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氦气是国防军工和高科技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稀有战略性资源。我国氦气资源匮乏,对外依存度达98%以上。基于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石西区块25口井81个天然气样分析资料,发现氦气体积分数为0.02%~0.23%,平均值为0.089%,具备潜在利用价值。石西区块内天然气氦稳定同位素组成(3He/4He)为0.02×10-6~0.05×10-6,R/Ra((3He/4He)样品/(3He/4He)大气)值为0.01~0.08,属于典型的壳源氦。石西区块位于离石鼻状构造带,区块东部柳林尖家沟发育燕山期金伯利岩带(B.P.180~100 Ma),该岩带之北百余公里发育与其同源的燕山期紫金山碱性岩体(B.P.158.0~130.4 Ma)。航磁异常图显示,石西区块位于北东向展布的正磁异常带边缘。这些地质背景条件表明,石西区块内氦气的来源可能与尖家沟—紫金山岩体深部放射性元素衰变生气有关,该区东部离石断裂带可能提供...  相似文献   

2.
氦气在工业、农业及国防建设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分析了松辽盆地北部的各种地质特征和形成气藏的控制因素,认为松辽盆地北部具有良好的氦气成藏条件,并且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3.
以焦作矿区煤样为例,研究了用气相色谱检测煤层中氢气和氦气的实验方法,优化了仪器参数,并对不同包装方法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氦气替换法测定煤真相对密度的原理与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煤的真相对密度用国家标准GB/T217-2008和氦气替换法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测试,认为氦气替换法自动化程度较高,特别适用于石油焦、煅烧石油焦的测定。  相似文献   

5.
煤岩中氢气氦气甲烷释放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对各种气体的物理化学性质的比较,在前人探索煤中气体异常释放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氢和氦在煤与瓦斯突出时的预警作用。指出具有较稳定的化学性质及最强的扩散渗透能力的氢和氦在突出过程中起着不同的前兆作用。氦的释放异常反映的是地应力的变化,在应力集中带出现明显的释放异常并随工作面同步推进;氢的释放异常反映的是煤体内部急剧的物理化学变化,是突出的直接反映。而甲烷作为突出的主要产物主要反映了突出的强度。通过综合研究氢气/氦气/甲烷的释放规律,有可能建立一种联测技术有效地预警煤与瓦斯突出。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我国中低纬度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成藏模式,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系统的角度,分别针对烃类生成体系、流体运移体系、成藏富集体系等要素对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条件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已勘探发现的天然气水合物特征,对其成藏模式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木里地区具备形成天然气水合物的温度和压力条件,并且富含重烃等气体组分更有利于该地区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初步认为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属于下部热解气在断层等构造通道作用下运移而形成的一种热解气-低温冷冻-地层型为主的动态成藏模式。最后,依据水合物成藏模式,提出了木里地区天然气水合物钻探有利区块评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尽早在我国南海北部发现具有开采价值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南海天然气水合物富集规律与开采基础研究》项目不久前通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组织的审查。该项目将深入研究南海北部陆坡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机制、富集规律和与开发相关的技术机理,为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和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煤层气和页岩气是非常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藏。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三者在成藏特征、成藏机理和勘探开发上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对比分析表明,常规天然气藏需要有生、储、盖的合理组合,勘探开发技术成熟,工艺较简单,生产周期一般较段;煤层气、页岩气气藏表现为自生、自储、自保的特征,煤层气藏为吸附成藏机理,页岩气藏自身构成了从吸附聚集、膨胀造隙富集到活塞式推进或置换式运移的机理。煤层气勘探开发较常规页岩气复杂,初期产量低,但生产周期长;页岩气主要采用水平井和压裂技术开采,开采周期最长。  相似文献   

9.
10.
曲堤地区是惠民凹陷南坡油气最为富集的构造带,但随着勘探的深入,勘探难度日益加大,勘探方向也不明确,亟需进一步梳理油气成藏要素,总结成藏规律,寻找油气富集部位。本文从油气藏分布特征研究入手,对该区已发现的油藏进行精细解剖,通过成藏要素的详细分析,总结了油气运聚规律,明确了油气富集区。研究结果表明,夏口断层分段启闭性控制了油气的注入部位,继承性构造背景决定了油气的输导方向,三级断层控制油气分带,四五级断层分割含油条带,储层分布及剥蚀线共同控制了鼻状构造高点油气的富集部位,曲堤东鼻状构造南部剥蚀区是油气可能的富集区。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柳林矿区煤层含气量主控因素,在对沉积作用、煤层埋深、灰分等控气因素分析的基础上,着重从水文地质和顶板岩性2主控因素出发,采用灰色关联和相关分析等数学方法,从煤层顶板厚度20 m以内的岩性组合关系上探求了柳林矿区煤层气的控气主导因素。结果表明:山西组3+4号煤层含气量变化符合一般规律,在顶板岩性组合关系中受封闭型(泥岩)影响最明显,为陆相地层气压封闭型成藏;太原组8+9号煤层含气量与煤层埋深、灰分、直接顶板岩性无直接关系,与顶板灰岩的厚度有关,组合关系受动态型(灰岩)主控,是海陆交互相地层水压封闭型成藏。  相似文献   

12.
准南煤田呼图壁矿区单斜-承压式煤层气富集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收集、分析已有煤田、煤矿及油气勘探资料,对影响呼图壁矿区煤层气富集的煤级、构造、沉积、水文地质等诸多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综合各项研究分析得出:煤级较高、单斜构造、地下水矿化度适中及封盖条件较好的区域为煤层气最有利富集区,是呼图壁矿区下一步勘探开发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
石宝地区是川南煤田古叙矿区中富含煤层气比较有利的矿段之一,从以往对该区煤炭资源勘探中所做的瓦斯测量,发现该区具有丰富的煤层气,且煤层气富集主要受区域构造、煤岩成分、顶底板条件、水文等因素的控制,通过对此地煤层气成藏地质条件的分析,得出该地区煤层气富集的特征,并对以后的勘探开发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陈刚  胡宗全 《煤炭学报》2018,43(6):1572-1579
鄂东南延川南区块以上二叠统山西组2号煤层作为主力煤层建成并投入商业开发的深层煤层气田,产气效果好于预期,显示了该区深层煤层气具有较好的勘探开发潜力。通过系统分析区内主力煤层构造特征、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富集高产控制作用,结合气田动态生产数据,认为延川南深层煤层气为含气量-渗透率耦合控制的富集高产模式,其中埋深小于1 000 m的原生裂隙发育区为自生自储型富集高产模式,埋深大于1 000 m的次生裂隙发育区为内生外储型富集高产模式,并建立了该区深层煤层气富集高产选区评价指标体系,优选出4个富集高产有利区,为气田精细排采和上产稳产提供支持,并为其他深层煤层气区块勘探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江卫宁  魏超 《西部探矿工程》2007,19(12):125-127
在江苏省东海-新沂地区实施1:2万物化探普查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测区内主要成矿元素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为今后寻找多金属矿床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在江宁县西横山-溧水地区实施1:5万金土址地球化学测量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测区内金元素分布特征和规律,指出了区内金的主要富集层位,为区内今后找金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0月13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广州组织召开了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与评价专项技术专家组第二次会议。记者从本次会议获悉,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已经在南海北部陆坡圈定出天然气水合物分布范围,并在此基础上圈定出钻探目标区,将于2006年实施钻探工作,以实现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的实质突破。  相似文献   

18.
建立了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过程中"桩效应"的数学模型,通过解析分析,提出了取样高度的隐式解。分析了取样筒内径和样品与取样筒之间摩擦系数对取样高度的影响。参数分析表明,岩层的内摩擦角和粘聚力对取样高度也有很大的影响。取样深度对取样率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目前中国天然气生产现状、产量分布特点以及近年来天然气生产形势变化;根据历年天然气生产特点和未来天然气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选用了相关模型并结合国内不同机构或学者的预测结果,对近中期中国天然气产量进行了预测,预计2005年天然气产量可达(490~510)×108m3,2010年(700~740)×108m3,2015年960×108m3,2020年1100×108m3。  相似文献   

20.
以煤系天然气开发促进中国煤层气发展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提高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程度,促进煤层气产业发展,分析了中国煤层气勘探开发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1 200 m以深煤层蕴藏十分丰富的煤层气资源,且多与致密砂岩气叠合共生,展现了煤系天然气广阔的勘探开发前景。根据煤层气及煤系砂岩气开发特点,对煤层气及煤系砂岩气划分为自生自储型、内生外储型2类气藏模式,提出将煤系的煤层与砂岩互层段,统一作为目的层进行综合评价,在垂向上拓展勘探开发空间,显著增加资源丰度,同时煤层与砂岩立体压裂改造也比单一煤层压裂更能提高储层改造效果,并提出煤系天然气综合勘探开发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