10L发酵罐发酵38h,L-苏氨酸产量可达110.2g/L,糖酸转化率为45.7%。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产纤维素酶菌株T1-2和产蛋白酶菌株P3-2进行固态发酵蓖麻饼粕,降解其中的大分子物质。通过单因素试验,以还原糖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评价指标,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水分含量40%,发酵时间5d,菌种比例为1∶1,接种量14%,发酵温度30℃,pH值为4,麸皮含量20%。以游离氨基酸含量为评价指标,经正交试验得优化培养条件为培养基含水量50%、接种量15%、36℃、发酵7d,在此条件下发酵后游离氨基酸含量达1.68%。  相似文献   

14.
对生物表面活性剂产量相对较高的3只菌株的生长和发酵情况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在摇床温度35 ℃,转速150 r/min,菌龄32 h,V(发酵液):V(种子液)=100,装液量60 mL,初始pH=7.5,w(氯化钠)=2%的培养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变化,ZZ-1菌在菌体生长、生物量增加、总糖产生和发酵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等方面均优于其他2只菌株.  相似文献   

15.
以荷叶离褶伞ZY48-1为出发菌株,通过原生质体紫外诱变,筛选高产多糖菌株。结果表明,原生质体制备再生的最佳条件为:0.6mol/L蔗糖稳渗剂、1%溶壁酶+0.5%蜗牛酶混合酶液、菌龄72h、30℃酶解2.5h,原生质体得率为5.76×105个/mg,原生质体再生率为7.81%;筛选到突变菌株ZY481-1,多糖含量643.1961mg/g,较出发菌株高出31.05%。经10次传代,多糖含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6.
实验以刺糖多孢菌CB11(Saccharopolyspora spinosa CB11)与红霉素高产菌株红色糖多孢菌E2(Saccharopolyspora erythraea E2)为亲本进行种间原生质体融合,通过对两亲本原生质体的不同灭活条件的考察,确定了S.spinosa CB11的热灭活条件为60℃水浴45 min,S.erythraea E2的紫外灭活条件为20 W紫外灯30 cm处,照射1 min。实验还优化了S.spinosa CB11与S.erythraea E2原生质体进行种间的最佳融合条件:室温下采用50%PEG 1 000融合3~5 min。融合子经多杀菌素的摇瓶发酵发现,融合子正突变率达到57.1%,其中遗传稳定性良好的高产融合子S.spinosa X9的多杀菌素产量可达290μg/mL,比亲本S.spinosa CB11(产量为153μg/mL)提高了89.5%。所有研究结果表明原生质体种间融合技术在刺糖多孢菌多杀菌素高产菌株选育中的应用是可行的、高效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钝齿棒杆菌诱变菌为实验菌株,采用摇瓶发酵的方式,研究了培养基组分(碳源、有机氮源、无机氮源及无机盐离子)与发酵培养条件(温度、接种量、初始p H及发酵液体积)对菌种产L-精氨酸的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产L-精氨酸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分为:葡萄糖12%、硫酸铵4.5%、玉米浆2.5%、KH2PO40.005%、Mg SO4·7H2O0.01%、Fe Cl3·6H2O 0.01%、Mn SO4·H2O 0.05%及碳酸钙3%;最佳发酵条件是:培养温度为30℃、接种量为10%、初始p H为7.0及装液量为15m L/250m L。该菌以最优结果发酵,L-精氨酸的产量较基本培养基提高27.7%,达到了11.23g/L。   相似文献   

18.
酵母多糖产生菌的筛选和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种酵母菌通过初筛后,复筛时在培养基中加入磷酸二氢钾、碳源和氮源,筛选出高产多糖的酵母菌种——产脂酵母。确定此产脂酵母最佳发酵条件为:磷酸二氢钾0.6%,蔗糖6%,硝酸铵0.30%,玉米浆0.7%。  相似文献   

19.
雒晓芳  杨成波 《中国酿造》2013,32(12):70-73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出4株产脂肪酶高的微生物菌株,采用正交试验对4株菌产脂肪酶发酵条件进行了初步优化。结果表明,碳源种类和油含量对各种菌株产酶的影响效果较大;其中D4菌株产酶活最高,达到51.667U/mL;而A6菌株产酶活最低,为23.334U/mL。为进一步工业化生产脂肪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菌株紫红曲霉No.1-18-54液态发酵产红色素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适宜的发酵条件为起始pH6.0,摇瓶装料量20mL/250mL三角瓶,接菌种龄48h,接种量10%(v/v),发酵温度30℃,摇床转速180r/min,发酵周期132h。实验研究还发现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2%味精有利于红色素的生成,平均色价为66.7U/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