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沙门氏菌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病菌,是否存在耐辐照的沙门氏菌一直是沙门氏菌研究的重要问题.以经60Coγ射线辐照后的宠物食品为材料,从中筛选耐辐照的沙门氏菌.采用富集培养的方法,经过2次增菌筛选到疑似的沙门氏菌,再经过生化鉴定确定4株菌为沙门氏菌.考察4株沙氏菌的耐辐照特性,D10值均在1.8lkGy以上,属于耐辐照菌.该类菌株的筛选为宠物食品的后续辐照灭菌提供给了新的辐照指示菌,在生产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鲜榨脐橙汁为原料,研究不同辐照剂量(2,4,6,8,10kGy)对脐橙汁灭菌效果及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表明:辐照对脐橙汁具有灭菌效果,辐照剂量越大、灭菌效果越好。经过10kGy辐照处理后,菌落总数、霉菌与酵母及大肠杆菌的数量分别下降2.48,2.97,4.61个对数级。辐照对脐橙汁理化性质如总酸、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pH等指标的影响不大,对VC含量的影响则比较明显,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脐橙汁中VC含量逐渐降低,经2,4,6,8,10kGy辐照处理后脐橙汁中VC含量分别损失了15.5%,28.2%,38.4%,53.4%,61.2%。  相似文献   

3.
研究60 Co-γ射线辐照对茶花蜂花粉的杀菌效果及其对蜂花粉的主要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处理茶花蜂花粉的杀菌效果明显,辐照剂量为6kGy时其杀菌率达99%以上,10kGy时,蜂花粉的各项微生物指标均符合GB/T18526.2—2001《花粉辐照杀菌工艺》标准要求。辐照前后的花粉样品中均未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两种致病菌。辐照处理对茶花蜂花粉中总糖、蛋白质、脂肪、氨基酸、水分、灰分以及酸度均无明显影响;但VC的含量显著降低。辐照前后的花粉样品中均未检出六六六和DDT农药残留。10kGy以下剂量辐照对茶花蜂花粉的色泽、状态、气味、滋味无明显影响。茶花蜂花粉辐照杀菌的工艺剂量建议控制在4~10kGy。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用辐照技术对牛初乳进行灭菌的效果和辐照对牛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用0,2,4,6,8 kGy的剂量进行对牛初乳进行辐照,检测辐照后的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和免疫球蛋白IgG.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霉菌酵母菌显著下降,而免疫球蛋IgG下降不显著.用辐照技术对牛初乳进行灭菌,效果显著且不降低免疫球蛋白IgG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有害微生物对花生的污染,本文研究了~(60)Co-γ辐照对花生的杀菌效果以及对其感官品质、理化性质、质构特性和脂肪氧化酶的影响。结果表明:~(60)Co-γ辐照处理可显著降低花生中微生物含量,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杀菌效果越显著;辐照剂量为1.50 k Gy时,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的灭菌率分别达到94.58%和95.63%,均达到90%以上;菌落总数、霉菌及酵母菌的辐照杀菌剂量D10分别为2.33 k Gy和1.10 kGy;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感官评定得分越低,剂量≤1.50 kGy时,花生的感官品质在食用者可接受范围内。剂量为0.00~4.50 kGy时,辐照对花生水分、脂肪、蛋白及脂肪酸无明显影响,当剂量大于1.50 kGy时,仅粗纤维含量出现明显下降;辐照处理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花生的硬度,而对内聚性、弹性、胶黏性和咀嚼性则无明显影响;同时,辐照不会脂肪氧化酶产生明显影响。因此,~(60)Co-γ辐照剂量不高于1.50 kGy时,能有效杀灭花生仁中微生物,且最大限度保持花生原有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6.
电子束辐照对冷鲜鸡肉的杀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冷鲜鸡肉为试材,研究了冷鲜鸡肉经电子束辐照后的鼠伤寒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的灭菌效应(D10值)及菌落总数和感官品质在贮藏期的变化。结果表明:电子束辐照后冷鲜鸡肉中鼠伤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D10值分别为0.483、0.932、0.715 kGy。在0~4 ℃贮藏条件下,4 kGy剂量辐照贮藏14 d、6 kGy及以上剂量辐照贮藏28 d后菌落总数均低于规定限值5×105 CFU/g,且感官品质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辐照处理对大豆膳食纤维粉品质变化的影响,本研究采用0、2、4、6、8、10 kGy辐照处理大豆膳食纤维粉,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表征不同辐照剂量对其微观结构和基本结构的影响;并对比辐照前后膳食纤维组成成分、持水力、结合水力、黏度、色泽的变化,以及辐照对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未经辐照处理的大豆膳食纤维粉相比,辐照后的大豆膳食纤维微观结构更为蓬松,理化性质明显改善。在4~8 kGy辐照剂量范围内,SDF含量增加了16.88%,IDF含量减少了13.74%,持水力最大为18.37 g/g,结合水力最大为32.84 g/g,黏度提高,色泽白度降低。经辐照的大豆膳食纤维粉,菌落总数减少,霉菌、酵母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含量符合国家限量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分析辐照灭菌和高温釜式灭菌对酱牛肉理化性能、质构变化和脂质氧化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辐照剂量2,4,6,8 kGy对酱牛肉进行辐照处理,高温釜式选择121 ℃、20 min灭菌。结果:辐照处理剂量为6,8 kGy时,辐照处理具有与高温釜式相同的灭菌效果,可延长酱牛肉的保质期;辐照剂量的增加可使得酱牛肉的L*(亮度值)整体呈下降趋势,且辐照组样品L*值高于未经灭菌处理的酱牛肉,a*值先上升后逐渐降低,当辐照剂量<6 kGy时,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样品的b*值逐渐升高,当辐照剂量>6 kGy时,样品的b*值又减小,且辐照组处理的酱牛肉b*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辐照处理组对酱牛肉硬度与弹性的维持性优于高温釜式灭菌;而辐照处理的酱牛肉过氧化值与酸价值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显著增高(P<0.05),高温釜式灭菌对酱牛肉过氧化值影响不显著,8 kGy辐照剂量组与高温釜式灭菌组酸价值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辐照使得样品的初始丙二醛值增加。结论:6 kGy辐照剂量组的酱牛肉货架期相较于对照组延长且该剂量辐照处理更容易被消费者接受。  相似文献   

9.
液态蛋全蛋液辐照冷杀菌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全蛋液的制取在保证无杂菌污染的前提下,用低剂量辐照技术取代巴氏热杀菌处理,试图达到在O~4℃储存条件下延长全蛋液保鲜期,同时消除沙门氏菌等致病菌污染隐患的目的,主要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对全蛋液感官性质的影响,以及全蛋液中微生物菌落数特别是沙门氏菌的影响作用,分析了辐照剂量与全蛋液保鲜期的关系及对其品质指标的影响,得出了全蛋液的最佳辐照剂量范围为0.4~0.6kGy.  相似文献   

10.
辐照对鲜切彩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延长鲜切彩椒的贮藏期,提升产品价值,本文将60Coγ辐照技术应用于鲜切彩椒加工过程,研究了不同辐照剂量对鲜切彩椒减菌效果及营养和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辐照对鲜切彩椒具有显著减菌效果。辐照剂量≥0.52 kGy的处理可以显著减少鲜切彩椒的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达到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要求;辐照对肠炎沙门氏菌(D10=0.22),英诺克李斯特菌(D10=0.21)杀灭效果显著,可使染菌量小于102 cfu/g的鲜切彩椒达到无检出的要求。辐照剂量≤1.81 kGy的处理对鲜切彩椒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亚硝酸盐含量在5%水平上无显著影响;对鲜切彩椒硬度、Vc含量的下降起延缓作用,对鲜切彩椒的色泽、气味、质地、滋味、组织状态等感官方面可接受性没有显著影响。因此,处于0.52~1.81 kGy范围内的辐照剂量可以有效的控制鲜切彩椒的微生物而不影响其食用和感官品质,货架期可达6 d。  相似文献   

11.
食源性病原菌,指在食品加工和流通过程中引入的病原菌,是引发食源性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病原菌以食品作为载体进行传播,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某些食源性疾病爆发的可能,而传统的控制措施抑菌效果有限,当务之急是寻求革新的食品杀菌技术。食品辐照技术作为一种高新的冷杀菌技术,具有安全、无污染等优点,近年来在保障食品质量安全方面发挥的作用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重视,关于辐照技术对食品中病原菌致死作用的系统描述相对较少。本文结合国内外关于食品辐照灭菌的研究报道,综述了辐照技术的发展、辐照技术控制食品病原菌进展、辐照杀菌机制以及影响辐照灭菌效果的主要因素,并对该技术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辐照杀菌作为一种新型冷杀菌技术,逐渐被运用于食品生产中.为探讨辐照杀菌对泡酸菜品质的影响,将泡酸菜在辐照剂量分别为0、2、4、6、8、10 kGy下杀菌处理后,通过感官及风味品质分析,确定不同照射剂量对酸菜贮藏后品质及其微生物数量及种类的影响,最后对耐辐照微生物进行特性分析.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0 kGy辐照处理)...  相似文献   

13.
辐照技术在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段鑫  欧杰  李柏林 《食品科学》2010,31(1):278-282
辐照是利用原子能射线的辐照能量对食品杀菌处理来保存食品的一种物理方法,其具有环保、安全、高效的特点,应用于肉制品杀菌可以有效抑制或消灭致病或致腐微生物。本文简要介绍辐照杀菌机理,国内外辐照食品现状,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及辐照肉类标准,并重点介绍60Co-γ射线辐照、电子束辐照以及X 射线辐照在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研究进展,总结影响辐照杀菌效果的因素。探索了X 射线辐照应用于肉制品杀菌保鲜中的可行性和优势,展望了未来X 射线辐照作为一种先导性的储备技术应用于食品辐照领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领域的技术之一,电子束辐照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的杀菌与保鲜。近年来,利用电子束辐照技术降解食品中兽药残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电子束辐照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在食品中兽药残留降解方面的应用现状与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非热杀菌技术特点及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热杀菌技术是指利用非加热的方法杀灭食品中特定的致病微生物,使微生物的总量符合标准的杀菌技术。该技术具有产热低或不产热,能最大程度地保持食品的香味、色泽和营养成分的特点,有效地避免了传统热杀菌技术影响产品品质的缺点,因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非热杀菌技术主要包括超高压杀菌、微波杀菌、高压脉冲电场杀菌、超声波杀菌以及辐照杀菌五种。本文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成果综述了上述五种非热杀菌技术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对肉品质的影响,并对非热杀菌技术的未来进行了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6.
辐照技术是一种新型的冷杀菌技术,具有无残留、无污染、高效、节能等优点,因此在食品保藏中广泛应用。辐照处理不仅能有效提高肉品的卫生安全性、延长其保质期,并可最大程度地保持肉品的原有营养价值和感官特征,因此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介绍了食品辐照技术的原理、优点及辐照对肉品营养成分的影响、辐照肉品的安全性、辐照技术的在肉品保藏中的应用,并对辐照技术在肉品保藏中应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焦宇知 《食品科技》2006,31(9):8-11
食品冷杀菌技术是一类不用热能杀死微生物,不影响食品营养、质构、色泽和风味的新兴杀菌技术。阐述了其中的超高压杀菌、辐照杀菌和高强脉冲电场杀菌的基本原理和优点,讨论了其在果汁生产中的应用,并举例说明了冷杀菌技术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8.
水产品营养美味,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其水分及蛋白质含量较高,导致水产品极易受微生物作用造成腐败变质,因此需要采用合适的保鲜方法来防止或延缓腐败,保证其品质。非热杀菌技术作为一种新技术,有别于传统食品加工中采用的热杀菌,能够有效保护食品的色、香、味及营养成分。本文综述水产品在贮藏过程中致腐及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分布及危害,并综述超高压技术、高密度二氧化碳技术、辐照技术、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高压静电场技术、臭氧技术及酸性电解水技术的机制及研究进展,同时对非热杀菌技术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Reducing the risk of Salmonella contamination in pet food is critical for both companion animals and humans, and its importance is reflected by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the demand for pathogen testing. Accurate and rapid detection of foodborne pathogens improves food safety, protects the public health, and benefits food producers by assuring product quality while facilitating product release in a timely manner. Traditional culture-based methods for Salmonella screening are laborious and can take 5 to 7 days to obtain definitive results. In this study, we developed two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of low levels of Salmonella in pet food using real-time PCR: (i)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25 g of dried pet food in less than 14 h with an automated magnetic bead-based nucleic acid extraction method and (ii)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in 375 g of composite dry pet food matrix in less than 24 h with a manual centrifugation-based nucleic acid preparation method. Both methods included a preclarification step using a novel protocol that removes food matrix-associated debris and PCR inhibitors and improves the sensitivity of detection. Validation studies reveal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real-time PCR methods and the standard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Bacteriological Analytical Manual (chapter 5) culture confirmation metho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