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川西高原土地利用/覆盖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选择川西高原的部分地区为研究区,以地形图、TM及ETM+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野外调查和目视解译作为信息提取手段,运用遥感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进行管理和空间分析,建立了研究区12个子河段的土地覆盖/利用的地形图数据库、TM/ETM+影像数据库。解译结果图形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并通过分析确定了各个子区的土地覆盖/利用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高覆盖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是该区的主要土地覆盖类别,它们的面积占到整个研究区面积的84.14%,这也说明该地区植被覆盖较高,同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发现研究区植被覆盖具有较强的高度带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2.
基于MODIS数据的宏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监测研究   总被引:29,自引:4,他引:29  
建立土地动态监测系统,快速提供各种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是实现资源保护的基本手段。而及时准确地获取覆盖广的地表影像资料是大范围动态监测的重要环节。介绍了MODIS影像数据的特点,并与其它遥感数据源进行了比较,就其在土地利用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松嫩平原2001年9月MODIS影像的特征,准确地解译出该区在宏观上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监测该区土地沙化、盐碱化和农作物生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3S技术的北京野鸭湖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充分利用现有的遥感影像资料,选取合适的算法对不同传感器和不同时相的遥感图像进行融合,得到清晰且分辨率高的融合图像,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叠置分析功能并结合影像特征分析和野外调查,消除由于不同时相融合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效地提取出野鸭湖湿地1998年、2000年和2002年的湿地面积,并对其空间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由于近几年的持续干旱,野鸭湖湿地面积和空间位置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遥感变化检测方法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是资源环境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准确、及时的变化信息为人类资源环境的生产和管理提供了决策支持。遥感技术具有实时、快速、覆盖范围广、多光谱、周期性等特点,给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提供了理想的数据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的精度与效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也使得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引入到变化检测中。这些新技术新方法提高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检测的精度,但在效率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冀北地区为研究区,以TM数据为基本信息源,在ArcGIS、Erdas等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图像处理软件的支持下,设计了一套由“多源遥感数据融合、屏幕目视解译与自动分类结合、GPS定位与野外校核”构成的遥感地学分析方法。分别提取了1987年和200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信息,并分析了1987-2000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基本特征,为这一地区以土地利用调整为核心的生态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6.
冯洋  濮国梁 《遥感信息》2012,27(6):62-66
针对目前大面积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应用中存在的当地面参考数据不足时分类精度不高和分类过程复杂的问题,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的链式遥感分类方法。该方法利用有限的地面参考数据,根据相邻影像间重叠区域的信息即可完成大面积的土地分类。研究利用该方法对华北地区约1.0×105km2的区域分别进行了林地和非林地的简单分类和耕地、水域、居民地及林地的复杂分类试验,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95.0244%和92.0947%,并分别与传统的分类方法进行了对比,总体分类精度仅降低1.6773%和2.1569%。研究结果表明,链式分类精度损失不大,但时间效率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卫星遥感技术的土地利用研究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朱光良 《遥感信息》2001,(4):34-37,39
在总结国际卫星遥感技术和应用的近今发展的基础,出了在甚高分辨率的卫星遥感数据陆续进入应用领域的情况下,卫星遥感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在土地利用/土地覆盖(LU/LC)监测上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沿海丘陵地区土地覆盖及其动态变化的多源遥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沿海丘陵地区土地覆盖的特殊性,以TM 与SPOT 融合影像在厦门市的应用为例,确定该类可操作的通用土地覆盖分类体系和各覆盖类型,及其动态变化的多源遥感识别方法。重点分析建立“土地覆盖类型波谱特征曲线库”的方法,使土地覆盖类型的遥感识别方法具有通用性,同时也为实际应用中的遥感影像分类识别提供一种比较有系统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中山市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尚东 《遥感信息》1996,(2):12-15,T004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中山市土地覆盖变化监测的初步研究尚东(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中山市是广东省重点发展城市。城市经济建设发展很快。城市建设的蓬勃发展,必然对环境及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因此,了解土地利用的现状、城市化发展速度、搞好规划布局,成为当务之急。实现这...  相似文献   

10.
基于TM的海南省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的遥感监测和分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贾凌  都金康  赵萍  张友水 《遥感信息》2003,(1):22-25,T004
在分析1997年和1999年两个时期LandsatTM遥感图像的基础上,得到了海南省土地利用/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并对其数量变化和空间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7-1999年,海南省的耕地被占用现象空出,林地明显增加,但天然林有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和GIS的地面温度和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心怡  刘敏  孟飞 《遥感信息》2005,(3):66-70,76
对地面温度和土地利用/覆被关系的研究,不仅能够深入理解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下城市热环境变化的空间特征和动态变化,而且可为防暑降温、市政建设及土地合理规划和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从遥感数据的获取、地面温度的反演、GIS技术的运用以及定量研究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内外此领域的研究进展。最后文章提出此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今后工作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如实现地面温度的精确反演,获取多时段的地面温度数据,加强RS和GIS技术的结合,进一步深入两者关系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和GIS的上海市植被覆盖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97、2000和2002年的Landsat TM/ETM 遥感数据,计算了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并剔除植被伪变化信息,同时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较为详细地研究了近几年来上海城市植被覆盖的动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市区植被覆盖变化不大,面积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与市区相比,郊区的植被覆盖变化较为明显且减少面积较多;植被减少部分主要为耕地,主要对应城镇和工业用地的扩展区,增加部分主要是林地和草地;市区和浦东新区一些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草地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植被面积.  相似文献   

13.
张掖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主要原因,也是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是预测未来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方法。将国际上先进的CLUE-S模型应用到位于黑河中上游的张掖市,模拟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模拟时段为2001~2020年。模型中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①耕地;②林地;③草地;④水域;⑤城镇用地;⑥未利用地。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选择了对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有重要贡献的7种驱动因子,分别为:与城市的距离、与河流的距离、与道路的距离、人口密度、海拔、坡度、坡向。模拟结果显示:到2020年,林地、草地、水域和城镇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未利用地面减少。  相似文献   

14.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湿地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和变化进行分析,利用多维信息图像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分类,然后利用景观分析法对该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进行评定,并对变化驱动力做出推断,最后据此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和GIS的东亚土地覆盖年际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是以土地覆盖的宏观分布模式为基准,在外界驱动因子的作用下发生的年与年之间的变化,因此,为揭示东亚地区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特征,首先选取东亚地区时相一致的不同空间分辨率(1km和8km)的NDVI影像进行了非监督分类,并总结了东亚土地覆盖的宏观分布模式,然后以时间序列的8kmAVHRRNDVI数字影像为基础,应用跨平百分率分析方法生成每年5-9月距平百分率分级影像,并以该影像为基础分析总结了东亚土地覆盖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显示,该方法及其揭示的现象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东亚土地覆盖年际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8年8月印度喀拉拉邦遭受强降雨,引发大量地质灾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为研究农业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探求适宜的人地协调发展模式,以该地区受灾最严重的伊都基为研究区,基于已有的灾害点数据,利用Google Earth高分辨率遥感图像目视解译获取研究区灾害发生前8 a(2010年)和灾害发生时(2018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Landsat TM/OLI数据提取的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对比分析该地区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伊都基地区灾害点主要集中在中北部地区,分布在种植林、种植灌丛、建筑物、道路等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该区域灾害点占总灾害数的80.46%;(2)伊都基地区灾害点的土地利用变化虽然较小,总体变化率为37%,但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发生在种植灌丛、种植林等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中;(3)伊都基地区植被覆盖度下降率为16.70%,在空间分布上,灾害点易发区域与植被覆盖度下降区域有较强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野外样点数据是土地覆被遥感制图中训练样本和精度检验样本的重要来源.在山区地表覆被野外样点采集过程中,受采样距离以及河流、地形等的阻挡,大量样点难以直接到达,影响了山地地表覆被野外样点的代表性.为了获取高质量的山区地表覆被野外样点,研发一款高精度、远距离、不接触、自动化采样的山地地表覆被信息野外采样系统显得十分必要.以移动式客户端为工作平台,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和ArcGISAPIforAndroid设计了一套山地地表覆被野外采样系统.该系统提供了单点和双点交会采样两种模式,用户可以根据地表覆被距离选择不同模式自动化获取采样地物的地理坐标、地表覆被类型信息、图像信息和用户定制的其他属性信息.经野外实地验证,该系统可以获取肉眼可辨的不同距离的山地地表覆被样点,提高了地表覆被野外采样效率.获取的可见远距离地表覆被目标的坐标距离误差在30m以内,满足30m尺度土地覆被产品生产对样点定位精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吴哥遗产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哥窟是柬埔寨的象征,近年来深受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困扰。利用长时间序列卫星影像,采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提取吴哥遗产本体及周边区域近3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及变化信息,并基于转换矩阵方法分析各土地类型变化规律,最后利用野外地面实测数据对分类精度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基于光学影像的吴哥遗产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分类精度可达81.4%;遗产地周边建设用地增加迅猛;林地面积大量减少,主要转化为农业用地及草地;农业用地显著增加,来源于裸地及林地;水体和湿地变化较少;导致吴哥土地类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旅游业带来的资源过度开发、森林大量砍伐,吴哥遗产的原真性、完整性和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也正遭受极大威胁。  相似文献   

19.
以龙海市为实验区, 利用ASTER 遥感数据, 在研究区典型地物光谱特征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基于分层分类思想的地物分类提取方法研究。首先将影像划分为独立的子区( 水体、植被覆盖区和非植被覆盖区域) 以避免分类过程中光谱的互相影响; 然后在每个独立的子区基础上根据各类地物的不同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 对各类地物进行逐层掩模、分层提取。结果表明该方法优于传统的监督和非监督分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