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熊嘉月 《城市住宅》2021,28(4):146-147
针对我国建成的铁路综合客运枢纽存在的诸多问题,运用科学预测、集中布局立体换乘、人车分行公交优先、绿色出行等设计手法,研究分析高邮综合客运枢纽的换乘设施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化和快速城镇化的推进,上海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需要充分发挥综合客运枢纽对客运系统整合、对城市空间引导、对地区开发带动的作用,应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发展要求.该文在分析上海市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布局演变的基础上,从全球城市对综合客运枢纽体系建设的要求着手,探索在城际线网络化、公路客运公交化以及城市枢纽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强化的背景下,如何形成覆盖全市,多层次、多方式有机衔接、换乘便捷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体系,推进TOD发展模式,推动城市功能的整合和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19)
介绍了大连北站的地理位置、站场规模、土地利用以及功能定位;从线路、辅助设施、衔接设施、枢纽立体布局、道路集疏运系统规划以及交通组限制等方面分析了大连北站枢纽规划方案;最后根据实地调研情况提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4.
市郊新城规划建设是后世博时期上海城市转型和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动力。位于高铁网络节点的大城市郊区新城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新形势下新城的交通系统呈现新的特征。以高铁松江南站枢纽所在的松江新城为例,在对高铁枢纽对市郊新城交通发展影响分析的基础上,展望松江新城交通发展趋势,从交通发展目标、规划战略、发展策略等方面提出战略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王丽 《山西建筑》2014,(36):19-20
分析了目前山西省综合客运枢纽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研究了加快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必要性,并借鉴国内发达地区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经验,提出加快综合客运枢纽布局规划、设计和建设以方便乘客换乘为主要目的、考虑功能的实现等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功能整合的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布局规划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小洲  杨涛  於昊 《规划师》2010,26(8):49-54
在未来,城市对外公路和铁路客运在功能定位、相互关系及客运形式方面都将发生转变。基于对外客运枢纽体系之间、对外客运枢纽与城市交通之间、对外客运枢纽与城市用地之间的功能整合考量,大城市的对外客运枢纽规划应以枢纽整合、枢纽锚固和枢纽引导为理念,创新需求预测方法和布局规划方法,以更加符合对外客运枢纽发展实际和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综合客运枢纽及其景观概念的认识与解读,提出了综合客运枢纽景观规划设计中应遵循的原则,并从交通组织、功能分区、竖向、附属设施、夜景照明、绿化设计等方面,总结了设计关键要点和基本规划方法,以期能给类似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现代大型汽车客运枢纽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北京市六里桥长途客运枢纽的设计构思,从规划布局、交通流线组织、站型设计、内部平面组织与其它交通枢纽的联系等方面的阐述,提出并完善了现代大型汽车客运枢纽站设计课题。  相似文献   

9.
董炜  张雪梅 《华中建筑》2011,29(11):116-117
综合客运枢纽是集多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换乘中心,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客运枢纽设施及设备配置是否合理,决定了综合客运枢纽的整体运营效率.按照设施功能的不同,将设施分为站房类设施、场地类设施、换乘类设施、信息类设施、商业服务类设施等5类.在总结现有综合客运枢纽设施设备配置中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与服务水平紧...  相似文献   

10.
城市客运换乘枢纽规划及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葛亮  王炜  邓卫  梁睿中 《规划师》2004,20(10):53-55
目前,我国城市换乘枢纽建设的问题有停车泊位不足、公交站点设置混乱及用地分配不合理等。城市内外交通换乘枢纽规划应实现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的无缝连接,公共客运换乘枢纽规划的关键是减少换乘步行距离、减少地面交通的相互干扰。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是一个客流高度密集、多种设备系统共存、多重交通工具中转的空间,一旦出现灾害,很可能会酿成重大安全事故。火灾是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最主要灾害。本文在分析火灾诱因的基础上,对消防的难点以及关键技术进行探讨,并对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火灾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指出了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消防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表明:对于现有的城市地下综合交通枢纽,考虑到运行、费用等因素,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局部现场试验是研究火灾烟气扩散合理可行的手段,多点火源的火灾场景问题应予以考虑并引入相关防排烟系统设计。开展火灾非线性系统演化、火灾羽流复杂的时空行为研究将有益于消防设计。  相似文献   

12.
基于城市发展战略的广州东部交通枢纽中心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邓毛颖 《规划师》2011,27(8):97-101
在粤港澳合作区、深港服务业合作和港珠澳大桥建设的背景下,广州市需要强化东部地区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通过建设综合性公共服务中心来整合城市空间结构.位于广州东部的增城市新塘镇,基于穗莞深经济走廊重要节点的区位、5条轨道交通线路汇集的交通条件,以及增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平台,以“国际化、商务、生态、便捷、综合高...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心地区枢纽综合体由于特殊地理区位具有区别于一般交通枢纽的特征,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及方法也应有所差异。本文在综合国内外案例经验基础上,分别从交通设施布局、物业综合开发、人行流线组织、空间布局设计等层面系统分析了中心区枢纽综合体的布局特征,以前海综合交通枢纽规划为例,探讨了中心区枢纽综合体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同类型交通枢纽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空间拓展及对个体机动化交通工具的依赖,增加了城市交通拥挤、交通污染与能源消耗,降低了城市交通的运输效率。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决非一项政策、一项措施或一次行动就可以实现的。本文明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城市交通发展政策规划,即通过城审交通发展政策,控制诱导城市交通空间及方式结构发展,在城市有限道路交通资源条件下,实现城市交通的极大化运输,降低出行对个体机动车的依赖程度。  相似文献   

15.
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经历着由"单核引导"的点轴结构向"单核+多中心支撑"的网络状结构的转变,支撑其演变的市场力和调控力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已有部分协作机制和内容,但区域一体化过程推动缓慢.目前,国家和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和财税制度正在逐步优化改革的过程中,并且有世博会和高速...  相似文献   

16.
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布局与区域战略调整、枢纽选址与城市空间结构重组以及枢纽周边地区的空间发展应对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不能只注重交通价值而忽视城市功能价值,在城市功能价值中则应注重从宏观到微观、从社会经济到城市空间发展的综合功能,而不是只注重形象关学功能.相关城市规划应加强规划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变化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泉州综合交通枢纽站不同功能区域的特殊要求,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形式的空调系统,在候车厅、进出站大厅采用全空气一次回风系统;售票厅、值班室、监控室及快餐厅等采用风机盘管加自然新风系统;贵宾候车室、调度室、站长室及广播(PAS)兼监控室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消防控制室需要24h值班,设置VRV空调系统。冷源采用了螺杆和离心式冷水机组相结合的方式,候车大厅的空调机组采用吊顶式安装。本工程的通风空调及其节能设计,有效地满足了综合交通枢纽站特有的使用功能要求,并能够使其实现节能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张旭旻  沈莉芳 《规划师》2011,27(10):30-33
铁路枢纽区与一般区域相比,具有到达交通量大、内部交通较为复杂的特征.铁路枢纽场站是实现不同交通方式换乘的场所,其布局直接影响枢纽核心功能——换乘的便捷度,同时场站是静态交通的载体,场站所承载的交通实体的行为决定了场站布局.基于交通流分析的铁路枢纽场站布局,要充分分析铁路枢纽区交通流、客流的构成及其行为特点,满足各交通流...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发展和人群的不断聚集,原有的片区综合交通设施难以满足城市当下的发展和片区在城市中的定位,需要将其改造成为大型综合交通枢纽。本文对公共交通导向开发(TOD)模式在公共轨道交通站点规划建设中的经验进行总结,提出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民众生活质量,并基于TOD模式提出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发展理念(QOD理念),探究其具有的3个特征;同时以深圳黄木岗枢纽为例,从道路轨道交通、慢行系统、枢纽造型与地下立体空间、片区动静结合4个对城市枢纽与片区融合方面的阐述,解释QOD理念在具体设计中的应用,并为同类城市枢纽综合体设计、建设以及枢纽与周边片区的融合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吕丹 《新建筑》2006,(6):39-42
北京东直门综合交通枢纽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重点配套项目。该项目规模较大、功能复杂,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重点关注了城市交通、城市节点与标志性、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建筑造型力求独特性,并体现了交通建筑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