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应用传统理论的基础上,吸取非线性科学理论--突变理论的思想及方法,建立高速滑坡尖点突变模型,导出变形能公式,从而为滑坡滑速定量描述及其涌浪预报提供新的思想及方法。  相似文献   

2.
强降雨作用下浅层滑坡尖点突变模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非线性科学突变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浅层滑坡坡体位移与降雨量、边坡稳定系数和坡体饱水面积比的关系,并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在强降雨作用下浅层滑坡的尖点突变模型,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浅层滑坡突发失稳的破坏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浅层滑坡坡体位移与降雨量的关系服从幂函数分布;边坡稳定系数与坡体饱水面积比的关系服从线性分布,边坡稳定系数随坡体饱水面积比的增大而减小;浅层滑坡一般是由强降雨触发的,强降雨是影响浅层滑坡稳定系数大小的最主要外部因素。建立的尖点突变模型揭示了浅层滑坡有时发生在强降雨过后的滞后原因。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分析降雨型堆积层滑坡位移与失稳动因与机制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卸加载响应比理论的基本原理.将降雨量的变化作为滑坡的卸加载参数,相应平均位移速率的变化值为卸加载响应参数,由此确定的位移卸加载响应比作为位移动力学参数,根据堆积层滑坡位移动力学规律论证了该位移动力学参数在滑坡预测预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建立卸加载响应比预测模型.以新滩滑坡分析为例,运用卸加载响应比预测模型对新滩滑坡关键部位监测点A3、B3进行了卸加载响应比计算,发现这两点的卸加载响应比时序曲线均在失稳前发生突变,其突变时间与边坡实际失稳时间完全吻合.上述研究结果证明了卸加载响应比理论是可以应用于堆积层滑坡中短期预测预报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降雨裂缝渗透影响下山体边坡失稳灾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现代非线性分析中的突变论方法,研究了在降雨裂缝渗透影响下山体边坡可能发生突发性失稳滑坡和渐进演化性失稳滑坡的机理.针对在降雨裂缝渗透影响下由于软弱夹层介质的有效刚度侵蚀损伤导致的弱化效应,给出了山体边坡失稳滑坡的尖点突变理论模型.分析表明,降雨量、裂缝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以及滑坡面上软弱夹层介质的弹性区段与应变弱化区段的本构曲线拐点处的有效刚度比的变化会导致边坡失稳灾变;当由于边坡自身的上述非线性因素变化造成的影响达到一定程度时,在边坡稳定性演化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突变现象,这种突变的非线性现象出现的条件分别是边坡发生灾变性滑坡的突发因素和积累演化因素的表像.研究结果有助于认识边坡突发性滑坡灾变机理和灾变累积性演化机理,并进一步预测和防治山体滑坡.  相似文献   

5.
突变理论及其在安全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简要介绍了突变理论的基本思想。结合具体的应用实例,探讨了其在事故过程突变分析中的峡谷种方法,即基于流形的突变 基于垫函数的分析方法,并研究了系统安全动模糊突变分析与评价法及其在罐区安全动态分析评价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为有效遏制排土场滑坡事故发生,在充分调研我国典型矿山排土场安全现状和滑坡事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安全流变-突变理论,从排土场滑坡预警指标体系构建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了短期预警和中长期预警相结合的贵州省矿山排土场滑坡预警指标体系宏观框架;短期预警指标体系包括地表位移、内部位移和降雨量3个微观监测指标,中长期预警指标体系包括10个微观指标,并通过对预警指标效度和信度的统计计算分析,验证所建立的中长期预警指标体系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我国西部山区频发的滑坡灾害对当地道路建设和经济发展具有极大影响,为了给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需客观地评价滑坡危险性。本文从滑坡的地质环境及诱发因素两方面出发,选取岩性、滑坡一定范围内断层距离的倒数和等 7 个指标作为评价依据,建立滑坡危险性评价突变模型,将礼州地区滑坡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度危险 4 个等级。选取该地区威胁公路的 10 个典型滑坡进行危险性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吻合度。该成果可为山区滑坡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多分辨分析在信号突变征兆提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针对幅值突变信号及一阶微分有突变的信号利用多分辨分析进行突变征兆提取的理论及方法,并给出了仿真实例.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多分辨分析能较好地对信号的突变进行提取.  相似文献   

9.
突变理论及其在采矿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突变理论的概念、演变过程、基本原理,以及初等突变理论的基本突变类型,介绍了尖点突变模型的推导过程及相关性质,研究了尖点突变模型在煤矿底板突水预测和深部巷道围岩失稳突变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突变理论的应用将会极大地提高解决非线形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空间结构稳定性是保障结构安全主要因素之一,为评估空间钢结构在役期间稳定性及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突变理论的结构稳定性评估方法。根据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历史应变监测数据,以应变速率为特解,反演得到结构非线性动力模型;基于突变理论建立空间结构应变速率尖点突变模型,推导出结构稳定性判据;运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历史应变监测数据提取特征值并降低维数,采用基于突变理论的突变级数法计算出结构突变级数值;以实际工程为例,对评估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潍坊北站钢结构屋盖在役期间稳定性判别式Δ>0,判别结果与实际运维情况一致;主成分分析压缩得到特征数据可有效降低数据维数;利用突变级数法可对空间结构稳定性实现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抗滑桩在滑坡防治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一种新型组合式“品”字型抗滑桩,抗滑桩由3根单桩通过桩顶连梁连接组成空间结构,具有刚度大、变形小的特点;基于位移土压力模型,建立桩身挠曲线微分方程,后排桩在滑坡推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并直接作用于桩间土上,引入Boussinesq解,通过对桩间土附加应力的求解进一步计算作用于前排桩的附加滑坡推力;将“品”字型抗滑桩应用于舟曲锁儿头滑坡,通过现场试验和现场监测与理论计算方法所得弯矩值和位移值的对比表明,所建立的计算方法合理可行,为进一步研究桩土相互作用的抗滑桩受力机理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土门子滑坡白1992年以来滑坡体蠕动变形持续发展,近期变形进一步加剧造成滑体内公路及房屋破坏.在分析滑坡地质环境和变形特征的基础上,对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滑坡体处于整体蠕动变形局部滑移,持续强降雨是诱发其失稳破坏的主导因素,在暴雨工况下,滑坡体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3.
考虑滑坡变形时间位移序列的非线性特征,提出了基于自记忆离散模型的滑坡非线性变形动态预测方法.该方法将观测到的滑坡变形位移时序数据视为描写滑坡变形非线性动力系统的特解,运用反演动力模式方法导出系统的微分方程,通过引入记忆函数,将制约动力系统的微分方程推演成一个差分-积分方程,从而建立了滑坡变形动态预测的自记忆离散模型.将该方法用于古树屋滑坡和茅坪滑坡变形预测,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实现整个滑坡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根据连续体运动理论微分方程,推导出模拟滑坡运动的动力条分块体模型,相较传统静水侧压力理论在模型中考虑了不同运动状态下主动和被动侧压力作用,从而更符合岩土类材料运动的实际情况。应用模型对沃楚西特坝滑坡破坏后运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计算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本文所用方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分析表明由于孔隙水压力的作用,沃楚西特坝滑坡在12s内就基本完成了主要的滑动和变形,表现出很高的流动性,同时滑坡后缘可能出现的张拉裂缝及其中水压的存在等因素将对滑坡后缘堆积形态产生影响,但对前缘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小浪底库区1#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变形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浪底库区1^#滑坡体由于其体积大,稳定性差,对整个水利枢纽的正常运行影响较大,因此其稳定及变形监测显得十分重要。章对该滑坡体的变形破坏特征及成因机制进行了阐述,对其稳定性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评价,通过对滑坡体的分析,为变形监测提供了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三峡库区典型浮托型推移式滑坡——云阳凉水井滑坡地质特征,建立计算模型和计算工况,采用强度折减法运用FLAC3D求解稳定系数,计算成果与传递系数法较符合;结合条块自身稳定系数变化量,用剪应变增量分析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变形特征:滑坡在长江高水位下稳定性最差;水位下降时前缘的变形大,降雨时后缘变形较大,该滑坡类型为浮托型推移式滑坡。  相似文献   

17.
以重庆某在建居民小区2号滑坡为例,在对滑坡地质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判断滑坡的变形破坏机制.通过试验和反演分析综合确定岩土的力学参数取值,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传递系数法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并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验证,为防治工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根据秦巴山区某变质岩边坡的工程地质条件以及边坡与其支护结构体系的变形破坏基本特征等,对边坡 的变形破坏机制、滑坡成因作了分析,并证明了该滑坡为变质岩区较典型的双滑面推移式滑坡。通过室内试验 分析确定了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评价,根据边坡支护结构体系的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了滑坡支护结构体系选型时应注意支护结构在平面和空间上的合理布置,使结构受力趋于合理。  相似文献   

19.
金沙江结合带结构破碎,软弱岩层发育,流域性特大高位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针对该区域开展大范围滑坡调查与监测研究,对减灾防灾具有重要意义。以金沙江结合带巴塘段为试验区,采用堆叠InSAR技术分别利用升轨、降轨Sentinel-1A卫星数据对该区域滑坡隐患开展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以中心绒乡滑坡群为重点研究区,利用多维小基线子集技术获取了区域二维形变速率(水平东西向和垂直向)及二维时间序列结果。通过对4处典型滑坡体的形变时间序列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在两年时间段内安里克米滑坡、仁娘村滑坡、贡伙村滑坡1和贡伙村滑坡2水平方向累积位移量分别达到44.3、-26.6、65.3和-77.1 mm,垂直向累积位移量分别达到-30.2、-88.3、-80.9和-56.9 mm,且这4处滑坡呈现缓慢蠕滑变形趋势。通过对贡伙村滑坡2的形变监测二维时间序列与降雨数据分析发现,强降雨对滑坡变形有一定短暂影响。由于滑坡群处于地质条件脆弱地区,构造活动强烈,在强降雨条件下极易导致滑坡失稳,建议对其进行持续监测,同时该研究成果对流域内其他区域的滑坡调查与监测研究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西南地区多为高山峡谷地貌,易发生滑坡堵江事件,形成堰塞湖。堰塞湖水位壅高过程中,堰塞体为常剪应力路径,即剪应力保持不变,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但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固结排水剪和固结不排水剪,与堰塞湖水位壅高过程中的实际应力路径有别,因此开展常剪应力路径下堰塞体材料的变形特性研究,是深入分析湖水位壅高过程中堰塞体动态响应的有效途径。鉴于此,本文以2018年10月11日白格堰塞湖为例,以堰塞体的实际高度、漫顶前的最高堰塞湖水位及湖水位壅高过程中的实际应力路径为基础,基于细观尺度的离散元(DEM)—孔隙有限体积法(PFV)流固耦合方法,从敏感性分析的角度出发,开展了不同围压、不同初始应力条件下堰塞体土料的常剪应力剪数值模拟试验,并从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宏观)及内部接触力(微观)的分布规律等角度出发,揭示了湖水位壅高过程中堰塞体不同位置的变形响应及其微观力学机理。研究表明,湖水位壅高条件下堰塞体土料变形特性受到土料位置、强度和湖水位壅高程度的联合影响。处于堰塞体不同位置的土料,围压与初始应力比条件不同,并且在堰塞体漫顶之前所遭遇的最大孔隙水压力也不同,从而导致在堰塞湖水位壅高过程中,不同位置的堰塞体土料呈现出不同的变形特性,一般呈现由里及外变形逐渐增大的规律。在相同围压条件下,靠近堰塞体上游外缘的土料,初始应力比相对较高,且遭遇的最大孔隙水压力也相对较高,从而在堰塞湖水位壅高过程中其应力路径会穿越失稳线,导致颗粒之间的接触力减弱,从而产生较大的变形,且大变形区的厚度与范围受到初始应力比及最高湖水位的限制。堰塞体内部初始应力比相对外缘较少,在湖水位壅高过程中应力状态穿过失稳线的可能性降低,从而变形也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