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龙川江流域典型片区植被侵蚀控制的综合作用模式的概念模型表明,植被通过其从坡面到根际土层的若干影响环节实施侵蚀控制.研究发现,这些作用具有较为突出的量值和潜能.从荒山荒坡完全恢复植被、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草)后可能减少的水土流失量和现有植被如果遭到彻底破坏可能增加的水土流失量三个方面,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系统(SEDMS)计算表明,龙川江流域典型片区植被侵蚀控制作用具有突出的水土保持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大红山铁矿是一个著名的大型富铜铁矿床。长期来,该铁矿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典型的古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它的矿床构造也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破火山口构造。近年来,作者在矿区作了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获得了以下的结论:①矿床构造不是破火山口构造,而是纬向构造和经向构造之间复合形成的特殊构造,是一个大型的复合剥离空间;②充填在剥离空间中的含矿岩系不是火山岩系,而是一个复合的侵入岩体;③存在于剥离空间中的矿床不是简单的火山岩型矿床,而是一种由火山沉积变质矿床、接触交代矿床和岩浆熔离矿床多种成因矿床组成的三位一体的大型铜铁矿床;④根据形成剥离空间的力学分析,主要的成矿构造体系是经向构造。  相似文献   

3.
矿区在经过工业污染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改善是矿区改造项目的重点和难点.生态修复作为废弃地改造的一种普遍方法能够实现废弃矿区的功能更替并创造经济价值.对平煤七矿的废弃矿区生态修复进行研究后认为,场地修复分为三个过程:首先为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治理;其次为废弃地土壤基质改良;最后为场地内及周边环境的植被修复.通过人工干预和自然修复相结合的方法,使矿区废弃地的生态系统得以重建,形成一个稳定、健康、美观的风景系统,并对修复后所达到的效益进行分析,为后期平煤七矿修复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具有突出的侵蚀环境效应.研究以黑惠江、龙川江、盘龙河流域为例,探讨了云南纵向岭谷区土地利用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本区土地利用类型的内部转化和相互转化引起土壤侵蚀程度的明显变化;耕地向林地、草地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均显著增加侵蚀强度指数;耕地、林地、草地的内部转化对土壤侵蚀也有少量影响.另外,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明显影响河流悬移质含量,林地面积提高和土壤侵蚀减弱的区域,年输沙量也相应减少,相反则增加.  相似文献   

5.
6.
快速准确评估城市植被覆盖度质量及变化对于城市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研究选择大运河文化带沧州段2010年和2020年Landsat遥感影像,运用归一化植被指数方法对10年间植被覆盖度(FVC)进行了评估和变化分析,结果发现:2010-2020年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均值由0.466下降至0.411,其中中、北部地区下降明显。2010-2020年间有28.28%的地区植被覆盖度保持不变,48.24%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减少,23.48%的地区植被覆盖度增加。其中减少部分主要集中在沧州市中心城区、泊头县城区、沧县城区、南皮县城区、青县县城区。通过分析10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说明近10年沧州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筑用地面积不断扩张,整体植被覆盖度降低;高覆盖地区面积略有增加,说明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过程中,注重绿色、生态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台湾西南部泥岩分布区因其特殊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造成泥岩裸露面积的增加和严重的土壤侵蚀。区内表土大量流失、山体蹦滑、河川含砂量激增,植被退化,微气候变异等生态环境破坏,反映出严重的泥岩裸化带来的生态问题。利用SPOT卫星影像判识和景观生态学分析表明了该地区泥岩裸化面积的显著扩大及景观生态格局的不稳定。应用马可夫链模型计算不同时期土地覆被类型的景观结构变迁并结合生态指数分析,说明这些变化主要是由人为活动及相应的植被退化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论述了应用GIS技术、水质模型技术、水资源优化管理(有限差分法)理论的基本思路,探讨了研制水环境评价系统的关键技术,提出了水环境评价系统包括数据库模块、方法库及决策模块、图形库模块和知识库模块等内容,阐述了其实现方法.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的评价结构与实际相吻合,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高分辨实验观察,对取自兖州矿区的251块岩样进行了系统分析,直观地揭示了红层孔隙中多种矿物相及其组合特征,并探讨了其成因.结合岩样的微孔结构测试成果,指出红层孔隙中的水一岩作用过程就是其孔隙空间的再分配过程,并建立了红层中水一岩作用影响下孔隙结构的演化模式.所获结果对于深化认识红层孔隙形态、精确划分富水层段位置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同沉积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济阳坳陷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由定性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11.
数据挖掘在土壤侵蚀分析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一种土壤侵蚀分析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方案,通过对大量的水土保持信息数据的分析,从中抽取潜在的土壤侵蚀的变化规律与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12.
河道植物护坡及水土流失观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植物措施因其固土护坡、生态保护功能,被广泛应用于河道整治工程中.介绍了研究课题的试点工程及水土保持功能观测情况,总结了河道坡岸在植物措施实施各阶段的水土流失特点.对植物护坡的内涵及其水土保持功能的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对几种能够用于河道坡岸水土流失观测的方法及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最后对利用植物措施治理河道研究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扎兰屯市土壤分布规律和土壤养分状况,分析了土壤侵蚀类型及其成因,并根据水土流失分区指标,提出水土流失分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应用遥感图家,研究了江西省兴国县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演变规律.结果表明:该县在1958年、1975年和1988年的水土流失面积依次为2006.19km~2、2111.61km~2和1623.24km~2,土壤侵蚀总量依次为1.07×10~7t、1.04×10~7t和6.07×10~6t.30年来.强度以上流失面积减少了430.64km~2,林地面积由514.78km~2增至1359.19km~2,裸荒地面积由460.94km~2降至105.81km~2.  相似文献   

15.
揭示了鸡西市区水土流失的规律,如扰动地层和地貌对城矿区水土流失的影响和矿山土壤的可蚀性;城矿区治理后的水文平衡及产流特征;城矿区水土流失方式及其特殊性;城矿区水土流失对矿区生产的危害。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技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了土壤侵蚀加速土壤贫瘠化、砂质化和石质化过程,对降低土地生产力,毁坏土壤资源,带来严重的泥沙危害,并对南方山区持续农业发展以及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构成极大的威胁.指出南方土壤侵蚀的潜在危害大于北方黄土地区.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多途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和水土保持必须与开发利用密切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龙江县水土流失面积达34.13×104 hm2,大型侵蚀沟就有6 300余条、沟壑密度达0.37 km/km2.几年来,该县把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解决山丘区"三农"问题的根本措施来抓,并在侵蚀沟的治理上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讨,为山丘区侵蚀沟的治理积累了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植物对土体蒸发速率和抗冲刷特性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选择常用护坡植物黑麦草与紫花苜蓿两类植物进行蒸发试验和抗冲刷试验,分析了在不同植物种子配比条件下,试样在植物生长时期的蒸发速率,结合图像二值化方法得到植物生长14 d后的植被覆盖率,分析不同植物种子配比条件下土体抗冲刷特性。植物生长试样所用混合植物种子设置5种配比,黑麦草与紫花苜蓿的配比分别为1∶0、0.7∶0.3、0.5∶0.5、0.3∶0.7和0∶1,植物生长周期设置为14 d。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在植被生长发育前期对土体蒸发速率影响效果更为显著,在生长稳定期所有配比的试样蒸发速率趋于一致;利用图像二值化方法得出黑麦草与紫花苜蓿配比为3∶7时植被覆盖率最高,为80.1%;混合配比试样的植被覆盖率的提高,其发育的植物茎叶减少雨水对土体的冲击并减弱径流侵蚀,不同类型的根系与土体结合,增大根系影响深度并增强加筋作用,增强了土体抗冲刷性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天水梁家坪、西峰南小河、绥德辛店沟1945~1986年坡面径流场的植被覆盖度及产沙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黄土高原典型区植被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绥德、西峰、天水地区降雨量P(mm)、平均雨强I 平均(mm/min)、最大雨强I 最大(mm/min)、植被覆盖度C(%)与水土流失量之间多呈M=KHa(I 平均)b(I 最大)cCd回归关系。其中,南小河沟流域的“有效植被度区间”为40%~60%,绥德辛店沟的“有效植被度区间”为20%~4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