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植筋连接混凝土梁抗剪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6根通过植筋连接的混凝土梁柱构件进行试验研究,并运用正交试验原理对构件的配筋率、截面尺寸、混凝土强度这3个参数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分析,发现若按规范中普通梁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公式计算得到的设计值,均比试验值小,因此在工程应用中,植筋连接混凝土梁的抗剪承载力可按规范中普通梁抗剪承载力的要求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火灾中植筋连接构件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6个植筋连接构件的受火试验。试件设计考虑了植筋深度和保护层厚度两种影响因素。试验中先对植筋试件施加一定荷载,约为常温下常规植筋构件设计承载力的10%,且在试验过程中保持不变;然后按照ISO834标准升温曲线对植筋构件进行加热升温,待构件受火90 min后,对植筋构件进行加载直至构件破坏失效。试验结果表明:植筋深度和保护层厚度对火灾中植筋连接构件的极限承载力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的锚固性能,进行了8个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试件和1个单筋植筋试件的拉拔对比试验,得到不同植筋深度和不同植筋间距对双筋植筋锚固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植筋间距对双植筋锚固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当植筋深度为10 d,且植筋间距大于200mm时,可以不考虑单筋锚固承载力的降低,当植筋间距在100mm~200mm时,应考虑植筋间距对双筋植筋承载的影响。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锥体-粘结复合破坏拉拔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可以作为混凝土结构双筋植筋锥体-粘结复合破坏拉拔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对国内混凝土植筋锚固性能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概括性的总结,反映了国内的一些主要研究成果。对植筋锚固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对植筋锚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宋瑶  靳小壮  贾磊 《山西建筑》2010,36(17):59-60
在对植筋的工作机理及力学性能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不同植筋长度和不同孔径时的有限元计算结果,得出了相关结论,以期为混凝土结构加固改造工程设计和施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6.
碳纤维布加强钢筋混凝土梁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建功  蒋涛 《特种结构》2001,18(4):59-61
本文用碳纤维布加强钢筋混凝土梁,主要从理论与试验来研究其受力性能.通过试验,分析碳纤维布对钢筋混凝土梁承载能力的改善作用,及不同碳纤维布粘贴方式对梁承载能力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梁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谢晶晶  王恒栋 《特种结构》2006,23(4):96-98,104
分析了某水池改造工程新增钢筋混凝土导流墙倒塌的原因,简要介绍了植筋技术,并提出防止发生此类质量事故的合理化建议,对类似工程可以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黏结锚固性能,承载力、破坏形态拉拔试验和抗震性能等几个研究方面,总结了植筋锚固性能的研究现状,针对植筋锚固性能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化学植筋构件的耐火极限,进行了6个化学植筋连接构件在ISO834标准升温曲线下的耐火极限试验.本次试验中考虑植筋深度(15 d、20 d)和保护层厚度(25 mm、40 mm和60 mm)两种影响因素.试验中施加的荷载约为常温下化学植筋构件设计承载力的80%,且在试验过程中荷载保持恒定不变.试验中,记录钢筋温度、植筋胶温度和构件受火时间.试验结果表明:当保护厚度小于40 mm时,植筋深度和保护层厚度对耐火极限均有重要影响;当保护层厚度大于40 mm时,植筋深度对耐火极限的影响大于保护层厚度对耐火极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娜  孟献璧  杨德军 《山西建筑》2007,33(27):77-78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采用植筋技术进行植筋连接的设计与施工,通过对植筋破坏形式和单根植筋锚固承载力设计值的分析,确定了植筋基本锚固的长度,并对植筋技术施工的质量控制进行了探讨,以保证工程的整体稳定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
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明亮 《工业建筑》2006,36(10):43-45
对粘贴碳纤维板的钢筋混凝土梁进行了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碳纤维板可明显提高梁的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碳纤维板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对7种不同截面形式的12根钢管混凝土短柱进行了轴压力学性能试验,观察了12根短柱的试验过程和破坏形态,获得轴压短柱的荷载-位移曲线,分析了套箍系数ξ对轴压短柱力学性能的影响;基于试验荷载-位移曲线,给出短柱的极限承载力,为不同截面形式的钢管混凝土轴压短柱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土工格栅加筋防护埋地管道开展了静力载荷实验,研究管周填土相对密实度(Dr)、管道埋深(H)、筋材长度(L)和层数(n),以及首层筋材埋深(u)等对埋地管道防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首层筋材最佳埋深为0.4B(加载板宽),筋材最佳铺设长度为4D(管道外径),筋材层数以3~4层为宜;同等条件下随着Dr持续增加,管道极限承载力增加,加载板沉降相应减少,且二者变化率明显降低,表明管周土相对松散时加筋效果愈加明显;同等条件下管道水平和竖向径向变形均随地表载荷增加而增加,且竖直径向比水平径向变形略大,通过增加筋材层数能显著提高土体刚度,能有效地分散管道上方载荷,为管道提供减载保护;管道外壁监测点环向应变值位于-1.5%~1.0%之间,顶部以压缩变形为主,其两侧45°处为压缩和拉伸变形过渡区,而水平径向以拉伸变形为主;随着Dr增加,管周环向应变减小,且应变的对称性愈加显著,表明因Dr增加引起土体自身刚度增加,能有效地限制管道移动及变形。  相似文献   

14.
具有初荷载的钢筋混凝土梁桥粘贴碳纤维布加固试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五片实桥模型T型梁粘贴不同数量、不同受力阶段碳纤维片材的破坏试验,研究了碳纤维布数量和二次受力对钢筋混凝土T型梁抗弯承载能力的影响,对梁的裂缝、挠度、刚度等做了调查分析,讨论了粘贴碳纤维布对正常使用状态的影响,提出了粘贴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简支T型梁的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针对不同破坏形态讨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予以一定简化。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准确有效。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3组15个不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配筋率的梁在集中荷载作用下进行抗弯性能试验研究,分析再生骨料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梁满足平截面假定、挠度变形、裂缝宽度以及极限承载力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对现行GB 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中混凝土正截面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计算再生混凝土梁极限承载力的适用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级荷载作用下,再生混凝土梁较天然混凝土梁裂缝开展快、裂缝最大宽度大、抗弯刚度降低快;在逐级加载过程中无论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大小,再生混凝土梁正截面混凝土应变变化仍满足平截面假定要求;按现行规范公式计算再生混凝土梁的极限承载力是可行的,但缺少相应的再生骨料取代率影响因子,针对此问题提出建议公式与调整系数,并通过数据分析证明其满足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新老混凝土粘结抗折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取1年以上龄期的老混凝土制成新老混凝土粘结抗折试件(试件尺寸150mm×150mm×550mm,试件数量一百多块).选用四种界面处理方法处理得到Ⅰ、Ⅱ、Ⅲ、Ⅳ型不同的粘结面.选用三种不同的水泥浆类界面剂水泥净浆,快硬铁铝酸盐水泥浆,掺10%U型膨胀剂的水泥浆.新混凝土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混凝土,尼龙纤维混凝土,钢纤维混凝土,快硬铁铝酸盐水泥混凝土.考虑上述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的新老混凝土粘结抗折性能的试验研究,并阐述了粘结机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建造中的浦东正大商业广场作为工程依托,按1:3缩尺比例对两个SRC梁-RC柱十字节点试件进行了梁端低周反复加载试验,试验参数为不同型钢端部锚固型式。分析与对比了这种节点构造方式的强度、延性与耗能能力,并提出了实用承载力计算公式,为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薛萍 《工业建筑》2004,34(5):76-77,90
在总结各种试验研究的基础上 ,应用钢筋混凝土矩形截面梁受弯正截面承载力计算的成熟理论 ,提出符合试验结果的碳纤维布加固钢筋混凝土单筋矩形截面梁受弯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公式 ,可供工程设计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9.
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的静载试验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成桥状态与预制状态的有限元模型,以控制截面弯矩相等为原则,确定所加荷载大小.结合工程实例,详细阐述了静力荷载试验的过程,并分析了其试验结果.根据静载试验结果,可判定该工程小箱梁的强度、刚度及抗裂性均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20.
对108根钢筋进行了混凝土无机胶植筋拉拔试验。研究了无机胶作用下的植筋锚固性能。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法对植入钢筋的直径大小及锚固深度对植筋的极限拉拔力的影响程度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试验数据拟合出三者间的关系式,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