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方向,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阐述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建筑设计原理课程建设实践,从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分阶段课程建设、微课内容的选择和制作、教学资源设计等方面分析了该课程进行数字化资源建设的过程,提出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与评价、教学质量改进等方面的探讨,总结了课程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24)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大力推进在线课程建设,各大院校、教育机构纷纷献策献力,2018年教育部认定了801门在线课程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可以说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果。但通过如超星泛雅、城市轨道交通专业教学资源库等教育平台查询,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建成的在线开放课程适合本科院校的较多,适合高职院校的较少;适合理论教学的较多,适合实训教学的较少。本文作者拟通过我院《城市轨道交通信号基础》课程实训教学部分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积累的经验,提出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实训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36)
逻辑教学是培养公安院校学生思维能力、侦查能力的综合课程,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是每一位公安工作者的必要素质。介于此,结合新时期教育改革背景下,以公安院校开展逻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情况为对象,明确了在线开放课程的教育优势,并提出了当前公安院校警用逻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一些问题,最后提出了几点促进警用逻辑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9)
在线开放课程教学模式更适应新形势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本文基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以《服装工艺》课程为例,深入分析服装工艺课程的特点、教学现状等,探究将在线开放课程融入服装工艺教学的改革意义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8,(32)
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微课程,在促进资源共享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课程建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在高职院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制度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教师从建设内容、运行实践、建设成效三个方面探究了《高等数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6):89-90
如今各大高校对于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给予了极大重视,利用互联网教学平台展开课程建设,可以有效实现高校社会教育功能,提高教学质量。基于此,文章先简单介绍了超星泛雅教学平台,阐述了教学平台在教学上的优势,最后提出了在线开放"网络攻防与实践"课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10)
结合移动互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特点,分析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C程序设计》课程为例,拟定"两条主线,五个步骤"的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思路,在此基础上归纳出《C程序设计》在线开放课程的特色,以期对其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24)
高校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定的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该文通过研究设计色彩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一方面希望为艺术专业课程教学提供建设性意见,以丰富和深化学界对艺术专业基础课程建设的教学观念、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并扩大受益面;另一方面希望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通过CDIO(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理念的教学研究,鼓励师生建立多维度教育体验,积极研讨和建设跨学科、通识教育模式的在线开放课程,从而更进一步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117-120
阐述《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资源共享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的意义。从课程管理、课程资源、课程学习、课程互动、课程评价五个方面探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以资源共享为基础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与实施不但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拓展了教学时空,更重要的是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主的主体学习,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管理与评价体制的变革,确保了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现状、平台的构建、平台建设的资源配置以及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的利与弊四个方面,论述高校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为高校力学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