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利用刚果红杯碟快速筛选法对大白菇、金针菇、香菇、竹荪、磷盖红菇、杏鲍菇6种食用菌产纤维素酶能力进行比较,同时对高产纤维素酶食用菌的培养基最佳碳源和配方进行筛选、优化。结果表明:磷盖红菇出现透明圈最大,直径为20mm;对比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豆渣、秸秆粉、葡萄糖4种碳源,豆渣对磷盖红菇产纤维素酶有促进作用,优化培养基为豆渣60g/L、硫酸铵2.0g/L、吐温-80 1.5mL/L、pH5.4。  相似文献   

2.
通过产酶培养基及产酶条件的优化,确定产纤维素酶菌株N-57的最佳产酶条件.利用液体发酵培养法探讨培养基起始pH值、培养温度、碳源、氮源对菌株N-57产酶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Box-Behnken响应曲面法筛选出产CMCase的最佳发酵条件:pH值为6;稻草粉浓度为0.30%;(NH4)2SO4浓度为0.30%.在最佳条件下培养,该菌株的CMCase的酶活达到459.54U.  相似文献   

3.
对纤维素酶高产菌株好食脉孢霉产纤维素酶的液态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以FPA和CMC酶活力为指标,确定了适宜的培养基主要成分由豆渣和麸皮组成,培养基起始pH值为5.0.最佳发酵工艺条件:培养温度28℃,摇床转速150r/min,培养时间72h,此时摇瓶发酵液中的FPA酶活力达到790.2U/mL,CMC酶活力达到459.4U/mL.  相似文献   

4.
以豆渣为培养基,通过时里氏木霉Rut C-30进行紫外诱变,经水解圈法初筛和摇瓶发酵复筛,选育出适合在豆渣中生长,并且产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力较高的菌株LX0121.菌株产纤维素酶(FPA)和半纤维素酶活力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在28℃摇床培养4d达到酶活高峰期,酶活分别为5.87U/mL和125.6U/mL.  相似文献   

5.
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厌氧纤维素降解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WHQ产纤维素酶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适产酶条件为培养时间48h,接种量10%,初始pH值8.5,温度37℃.在此基础上,应用响应面法优化该菌株产纤维素酶培养基.在初期研究中,葡萄糖和尿素确定为最佳的碳氮源,利用Plackett-Burman设计从10种培养基成分中筛选出对WHQ产内切纤维素酶有重要性的因素,结果表明葡萄糖、NaHCO,和MgSO4·7H2O对WHQ产内切纤维素酶有重要影响,利用Box-Behnken设计研究这3种因素对WHQ产内切纤维素酶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3种因素的最佳值为MgSO4·7H2O 0.14g/L、葡萄糖14.3g/L、NaHCO3 6.92g/L,此时的内切酶酶活力最大值为206.548μg/(mL.min),与实验值相接近199.324μg/(mL·min),比未优化前的内切纤维素酶活力71.254μg/(mL·min)提高179%.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4):121-124
以秸秆为基料对滑菇进行富锌栽培,通过对富锌栽培的滑菇的纤维素酶及漆酶活力的测定,结合生物转化率,研究滑菇在不同秸秆和木屑比例的基料上的纤维素酶及漆酶的变化规律,探索用秸秆代替木屑进行滑菇栽培的可行性,为秸秆的回收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实验结果表明,最适宜滑菇生长的培养基料配比为秸秆与木屑质量比为1∶1,生物转化率达41.23%,比纯木屑栽培提高25.14%,富锌栽培使生物转化率提高14.25%,在菌丝生长时期纤维素酶活均高于纯木屑基料纤维素酶活,其中滤纸酶活提高28.57%,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提高84.68%,半纤维素酶活提高17.70%,β-葡萄糖苷酶活力提高60.00%。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绿色木霉发酵生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化培养条件及其降解壳聚糖的条件进行研究.方法:以纤维素酶的活力和壳聚糖的黏度为指标,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优化.结果:发酵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对绿色木霉产纤维素有较大的影响,其最佳碳源为1.5%的葡萄糖,最佳氮源为0.3%的硫酸铵;最佳pH 5.0,最佳温度30℃,最佳接种量10%;纤维素酶降解壳聚糖的最佳反应条件:温度50℃,pH 5.6,反应时间6h.结论:纤维素酶具有良好的降解壳聚糖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协同水解豆渣的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协同水解豆渣制备发酵基料,并分析豆渣酶解液的成分.结果表明,豆渣与水以1∶4(质量比)的比例混合,调节豆渣液pH 7.0,添加碱性蛋白酶6 000U/g同时加入纤维素酶1.5%(以豆渣干重计),55℃水解4h后,可用作发酵培养基制备豆渣发酵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9.
对屎肠球菌HY07产细菌素的培养基组成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素水平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产细菌素的最佳培养条件为37℃培养24h,培养基初始pH为6.最佳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1%,鱼粉蛋白胨1.5%,牛肉膏1.5%,磷酸氢二钾0.2%,柠檬酸二铵0.2%,乙酸钠0.5%、硫酸锰0.025%,吐温-800.4%.在此条件下培养屎肠球菌HY07,所产细菌素抑菌圈可达12.60mm.  相似文献   

10.
探索了以紫色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可行性。从5种不同原料中筛选出豆渣为产红曲色素的最适固态发酵基质;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优化法得出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基质初始含水量50%、甘油6%、NaNO_30. 04%、KH_2PO_40. 3%、MgSO_40. 2%、抗坏血酸2. 2%,最佳培养条件为湿度60%~65%、接种量8%、30℃培养12 d,在此条件下红曲色素的含量为(6. 03±0. 11) mg/g。研究认为,以紫色红曲霉固态发酵豆渣产红曲色素的工艺可行,可实现豆渣的高值化发酵再利用。  相似文献   

11.
以云南野生猕猴桃为原料,通过发酵实验,对比了4种酵母发酵结果,探讨了果胶酶用量、纤维素酶用量、pH对带渣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安琪果酒酵母是野生猕猴桃适宜的发酵菌种;在带渣发酵中,添加150 mg/L果胶酶有重要作用,能显著提高果酒的酒精浓度、吸光度、干浸出物浓度和VC浓度;在此基础上,添加8 mg/L纤维素酶,凸显了果胶酶的这种作用;pH对带渣发酵有明显影响,pH3.5是适宜的pH条件;在上述条件下,带渣发酵比原汁发酵的酒精浓度提高了11.6%,干浸出物浓度提高了25.35%,VC浓度提高了12.93%,吸光度增加了16.59%,透光率降低了2.13%,成品感官和理化指标达到了QB/T2027-94的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研究超声辅助酶法提取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工艺参数,并对提取的多糖进行体外抗氧化活性评价。单因素试验和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试验结果表明:当过100目筛的豆渣粉末在料液比1:25(g/mL)、超声功率700W、超声温度50℃、豆渣粉中纤维素酶添加量30U/g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提取20min时,水溶性大豆多糖得率最高,为9.32%;提取获得的水溶性大豆多糖对·OH、O2·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关海宁 《中国酿造》2012,31(5):53-55
为研究豆渣中大豆多糖的超声辅助酶提取工艺,应用正交试验设计,采用DPS软件进行二次多项式逐步回归分析,对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化,确定豆渣中大豆多糖超声辅助酶提取的最佳条件:超声作用时间30min,超声作用温度57℃,纤维素酶添加量1.14%,醇沉浓度90%vol,在此条件下多糖得率达14.85%.  相似文献   

14.
潘进权  伍惠敏  陈雨钿 《食品科学》2012,33(15):210-215
以豆渣为原料,采用毛霉发酵方法制备可溶性膳食纤维。采用单因素试验、部分析因设计、中心组合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的方法对影响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制备工艺的因素:培养基含水量、起始pH值、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发酵工艺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优化,确定相对较合适的发酵工艺条件:每支250mL三角瓶装干豆渣10g,加水调节其含水量为56.7%,添加蛋白胨2.33%、KH2PO4 0.57%、CaCl2 0.2%、吐温-80 0.2%,调节培养基起始pH6.0,接种后置于25℃发酵80h。在优化的工艺条件下,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得率可达42.2%。结果表明,毛霉发酵可以显著提高豆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含量,应用该方法制备豆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试验探讨了从滑子菇中提取核糖核酸的工艺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盐法提取滑子菇核糖核酸的参数,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为提取温度为100℃,NaCl的浓度为12%,提取时间为3h。最佳工艺条件下,提取率约为3.75%。  相似文献   

16.
目的:拓宽细菌纤维素(BC)生产的原料来源,明确柑橘渣水对汉逊氏葡糖酸醋杆菌CIs51发酵产BC的影响。方法:以筛选自酸败柑橘果实的汉逊氏葡糖酸醋杆菌CIs51为发酵菌株,以柑橘果渣为主要原料,用扫描电镜观察其微结构,研究果渣预处理工艺、营养源、生长因子等对BC产量及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柑橘果渣与水以1:8(W/V)的比例混合打浆,以150U/mL的果胶酶复配100U/mL纤维素酶,45℃水解2h;过滤后进行酵母前发酵工艺;选择蔗糖为碳源,添加量30g/L,(NH4)2SO4为氮源,添加量3g/L,酵母粉和柠檬酸的添加量分别为5g/L和1g/L。在此优化培养基中CIs51的产量达7.23g/L,明显高于其在HS培养基、柑橘渣水改良HS(CMHS)培养基中的产量(依次为4.02g/L及6.57g/L)。结论:柑橘渣水能够显著提高CIs51的BC产量,所得BC膜呈半透明质地,柔韧性好,具有替代椰子水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对红曲霉ZL307产γ-氨基丁酸的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了优化,旨在探寻豆渣的综合利用方式,降低γ-氨基丁酸的生产成本。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设计从6个因素中筛选出了有显著影响的大米粉、MgSO4、KH2PO4三个因素。通过最陡爬坡实验、中心复合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主要影响因素的最佳浓度及回归模型,并经实验验证模型的可行性。最佳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为:基质豆渣12.28 g,大米粉为7.72g,(NH4)2SO40.20%,MgSO40.23%,KH2PO40.37%,CaCl20.25%,谷氨酸钠0.45%(均为占固体基质的质量分数),初始含水量60%,初始pH值5.5,温度32℃。在优化条件下,γ-氨基丁酸产量达到0.417mg/g,含量比优化前提高13.4%。  相似文献   

18.
利用筛选的金橙黄微杆菌发酵生产纤维素酶,对产酶影响较大的因素(培养温度、pH值和CMC添加量)进行响应面设计分析,确定最优发酵培养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工艺条件为培养温度27.8℃、pH值为7.0和0.25g/L CMC添加量,纤维素酶活性达到811.75U/mL,实际值与预测值之间的误差约为0.55%,具有工业化规模生产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氢氧化钠预处理甘蔗渣的最佳酶解条件,该研究选择经2% NaOH于121 ℃下处理1 h后的甘蔗渣为酶解对象,以预处理甘蔗渣的总可发酵糖得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酶解条件,建立了总可发酵糖得率与纤维素酶量、酶解时间和酶解转速之间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对结果影响的3个因素主次顺序为酶解时间>纤维素酶添加量>酶解转速,其中纤维素酶添加量分别与酶解时间和酶解转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最佳酶解条件为纤维素酶添加量31 FPU/g底物,酶解时间96 h,酶解转速180 r/min。此优化条件下,甘蔗渣总可发酵糖得率为55.37%。  相似文献   

20.
张玮  杨建远  范亚苇  邓泽元 《食品科学》2015,36(23):209-214
研究考察了粗壮脉纹孢菌固态发酵豆皮酒糟培养基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并用气相色谱法对该发酵条件下豆皮纤维素降解所产的可发酵糖进行定性检测。结果表明:产纤维素酶的最优培养基组成为豆皮64%、酒糟34%、(NH4)2SO4 2%,在此培养基中粗壮脉纹孢菌发酵产纤维素酶的酶活力为2.83 IU/g,较优化前的1.17 IU/g提高了141.88%,还原糖产量为18.01 g/100 g,较优化前9.91 g/100 g提高了81.74%。获得的可发酵糖的单糖组成主要为葡萄糖和木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