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是综合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学科,如生态、人文、社会、经济、心理、行为、环境等领域,并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和研究。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是住区的主要内涵,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延续,人是住区的主体,健康住区规划与环境设计应建立"以人为本"的观点,保证住区环境舒适,绿色生态丰富,居民身心健康,人际亲情融洽,居住生活便捷,视觉景观优美,文化  相似文献   

2.
侯学英  吴巩胜 《城市规划》2019,43(3):104-111
针对城市低收入人群这一弱势群体,基于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以低收入住区居民作为低收入人群的代表,揭示城市社会空间分异和空间结构重组背景下的低收入群体通勤行为特征、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昆明市为样本城市,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对城中村、保障性住区(包含廉租、公租、经适住区)和衰败工厂家属区三类低收入住区居民的通勤行为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不仅不同类型住区、不同就业岗位低收入人群的通勤行为存在明显差异,其通勤行为的影响因素也与一般市民不同。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索城市弱势群体的就业障碍和居住空间隔离等问题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3.
金荣美 《工业建筑》2022,(2):256-257
<正>随着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促进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政府部门在规划城市发展方案时,应该注重对公共空间的优化处理,尤其是对于老旧住区来说,由于过去受到设计理念的限制,导致很多老旧住区的公共空间规缺乏合理性、不够人性化,无法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便捷的居住环境。据此,基于新时代背景下,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对老旧住区公共空间优化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改善老旧住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相似文献   

4.
关注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普遍存在的物质形态与社会形态双重隔离现象,重点分析了住区公共空间异化与社会隔离问题;在明确公共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既有住区更新居住融合的社会目标,指出了通过公共空间重构促进居住融合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意义;最后,以公共空间重构为切入点,探讨了居住融合导向下的城市中心区既有住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城市高层住区宠物犬数量日益增多,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使用的高频冲突成为当下大城市居住环境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为建设高品质的人居环境,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空间的关联性议题已进入城市社区更新的研究视野。将同一健康”理念从更大区域的宏观尺度运用于日常居住环境的微观尺度,以重庆市沙坪坝金沙片区的高层住区为研究对象,借助时空间行为分析方法,聚焦养犬群体行为与住区公共空间的关联性分析,包括养犬群体时空间行为特征、使用差异性需求、空间冲突与适应等,进而提出“人—犬—空间”健康友好的住区公共空间优化策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对山地城市高密度住区更新的认知与更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国内城市居住空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宏观的城市居住空间秩序形态演变和微观的城市居民住宅区位选择两种研究角度对城市居住空间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并进一步指出,基于我国特殊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相关研究可进一步关注居住区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特殊群体住房建设、居民住房选择对住房制度改革的行为响应、城市居民"第二住宅"发展等一些特色内容。  相似文献   

7.
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承载着居民日常的锻炼健身、休闲娱乐、交往交流等活动,对促进居民健康起着关键作用。针对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供需矛盾的问题,通过对湖北省9个市54个住区的实地调研,剖析了城市住区户外活动空间的现存问题及主要原因。基于共享理念,从基础、核心、方法、保障四个维度提出了更新策略,并结合居民行为特征构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三级共享体系,来应对城市住区户外空间不足的问题,以期为城市住区户外空间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提倡和建设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污染、保护环境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为居住者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居住空间,是解决人类居住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型居住环境的必要手段。居住空间与居民之间存在主次依存关系,其中居民是主体,居住空间是载体,成功的居住空间设计、建设以及运营管理尤其应该注重"人本思想",并使居住空间的具体形式和住区运营管理模式适应居民的居住需求。本文结合建筑学、心理学、卫生学等多个学科,从理论层面分析当代居民多元化的居住需求,对影响居住需求的若干主要因素进行归纳,对居住需求相适应的住宅和住区形态及其运营模式进行探讨,为绿色住区的设计和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结合我国住区规划建设的发展,以居民居住生活的基本需求和日常生活行为作背景,分析了邻里交往与交通系统、住区公共设施和住宅室内外空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据探讨住区居住空间的公共场所的设计的一般原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17,(7)
随着中国快速城镇化,经济、社会和政策制度等多维度急剧转型,城市居住空间出现了新的变化,封闭住区大规模出现,并成为城市新建居住区的主导模式。多数研究认为封闭住区是空间私有化的表征,削弱了城市机动性,加剧了社会隔离,不利于城市社会的和谐与融合。中央政府适时推出的街区制政策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这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引领作用,但如何实施尚需进一步探讨。以广州保障房住区为例,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研究方法,研究居住在不同开放程度的保障房住区的居民对街区开放和空间共享的主观感受,分析其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针对性的建议。这既有助于深入了解居民对住区建成环境和空间共享的需求,回答封闭住区是否是政府向低收入群体提供宜居生活环境的一种高效和公平的方式,又能为国家实施和推广街区制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