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1,(12)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当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稳步推进的同时,还面临着环境日益复杂、主体性仍需提升、实效性有待提高等现实挑战,制约着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进一步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以党的创新理论指引爱国主义方向,以"四史"教育丰富爱国主义内容,以红色文化资源铸就爱国主义底色,以涵养国民心态教育开拓爱国主义视野。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7,(16)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以学生的经验与社会问题为轴心组织相关领域、学科的知识,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跨学科、跨领域学习与实践。近年来,科技教育是广东省广州市从化区雅居乐小学(以下简称"我校")的特色教育活动,学校以"科技创新"为切入口,灵活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指导与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但如何使传统的科技活动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规范下由零散的活动形态转化为正式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国家观、民族观的最主要途径。在新时代,高校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永恒主题,贯穿于整个大学时段,提高大学生的爱国意识,使他们将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信念转化为爱岗敬业、砥砺奋进的实际行动。高校可以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完善教育内容体系、创新教育载体等方式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7)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下,创新是时代的主流趋势,也是事物发展的美好方向。国家领导人曾经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被多次提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位语文教师的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20,(5)
历史课程中有关爱国主义的内容有很多,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主要在于能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培养具有爱国心的人才。培养与塑造爱国主义价值观的方法,主要有深入挖掘历史教材中的爱国主义素材以及采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为例具体指出如何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8,(2)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低年级学生的科技创新教育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主要介绍了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教师对低年级孩子科技创新的兴趣培养、引导方式、思考体验以及科技辅导员个人素养等方面的内容,并结合实例浅谈如何在科技活动中培养低年级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中山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规划创意过程,阐述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特色定位、项目策划、规划立意、空间布局、联动开发之间的关系,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如何融入休闲旅游的方式,达到激发参与老爱国精神及民族自信的目的,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与旅游开发、发展地域经济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大高校逐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知识普及活动.随着爱国主义教育方式的不断创新,研究热点也逐渐转向高校专业课与爱国主义教育融合研究.文章着眼于建筑景观类专业核心课程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以青岛海军博物馆红色景观规划设计为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统领,目的是将爱国主义教育恰当地融入景观规划设计课程教学中.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6):126-129
在新时代大学美术课教学活动中,通过开展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欣赏课,运用色彩与形象元素表现、实践活动、创新教学的方式方法来探讨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大学美术教育的新途径,从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
"协同创新"是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让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适应产业发展值得我们思考。2012年5月,《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出台,以"协同创新"为核心词,"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融合、创新引领"为基本原则,促使数字化时代下的艺术设计领域在服务于产业的过程中也充分运用到跨学科的协同创新。以上海市级首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中华艺术宫《群仙祝寿图》多媒体展示秀项目为例,综合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力量,将传统经典艺术以现代数字化科技手段完美演绎呈现,并思考在文化创新领域跨学科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