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建伟 《山西建筑》2012,38(28):26-28
从古镇的区位特点与历史背景出发,谈及碛口古镇民居的自然地理特征,归纳总结出碛口窑院民居的类型特征及其装饰装修艺术特色,以保存相对完好的碛口客栈为例,对碛口窑院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做了初步探讨,对今后其他古镇的保护性改造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2.
山西碛口古镇是著名的晋商发祥地之一,位于山西省与陕西省的交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其街巷空间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本文以山西临县碛口古镇街巷为研究对象,针对碛口古镇的历史发展、街巷格局、街巷空间尺度、街巷界面及建筑风貌几个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了古镇街巷空间的特色所在,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古镇街巷空间特色保护的相关对策,对碛口古镇风貌延续、城市特色营造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介绍2010年第47届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IFLA)国际大学生设计竞赛一等奖作品的设计思路和成果。该方案以山西临县碛口古镇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了碛口古镇的历史变迁过程及现状问题之后,依照古镇的保存现状将其分成了西市和中市、东市、西头村3个部分来分析优劣势,之后提出了"保护—更新—再生"的具有区域针对性的规划模式,目的是使碛口由古代的水陆码头转型为现代的特色旅游小镇,并且保持古镇的完整风貌。而一些珍贵的场地特质将被再生到新建的区域中,生活条件的改善将吸引周围的居民回到古镇生活,使没落的古镇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4.
王超 《华中建筑》2012,(10):144-146
任何一种聚落形态都是在文化的各个层级的不同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是经济体制、科技发展、自然环境等原因所共同决定的,并且与人文环境、核心价值观相互作用。碛口古镇位于山西邻县、黄河交口,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它的形成绝非偶然,是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的共同决定的。"依山傍水、一镇多村"的聚落形态造就了碛口独特的空间形态与建筑风格,也形成了碛口居民独有的生活方式和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从历史背景、选址与空间布局、院落街巷的组成、建筑形制及装饰等方面论述了三交古镇的特征,揭示其作为乡土建筑的价值,从而唤起人们对古镇的保护意识。三交地处两省四县交界之处,向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清至20世纪30年代,三交成为山西商人继碛口之后向西北地区扩展的又一个水旱大码头。三交的选址与布局使村落具有较好的景观和生态环境。院落纵向展开,利用山地空间和地形高差,在空间上形成了立体交叉错落的院落格局。三交以窑洞建筑为主要特征,与木结构充分结合,形成了窑房混构的建筑形态。  相似文献   

6.
杨鹏 《华中建筑》2014,(10):170-173
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规模较小,空间结构多受单一主导因素影响,聚落职能相对单一。在传统聚落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带状空间聚落职能定位需在区域旅游发展背景之下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该文选取碛口古镇作为带状空间结构传统聚落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其区位优势与景观特色,在获取其基础数据的基础之上分析聚落空间发展过程与结构类型,对其主要道路与外部空间进行承载力评价,并从区域旅游资源的角度分析其基础设施承载力,指出碛口古镇应主要发挥其旅游基地镇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风景园林》2010,(3):21-22
<正>中国存在着许多这样的古老城镇,它们曾经在历史上辉煌过,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已经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而即将消失。针对这类古镇当前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以山西碛口古镇为例,提出一种古镇保护与更新的模式,希望能使这些即将消失的历史古镇永远的留存和发展下去,保留和发挥它们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村镇     
石楠 《城市规划》2005,29(10):1-1
山西省有一座很普通的镇叫碛口,普通得不少人读不准她的名字,这座吕梁山中黄河边上的古镇像其它小城镇一样.有过兴盛,也有过衰落。9月16日发生了两件事.把这座小镇推到媒体的闪光灯下,一件事是来自国内外的50多位规划师、建筑师、文物专家以及行政官员聚集在古镇的窑洞宾馆.研讨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发展问题,并最终发表了我国第一部关于古村镇系统保护的学术性宣言——《中国古镇古村保护碛口宣言》.另一件事是在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村)名单中.碛口镇被列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成为为数不多的拥有这一头衔的村镇。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古镇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应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从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居民态度与幸福指数等五个方面,对古村落旅游地社区居民的旅游感知及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碛口古镇旅游发展对社区居民的影响中,居民的正面感知较强,负面感知相对较弱,对旅游的发展持支持态度;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对社会影响方面的感知差异较大,随着文化程度和在本地居住时间的增加,居民旅游影响感知的强度逐渐增强。  相似文献   

10.
罗芹 《安徽建筑》2023,(12):28-30
随着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古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保护与优化古镇公共空间意义重大。文章将恩阳古镇的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对古镇内的公共空间类型、格局与特征进行梳理,分析出古镇现阶段存在公共服务设施少、空间特色丢失、空间布局不合理等问题。针对古镇现存问题,提出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公共空间功能、合理安排空间布局等措施,对恩阳古镇公共空间进行保护与优化,以期对存在同类型问题的古镇保护与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位彩利  张庆 《山西建筑》2011,37(25):8-10
通过对中国古代县级城镇资料的分析与归纳,从道路系统、建筑类型及布局特征等方面阐述了城镇内部空间格局的特征,以期能够探寻古代地方城镇空间布局的基本规律,并对现代城镇的发展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古镇特有的空间布局及构成与其局部环境小气候有着直接的关联。为探究古镇环境小气候与空间特征之关系,以嵩口为例,选取包含嵩口的滨水景观、宗祠庭院、古镇街巷、古厝民居等代表性景观的2条主要游览路径,对路径上不同空间特征景观节点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小气候要素进行数据测量与搜集,计算其人体舒适度指数,并进行对比、分析,以此探索古镇环境小气候影响的环境物理规律。结果表明:环镇大樟溪对局部环境具有明显降温、增湿作用,溪步道通风情况优于坡面及人工驳岸;建筑遮阴、街巷尺度、朝向、植被与材质运用是影响街巷小气候的空间要素;而空间开敞程度和植被造成的太阳辐射差异对庭院及小广场的小气候环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福建平和县九峰镇为背景,从古镇的特色文化、布局结构、建筑的形态及艺术特色等方面对九峰古镇做了系统的分析研究,最后指出九峰古镇是古聚落的优秀范例,其乡土文化和建筑值得当代人深入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廖娟  刘骏 《重庆建筑》2014,(2):20-23
四川武胜县沿口古镇是嘉陵江流域保存最完好的古镇之一,其保存完好的布局和外部空间为山地人居环境建设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本。该文通过对沿口古镇的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分析了沿口古镇在布局和外部空间上对山地滨水区域自然要素的朴素性适应,总结了其因此而产生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沿口古镇的保护与开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庆龙兴古镇刘家大院是一处典型的巴渝传统店宅式民居。该文以作者参观考察的认知为依据,以刘家大院为例,分析店宅这一建筑类型的建筑空间特色。店宅与场镇环境紧密相连,建筑布局中经营和居住的关系,以及店宅"窄面宽大进深"带来的问题是作者关注的重点。文章首先先介绍了龙兴古镇和刘家的背景概况,再由店宅建筑的共同特征引出刘家大院的特征,从选址、空间与功能布局、气候应对策略、空间组织手法这些方面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典型山地水城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相关历史文献、历史地图的整理,以及对丽江古城的土地利用、建筑群落、景观环境等实地调查获得相关城市空间和水系图纸的分析上,分别从古城选址、规划、空间格局和视觉美、防洪技术等方面探索了丽江古城建设与水文环境的关系。丽江古城“逐水而居”选址和“理水而兴”规划,形成了丰富的空间形态和场所:景观元素与聚落的特定场景联系在一起,形成“水城相融”的视觉美;护水、循环用水、防洪等与自然相适应的水利技术贯彻城市基础工程。这些蕴含了丰富的城市形态适应水文环境的生态智慧,表现在城市选址充分利用了水系资源,城市与水系实现了空间布局、功能过程的协同发展、城市工程方面主动与被动相结合,发挥水文环境的长处,规避短处。值得当今城市规划建设所关注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8,(1)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many high-rise buildings and new districts have been built continuously. However, the old town of cities has gradually been forgotten by people and its environ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harsh. The old town usually has diversified space and function.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old town, the street canyon that is closely related to human settlements is a public space where people communicate and do activities. Therefore, research on microclimate-based improvement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the old tow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Six typical street canyons in the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of Beijing were selected for research to explor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reet canyon. Microclimate factors such as temperature, humidity, wind speed, and solar radiation were measured on the spot in summer. These factors were combined with two microclimate assessment indexes of physiological equivalent temperature(PET) and wet bulb globe temperature(WBGT) to evaluate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the analysis of the measured data, the mean value comparison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average values of the microclimate factors in different time periods. Spatial layout of microclimate include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canyon, the ratio of the canyon height to canyon width, and green coverage of the canyon, and an in-depth study was made on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atial layout and the microclimate of the canyon.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an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the transformation design of the street canyon in White Stupa Temple area, and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on spatial layout and microclimate improvement in the old town, so as to improve the living quality of residents in the old town.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将巴渝古镇人居环境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作为出发点,以建筑现象学为理论基础,总结建筑现象学两大领域即场所理论及空间知觉理论的基本特征与主要内容,与巴渝古镇人居环境特征结合,归纳形成古镇空闻保护发展的相关原则、要素及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