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有人说,吃了负能量食物(Negative Calorie Foods)不仅不会给人体增加能量储备,反而会消耗能量,越吃越减肥。生活中,真的存在如此诱人的负能量食物吗?实际上,真正的负能量食物并不存在。网络上推荐的大多是能量低、富含膳食纤维的植物性食物。而打着"负能量"旗号大肆宣传的减肥产品就更不靠谱了。  相似文献   

2.
正现在人们越来越感慨:有关食品安全的传闻这么多,吃菜怕有农药,吃米怕有真菌、霉素,吃肉怕有激素,吃鱼怕有污染……还有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的?真不知道该吃什么了!这种感慨,其实意义不大。因为食物是否真的有问题、吃东西之后是否受到危害还不一定,这些都是长年累月食用才能看到的后果。然而,闭起嘴不吃东西,眼前只有死路一条;只吃一两种自己以为安全的食物,结果必定是营养不平衡,生命质量下降不说,早晚会有疾病找上身来。所以吃是一定要吃的。要想少受污染,关键是吃对东西。  相似文献   

3.
正孩子近视,除了经常看电视、打游戏,或是看书姿势不正确等原因之外。其实,饮食也是影响近视的一个很重要原因,饮食不恰当,可能把近视给"吃"出来。吃烧烤、熏烘的食物致缺钙有资料表明,近视眼的形成与机体缺钙、铬等无机盐有关。无机盐钙、铬对维持眼压、眼球壁硬度以及防止眼睛近视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摄入过多烧烤、熏烧的蛋白  相似文献   

4.
我们经常看到"某某人吃了某某食物出现异常"的报道,有些异常甚至是死亡。但是,"吃了某种食物之后出现异常"只是一个经过挑选的"陈述",准确的事实是:出现异常之前,吃的食物中包括该食物——而这一事实,也还是不全面,因为还可能有许多别的因素与异常相关,比如  相似文献   

5.
唐闻佳 《美食》2012,(9):56-57
相声演员拿来练嘴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原来是一句养生箴言?最近,一种食补新潮风靡网络,实践者足够生猛,不仅"吃葡萄不吐葡萄皮",连葡萄籽也一并吞下;吃香蕉不再剥皮,"囫囵吞枣"也由戏讽的成语变成了正经的规则,枣核照吃不误……他们坚称,食用完整的食物,才能获取全部的营养。这类人被称作"全食族"。  相似文献   

6.
正"不要吃发物"这句话,很多人从小都听说过。但是,被称为"发物"的食物太多了,比如姜、蒜等辛辣食物,牛羊肉、猪肉等油腻食物,虾、蟹等海产品,有时还包括柿子、梨等水果。如此多有营养的食物不让吃,到底有没有道理呢?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李佃贵教授说,对健康人来说,所有的食物都不是发物;有病之后,那些会引起疾病复发或加重的食物才是发物。因此,对每个人来说,发物是不一样  相似文献   

7.
康健 《烹调知识》2014,(7):80-80
正大家都知道从食物中补钙是最自然的方法。然而,很多饮食推荐常常会忽略一些重要的要求:首先,补钙食物必须容易买到,价格不贵;其次,这种食物每天吃的量要足够大,多吃点无害;第三,其中的钙能有效消化吸收;最后,这种食物必须吃起来方便,味道口感也过得去。因此,含钙量高的食物未必是补钙的最佳来源。那么,哪些食物能满足这些"苛刻"的要求,成为同类食物中的补钙冠军呢?  相似文献   

8.
正坊间传闻,说身体有酸碱之分,大部分疾病由"酸性体质"造成,于是有观点称可以通过碱性饮食来中和人体多余的酸性,达到身体酸碱平衡。这是真的吗?身体的酸碱性和食物的酸碱性有关系吗?食物酸碱性是怎么判断的有人认为,醋、柠檬等吃起来酸的东西就是酸性食物,而吃起来有碱味——很苦涩的食物就是碱性食物。吃碱性食物身体就会变成碱性,而吃酸性食物身体就变成酸性。这些观点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我和老公一起回了一趟我的外婆家.由于我从小跟着外婆长大的,所以特别亲外婆,这次我们在外婆家住了3天. 那3天,舅妈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好吃的,都是些城里难以买到的乡村原味菜肴,非常好吃.但是,面对着舅妈端上来的香喷喷米饭,我却总是推说"不饿",不吃.其实我是为了减肥,因为好多人说,如果要想减肥就不要吃主食,那样吸收的热量才会减少.舅妈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她说:"你想减肥是吧?我这米可不是你们平时吃的那种米,这是糙米,专门减肥的,你看舅妈胖不胖?"我这才仔细观看舅妈,舅妈已经40多岁了,但是身材曼妙得跟小姑娘似的,从背后一看,就像20多岁一样.  相似文献   

10.
近日,因为某专家在某养生节目中大讲猪油与植物油混合食用的益处,这个低级的谬误又被"老调重弹",害人不浅。既然它误导大家,那我就再批一次这种说法!首先,我们要搞清楚"可以吃"某种食物与"推荐吃"某种食物不是一回事。"推荐吃"某种食物(比如猪油)就必须有确实可信的证据,说明它是有益的;相反,如果没有确实可信的证据表明某种食物是有害的,那就只能说"可  相似文献   

11.
编辑朋友:吃了一种食物,或多或少,总能得到一些身体需要的东西.但是,食物中还有一些成分,吃了还不如不吃,因为它们会妨碍营养素的吸收,吃得越多,营养就越差。这就是最近被提出的一个词汇——反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12.
在以前物质不太丰富的时期,吃饭是件很简单的事儿。尽管食物单调了些,至少不会有专家围着桌子不停地说:"吃这个,不能吃那个。"现在,各种营养建议充斥其中,人们总想与最新的理念保持一致。但它们真如你期待的那样吗?  相似文献   

13.
思雨 《中国食品》2016,(5):140-141
正大米和面粉是我们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谷类食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我国农业科学尚不发达,粮食供应不够充足,大米和面粉都是限量供应。而且由于那个时候的加工精度不高,供应的"标准米面"都是"九二"米和"八一"面,即100斤糙米出92斤精米,100斤小麦出81斤面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粮食供应不成问题,加工精度也越来越高,这让稻米和小麦研磨程度高所产生的大米和面粉比研磨程度低的要白一些,吃起来口感也要好一  相似文献   

14.
王国昆 《食品工业》2021,(2):I0056-I0056
食物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食物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食物有多种作用,不仅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而且是身体和器官生长发育的营养来源,食物能够与生命、生活画等号,因此,无论何时何地、对谁来说食物都是人们的"天"。在古代,生产技术、经济水平都不及现在生活的时代,先民们对食物的要求并不高,也不像如今人们要求吃得营养、健康,人们只希望食物充足,能够果腹,毕竟当面临生存问题时,又怎么会有过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食品报》讯,英国研究人员史密特花费了5年时间,研究出人类在午餐前后头脑的灵活性。结果惊奇的发现,吃丰盛午餐的人精神明显涣散;而没有吃午餐的人或吃简单午餐的人,精神只稍稍降低而已。丰盛的午餐会使下午的心智能力降低20%之多。史密特的研究报告还表明,日间进食食物的种类,对影响心智能力具有直接的影响。高蛋白食物,如牛排、鸡、蛋、黄豆、花生仁、虾等,都能使人无法集中精力工作,常出现头昏头痛,思维及判断能力降低,精神涣散等。因此,要想减缓午餐给工作和学习带来的影响,应选吃含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马铃薯、蛋糕、三明…  相似文献   

16.
正吃饭就好好吃,你玩弄它作甚?可是喵星人就是这么奇葩的生物,在吃饱穿暖的今天,它们中有一些还养成了不好的"奢侈"习惯,开始玩弄起食物来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喵星人对待食物的小调查你家猫咪是乖乖地吃食物呢?还是对食物有些其他爱好呢?其实猫大多数关于食物的怪癖都显示,它们很挑食,对食物的要求很高。有这些怪异行为则表示它们对食物可能不太满意。  相似文献   

17.
正家长在带着有过敏体质的孩子外出就餐或者去亲友家串门时,总会有些担心,怕孩子吃了不合适的食材。因为在中国,多数人对食物过敏的认知度很低,别说慢性过敏,连急性过敏都不太了解。如果有人说自己对什么食物有过敏,不能吃,往往会引起周围亲友的不理解。遗憾的是,过敏这件事情,很难用"多吃几次慢慢适应"的方  相似文献   

18.
调查发现,油炸食品越薄越有害。因为,食物越薄,它在油炸时接受的温度就越高;温度越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如丙烯酰胺等就越多。薯片的丙烯酰胺含量就比薯条高10倍。长期低剂量食用含丙烯酰胺食品后,人会出现嗜睡、情绪与记忆改变、产生幻觉和震颤等症状,并伴随末梢神经病。除了炸薯条、炸薯片是年轻人和儿童的“最爱”以外,有些年纪大的人也喜欢吃炸得又薄又脆的油饼。老人新陈代谢缓慢,幼儿的身体尚在发育中,解毒能力较差,皆不宜长期吃含丙烯酰胺的油炸食品。油炸会破坏食物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而变成高热量、高脂肪食物,不仅…  相似文献   

19.
正老年人每天应该吃多少食物很显然,不摄入足够的食物是无法保证营养需求的,但如果吃得太多就会肥胖。那么老年人每天应该吃多少食物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首先考虑老年人群的特点——个体差异很大。一个60岁高大男性和一个80岁矮小女性都属于老年人,但他们需要的食物量必然相差巨大。  相似文献   

20.
在自然空腹状态下,我们的胃只有拳头大小。不过,当你咬了第一口食物,咀嚼咽下时,接收到相关反射信号的刺激,你的胃就开始自动扩容了。这也可以说是胃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让你可以吃下足够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物进入胃部后给胃壁带来过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