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峰  谢超 《华中建筑》2015,(1):149-155
近年来在当代乡村建设的诸多问题中,"地域性"越来越受到学界关注。然而现实的乡村营建活动中,模仿城市和"异地样式"等现象依然普遍。由于缺乏对地域性的现状调查与合理解读,建设之中甚至忽略了建筑的"真实性",地域性在空间形态、地方材料和营建技艺等方面难以体现。该文以汉江上游移民村为例,基于调查分析与设计实践,从实际问题出发,探讨顺应时代发展和生态人居的适宜营建策略,反思地域性塑造对当代乡村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当前的乡村建设中,地域性特征缺失引发了乡村空间"千村一面"的同质化蔓延,乡村地域认同感面临消失的危机,因此基于乡村地域性营建的研究非常必要。从乡村地域性理论入手,研究乡村地域性特征的内涵及空间表征,分析当今乡村空间地域性特征缺失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以地域性为核心的"挖掘""重构"的营建体系,通过兴化市唐堡村的实践探索,为营建富有魅力与地域特色的乡村空间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3.
乡村营建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如何有效地实施规划设计,塑造充满地域性的空间场所,使乡村营建能够更好地为乡村旅游提供更可持续的发展是当下重要议题。基于此,文章首先对乡村旅游和乡村营建进行综述,采用"重要性—绩效性"这一评价模型(IPA),对安义古村群这一以乡村旅游为导向的乡村营建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针对其地理条件、基础设施、建筑设计三个要素层进行评价与分析,结合公众对乡村营建后的使用感受,期望在未来营建中给予地域性和人居环境以关注与重视。  相似文献   

4.
马汀 《四川建材》2016,(4):116-117
本文通过探讨当代建筑师在农村的地域性建筑营建中遇到的误读地区地域性、建筑功能与乡村生活不适应等诸多问题,分析其背后的矛盾是城市生活的建筑师设计与乡村生活的使用者的矛盾。再通过发掘地域建筑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建筑的自发性建造行为来认识这一营建活动的自发性与参与性,以此提供一种对于地域性建筑的研究方向和建筑师介入地域性建筑建造的一种方式,即参与当地的自建活动,以此理解与认识当地建造体系。  相似文献   

5.
谢超 《南方建筑》2017,(4):86-91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的建设和发展已然成为业界的热门话题。乡村居住空间作为乡村生活的重要场所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时代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文化的承载与反映。文章基于时代性与地域性的研究视角,以鄂西北、鄂西南以及江汉平原地区乡村的居住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乡村日常生活内容的田野调查和传统居住空间特征的提炼与重构,探讨“此时此地”的乡村居住空间形态与适宜营建策略。最终所提出的空间形态营建方法与策略,不仅有助于当代乡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的改善,还将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种新的营建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生活和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改变,乡村风貌在城镇化快速推进过程中不断更新。如何将逐渐失去的乡村风貌地域性特色得以传承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自2012年起,笔者开始着手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古镇规划,通过对镇区及其周边调研走访、绘制手稿等方式逐步完成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从用地、交通、建筑、环境、人文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梳理剖析,坚持规划基于人文历史记忆,尊重现状地形地貌的基本策略,建筑营建与景观营造突出地域性特征,空间营造以乡村居民日常生产生活习惯和持续发展为准则,风貌整合注重整体与局部、乡村特色与区域环境的关系,通过研究乡村外在风貌与内在特质的关系,为陕南地区乃至更广区域的乡村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的地域性特质逐渐被人们关注,除了美丽的婺源粉墙黛瓦,北方的四合院、南方的吊脚楼、福建的客家土楼、岭南的过街楼等都各具魅力,可以说乡土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看得见山水,望得见乡愁"是在呼唤乡土建筑,也是需要我们重视乡村营建。而乡村营建一定不是小城镇般的规划,更不是大城市般的建设。美丽乡村的背后,遵循的是东方的山水美学,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8.
祝笋  付皓 《华中建筑》2020,38(6):68-7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入美丽乡村规划时期,乡村建设成为关系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工程之一。作为农村生活的重要场所,村庄居住环境不仅是当地文化的载体和象征,它的建成成果也能反映出时代的新需求。该文基于地域性与时代性的研究视角,将鄂西北地区中村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规划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乡村战略选择,以探讨山地村庄居住环境的适宜营建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1978年改革开放至199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时间跨度,归纳了该时期乡村住宅的营建特征。再以设计竞赛图集为研究样本,从功能、形态、地域性及建造技术四方面概括了这一时期乡村住宅设计的共同特点,发现这一时期的乡村住宅设计不同于集体化时期的"运动式下乡",而是探索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居住功能模式,并达到一定的专业深度,但"竞赛下乡"却未能实现其指导乡村住宅实践的目标。设计介入失效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扶助式的工作方法与乡村住宅实际需求之间存在错位,以及设计主体对改革开放初期村民个体作为住宅营建主体的"自我性"认知不足。设计介入失效也导致政府错失了引导村民有序营建的最佳时机,自此引发的当代乡村营建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延续至今。  相似文献   

10.
以巴渝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营建的哲学理念,分析了传统营建的地域性、整体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从选址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建筑营造三个方面阐释历史古镇的营建要素及其与哲学的关系,得出营建哲学对当代的启示,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在近年来城镇化进程中,乡村建设受到极大关注,当今的乡村公共建筑建设理念上都在盲目模仿城市,丧失了乡村应有的地域特色。文章以乡村公共建筑为研究对象,探寻一套既适合时代发展,又能展现地域特征的乡村公共建筑营建策略,使其回归应有的地域性和归属感,从而让人们记得住乡愁。  相似文献   

12.
该文以四川罗城古镇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营建的哲学理念,分析了传统营建的地域性、整体性、传承性等基本特征,从选址布局、空间形态以及建筑营造三个方面阐释历史古镇的营建要素及其与哲学的关系,得出传统营建哲学对当代的启示,揭示自然、人、社会之间和谐共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叶露  黄一如 《新建筑》2016,(4):7-10
当前"上山下乡"热潮来袭,资本介入使乡村营建产生强大的内生动力,也对设计下乡中的建筑师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厘清乡建中设计与资本的定位关系,不仅能有助于理性看待城市建筑师在乡村场域的设计介入,也能避免泛文化危机在乡村的发生。将乡村社会作为研究本体,从资本动力的视角,通过三种乡建模式,分析资本介入下乡村营建内生动力机制,探讨不同乡建模式下设计介入的立场态度、价值观以及对乡村的影响,以期从资本驱动的角度为系统研究乡村营建与设计介入的关系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南乡村生态营建规划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一,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和关键,而生态营建则是实现乡村生态宜居、振兴发展的有效途径与重要抓手。文章以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苏南乡村为例,厘清乡村振兴目标与"自然—文化—经济"复合生态系统之间的要素关系,解析当前苏南乡村生态营建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视域、规划手段和规划内容三方面剖析其规划诱因,并分类型、多维度、多层次提出规划策略,以期指导苏南乡村生态营建实践,实现乡村振兴目标。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述了德州市乡村风貌与建筑营造的政策支持与推广,说明了乡村建筑营建的探索、乡村建筑营建特点、乡村建筑营建策略,分析了空间类型解析与行动导则,希望对德州市的乡村建设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当下,乡村旅游作为闲暇度假旅游的热点话题,在全国范围内热度不减。然而,快速经济时代,暴露出的乡村开发均质化严重和乡村性弱化等问题,使得乡村保护和开发往往处在对立面。逐渐缺失的乡村个性的旅游营建,使得保有乡土性作为乡村旅游开发的核心吸引力显得弥足珍贵。文章再现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通过诠释特色乡村旅游乡土性含义,并以垴下村旅游成功开发为例,浅析乡土性营建与特色乡村旅游的关系。特色乡村旅游建设与乡土性的紧密联动关系,不仅是乡村葆有持续内在活力核心因素,也是当今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打造美丽乡村关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模块化体系助推农宅营建,已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重要策略之一,而如何将预制化体系与乡村地域性融合,则成为当下亟待探索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西南山地乡村特征,分析模块化体系介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继而以渝东南新型吊脚楼营造为例,通过设计推演与论证方法,分别从选材下料、排架单元设计、节点优化、功能空间组合等方面,探索基于模块化体系的木构农宅适地性营造策略,以期为当地新型木构农宅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乡村空间营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目前建筑学视角下开展乡村空间营建存在“内升”与“外引”两种模式,而高校作为乡村营建的重要力量之一,在两种营建模式中有以研究为先导精准实践,后从实践中再提炼理论研究的独特优势。但是在高校介入的乡村实践中,存在主体失语和作用短效的行动困境。基于此,本文构建了“研教创助”的高校介入乡村行动路径框架,协同“内升外引”的营建模式,搭建高校建筑创作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桥梁,在促进乡村空间营建的同时也推动建筑学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我国建筑教育发展背景的回顾,分析建筑教育体系中的本土性不足,以及专业设计介入当代乡村营建中的现实境遇,厘清教学体系的专业内容及设计实践中乡村营建内容的缺位与错位的内在原因,再通过梳理新时期建筑教育中乡村主题的探索,提出重新定义乡村营建的设计边界,建立基于多学科交融的“乡村营建学”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20.
叶露  黄一如 《建筑师》2019,(5):97-102
当代乡村营建是国家权力实现乡村社会治理的空间手段,乡村营建的演化历程始终伴有设计的介入。本文对当代乡村营建历程中已发生和正在进行的四次大规模的"设计下乡"的行为表征进行历史性梳理,并借助场域理论解释乡村营建和"设计下乡"行为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营建场域的核心是建立乡村空间治理法则。场域构型与资本总量是决定因素,构型变化以及资本角力产生了"设计下乡"的内生动力,营建场域构型和资本类型决定了设计主体的介入立场与态度。新乡村时期在资本多元以及城乡协同发展的格局下,设计主体正通过自身资本类型及数量的变化,试图改变营建场域的逻辑,建立新的乡村空间法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