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菊粉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盐碱地菊芋根际土壤中筛选出112株产菊粉酶菌株,并从中得到一株酶活较高的真菌A-6,经菌落观察以及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 PCR扩增RNA基因序列,测序鉴定结果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对其产酶条件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真菌A-6的pH耐受范围较广,且具有一定的耐盐性。经正交实验进行产酶条件优化,确定了A-6的最佳产酶条件为菊芋提取液(EJA)100g/L,酵母膏(YE)25g/L,NaCl为5g/L,NH4H2PO45g/L,pH为5,30℃,170r/min下振荡培养3d,酶活最高为13.29U/mL。 相似文献
2.
植酸酶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固态产酶条件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本实验室筛选到的一株黑曲霉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和EMS诱变,并通过初筛、复筛等步骤而得到的一株植酸酶高活性黑曲霉变异菌株为菌种,接种麸皮培养基,通过对水分、温度、培养时间系列测定,从而得出此菌产植酸酶的最适条件。通过进一步实验证实,在麸皮中加葡萄糖对产酶也有一定的影响,太高或太低均影响黑曲霉的生长和产酶。另外,本实验对植酸酶的产酶条件也做了优化,得知,麸皮加水量为90%,产酶的最适温度为30%,最佳培养周期为96小时,葡萄糖加入量为2.5%时酶活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前,低酶活及原料高成本严重制约了蛋白酶工业的发展,本研究采用透明圈法和摇瓶发酵法筛选出1株产中性蛋白酶的菌株,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并命名为ppr3,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发酵培养基成分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当发酵温度33 ℃,接种量8.5%(v/v),初始pH5.7,乳糖5.55 g/L、菜粕31.89 g/L、酵母浸粉7.09 g/L、吐温80 0.03%、MgSO4 0.04%、K2HPO4 0.04%时,蛋白酶活为500 U/mL,相较于未优化前提高了132%。将菜粕作为培养基的发酵氮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为农副产品的再利用提供了一个新途径,也为后续工业化生产奠定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5.
6.
为了得到产果胶酶菌株,采用含有以果胶为唯一碳源的溴酚蓝平板,结合DP/DC值、平板颜色变化和摇瓶发酵后果胶酶活力的测定等方法进行筛选;对筛选到的菌株XHV25进行菌落形态特征、显微形态结构观察和18S r RNA、ITS、26S r RNA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分析;通过单因素实验优化菌株XHV25产果胶酶的发酵条件。菌株XHV25的果胶酶活力可达到2937.34 U/m L;经鉴定该菌株XHV25为囊酵母(Zygoascus sp.);其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培养基初始p H为5.5,摇床转速为160 r/min,接种量为4﹪(v/v),装液量为25 m L/250 m L,发酵温度为31℃,发酵时间为48 h;在此发酵条件下果胶酶活力为4849.90 U/m L,较优化前显著提高了65.11%。 相似文献
7.
目的:筛选产低温几丁质酶菌株,并对其进行鉴定及发酵条件优化。方法:本实验以渤海海域海泥为样品,以胶体几丁质为唯一碳源,通过平板筛选法筛选产低温几丁质酶细菌,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其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了单因素优化。结果:菌株鉴定结果为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sp.),单因素优化结果为:胶体几丁质12.0 g/L、酵母膏6.0 g/L、发酵温度15 ℃、初始pH7.0、转速为220 r/min、装液量75 mL/250 mL、接种量1%、发酵时间96 h,酶活力达4.566 U/mL,比优化前提高389.91%。结论:为下一步酶学性质研究及低温几丁质酶在工业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及产酶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山西临汾汾河滩涂的表层土壤中分离到22株产蛋白酶菌株,用检测蛋白酶产生水解圈和蛋白酶活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从中筛选出一株高产蛋白酶菌株P5,并通过正交试验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影响P5菌株发酵产酶因素的主次顺序为培养温度、接种量、培养时间;影响P5菌株发酵培养基组成因素的主次顺序为氮源含量、起始pH值、碳源含量;确定的P5菌株的最佳产酶条件为,在以30 g/L葡萄糖为碳源,50 g/L蛋白胨为氮源,起始pH7.0的最适产酶培养基中,培养温度35℃,接种量为8%的条件下发酵培养48 h,具有最大产酶量,其蛋白酶活力可达129.2 U/mL。 相似文献
9.
采用以羽毛为唯一碳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通过考察HC值(水解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羽毛的降解程度,筛选得到10株产角蛋白酶的菌株,经测定10株菌株摇瓶发酵液的蛋白酶活力,确定了一株产酶能力较强的菌株CJPE209,并对菌株进行鉴定,菌株CJPE209被鉴定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其发酵液酶活为267 U/mL。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菌株CJPE209产角蛋白酶的最适发酵条件:发酵周期48 h,培养基装液量25 mL/250 mL,发酵温度37℃,初始pH7,摇床转速220 r/min,发酵液酶活为337.6 U/mL,是优化前的1.26倍。 相似文献
10.
以苄基缩水甘油醚(Benzyl glycidyl ether,BGE)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到了8株环氧化物水解酶(Epoxidehydrolase,EH)产酶菌株,其中一株黑曲霉G5对映体选择性很高,能将BGE立体选择性水解,保留(R)-BGE。该菌株产生EH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蔗糖1.0%、玉米浆2.0%、NaCl 1.0%,初始pH为4.0。250 mL三角瓶装30 mL,120 r/min摇床上30℃培养30h后收集菌体,生物量和ee(Enantiomeric excess,对映体过量)值均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1.
脂肪酶产生菌NJY-1-7的选育及发酵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云南省福贡县的玉米地土壤样品中筛选到一株耐高温产碱性脂肪酶的菌株NJY-1-7,通过16SrDNA鉴定该菌株为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nocepacia)。对其发酵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产酶的最适培养时间为48h,酶促反应的最适作用pH值为9.0,最适作用温度为50℃,摇瓶发酵最适产酶条件为橄榄油1%,MgSO4.7H2O 0.05%,可溶性淀粉0.3%,酵母膏0.5%,单蒸水70mL。在此条件下发酵脂肪酶酶活力为42.00U/mL。 相似文献
12.
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并对其进行菌种鉴定、产蛋白酶发酵条件优化及蛋白酶分子质量测定。经筛 选,得到一株高产蛋白酶的菌株,编号为CAUH83,蛋白酶活力达到126 U/mL。 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 rDNA序列分析, 鉴定菌株CAUH83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确定该菌株产蛋白酶的最优发酵条件:大豆粉3.0%、 蔗糖3.0%、初始pH 6.0、培养温度30 ℃、培养时间48 h。 在此优化发酵条件下,该菌株产蛋白酶酶活力达到1 932.3 U/mL,较优化前提 高15.3倍。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酶谱分析表明该蛋白酶分子质量约51 kDa。 相似文献
13.
14.
15.
从腐烂的木头、堆肥及土壤等样品中,通过刚果红染色鉴定和液体发酵培养分离筛选得到2株高产纤维素酶青霉菌株A2和A6,对其产酶条件进行初步优化。结果表明,A2和A6羧甲基纤维素酶活分别为280.14,247.58U;A2最佳产酶条件为接种量15%(V/V),初始pH 5,时间120h,添加一定量Mn2+和Ca2+到培养基中酶活分别升高10.56%和7.95%,加入Fe2+和Hg2+对酶活有一定抑制;A6最佳产酶条件为接种量15%(V/V),初始pH 5,时间96h,添加一定量Mn2+到培养基中酶活升高13.1%,而加入Ca2+、Fe2+和Hg2+对酶活有一定抑制。 相似文献
16.
17.
以橄榄油为唯一碳源,采用油脂同化平板从食堂废弃物中筛选出一株产脂肪酶菌株HFE722。通过测定与分析该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该菌株为芽孢杆菌(Bacillus sp.)。菌株HFE722在初始条件(发酵温度30 ℃,接种量为1%,自然pH,装液量为100 mL/250 mL,摇床转速为200 r/min)下培养36 h,测得发酵液上清液脂肪酶酶活为2.17 U/mL。优化后所得菌株HFE722产酶的最适发酵条件为:发酵温度30 ℃,发酵周期为36 h,接种量为1%(V/V),初始pH 7.0,装液量为50 mL/250 mL,摇床转速为160 r/min。在最佳发酵条件下,发酵液上清液酶活可达到5.8 U/mL,酶活较优化前提高了167.28%。 相似文献
18.
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质,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和多肽含量为评价指标,筛选高产ACE抑制剂的菌株,并以 ACE和蛋白水解度(DH)为考察指标对其产ACE抑制剂的发酵条件进行单因素优化。 通过微生物发酵法筛选出一株具有高ACE抑制 活性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BS90。 经单因素试验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采用液态发酵,大豆蛋白含量5%,初始pH值9.0,培 养温度35 ℃,培养时间40 h。 在此发酵条件下,DH和ACE抑制活性分别达到89.1%和81.8%,较优化前分别提高69.5%、13.4%。 为后续 ACE抑制肽的分离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