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义视角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江绿 《城市规划》2011,35(1):92-96
基于西方正义理论对于结果正义、形式正义和过程正义的分析,认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是基本公共服务从形式均等到后果均等的中间转化环节,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保证。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过程中,以质量与距离所代表的后果均等和形式均等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现实困境。针对后果与形式之间的辩证关系,结合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提出应对不同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目标和手段。对于低度城市化阶段,形式均等是必要的;而对于快速城市化阶段,应充分结合城市化目标和重点,利用过程调解后果均等与形式均等;对于高度城市化阶段,形式均等基本实现,更高层面的后果均等将是城市区域和谐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相似文献   

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基于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布局的理解,提出如何在动态城市化进程中实现设施供给的公平与效率。文章重点以常州市乡村地区的基本教育设施为实证,运用社会调查与GIS等定量与定性方法,提出了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导引标准。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强调要推进城乡基 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 十三五建议中各项工作战略的重要内容。合 理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则是实现上述 内容的重要保障之一。针对重庆市长寿区现 状设施空间布局中存在的空白区和低效率等 问题,根据均等化的原则,创新性地提出了 适宜于山地城镇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 化配置方法。即划分不同层次的服务中心, 并通过G I S手段建立综合配置模型,对人 口、交通、地形、聚集度等条件进行综合评 价,将原有的“城—镇—村”配置结构转变为一种全面覆盖、集约共享、分级可达的城乡公共 服务设施网络体系,从而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集聚性、可达性和规模效益,实 现了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深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不足、分布不均衡、获取机会不均等和公平性欠缺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借鉴并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中的经验与教训,研究提出当前城镇化发展条件下我国不能过度追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平均性、福利性,应积极应对"城乡二元结构""城市二元结构"引发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非均等化问题,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一体化规划,以类型均等、机会均等、集约化和标准化的空间配套模式规划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教育设施非均等化现象较为普遍,主要表现在资源配置不均衡和公民受教育机会不均等两个方面。以时间可达性为参考依据,构建教育设施布局均等化的定量评价模型,从可达时间适宜度、人口比例适宜度和办学规模适宜度三个方面展开评价,可为区域规划中教育设施的均等化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界定、特征与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发展是落实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从空间规划与建设角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方面和技术支撑。针对现实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缺失,试图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界定着手,通过对当前发展特征的总结探索均等化发展的必要途径。认为分权化的制度安排导致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存在巨大差异,经济发达地区数量均等已获较大发展,质量均等程度远远不够,集中化规模化带来的空间可达性问题凸显。基于以上问题,认为健康城市化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相辅相成政府责权明晰是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的保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发展需要规划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何疆 《城市建筑》2014,(9):71-72
以工业园区的发展为基础,能够良好地带动周边乡镇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基础,工业园区的规划设计应从人口规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等方面注重与周边乡镇的结合,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的质量、距离、规模要素。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0,(Z2)
城乡一体化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其特殊的要求,此类地区虽然在基础条件、财政能力和居住密度方面有着天然优势,但是也面临居民对服务质量和服务产品多样性要求高、外来人口众多导致均等化难度增加等问题,不能因为城乡一体化而简单消除城乡配建标准的差别,而需要有针对性地研究和制定相应的规划和配建标准。  相似文献   

9.
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前和下一阶段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但由于传统"自上而下"的公共资源配置方法重等级轻布局、重设施轻人员,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资源非均等化,村镇设施供应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主流配置方法的局限性,文章着重对影响设施配置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将设施划分为区域协调型和半径依赖型;在设施布局上,以等级式布局为基础,划分不同层次生活圈,同时强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动态配置"研究,并以山西省孝义市乡村建设规划为例进行配置方法的阐述,以期对村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与保障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周素红  王欣  农昀 《规划师》2011,27(4):16-20
在"十二五"期间,为促进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应从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规划建设、设施的使用和均等化的保障等角度着手,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参与的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机制及基于公平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优化基于均等化的规划编制标准体系和实施管理,关注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对象的可达性,保障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均等化,完...  相似文献   

11.
在对赤城县9镇9乡广泛、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选取赤城镇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示范点,进行示范工程规划,规划内容包括确立规划目标、制定文化建设发展战略以及分项规划,重点对文娱体育类、科普教育类和文化产业类的发展作出了规划。  相似文献   

12.
在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时代背景下,采用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现场实测、文献阅读的研究方法,结合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的内涵,建构以旅游发展为导向的乡村振兴方法,提出旅游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乡村治理保护3方面同文化线路整体性、延续性的耦合联动发展。针对溉洞古道上南平村振兴进行研究,基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讨:1)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得出古道、古村、绿道等多道联动发展的模式,并论证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实现产业链的协同发展;2)人居环境提升方面,在满足居住环境、公共建筑和配套设施优化完善的基础上,提出同自然环境实现多元融合的可持续发展;3)乡村治理保护方面,通过自治和共治完善整体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延续性。创新性地提出了乡村振兴与文化线路耦合发展的方法构架,并结合溉洞古道的文化线路特征对南平村的乡村振兴发展进行研究。同时通过对南平村近年来振兴成效的分析,证明本研究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陈英瑾 《中国园林》2012,28(1):102-104
我国风景名胜区中拥有大面积乡村地域,但乡村类文化景观未被列入被保护景源.在风景名胜区中保护乡村类文化景观,有助于保护乡村自然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区内自然资源和减少区内社区与管理机构的矛盾.风景名胜区中乡村类文化景观的发展目标和保护原则,并从土地权属与管理责任、社会系统调控、经济发展引导和乡村景观规划方面,探讨保护与管理的行动准则.  相似文献   

14.
乡村建筑传统与革新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建筑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建筑、规划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历史文化的延续。本文致力于从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文化内涵为切入点,分别对传统乡村建筑和新建的乡村建筑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未来乡村建筑的发展有一定可参考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朱佳  戴彦 《建筑与文化》2016,(7):124-125
随着物质消费向审美和文化消费价值观念的转变,新的消费文化正悄然改变着历史资源保护与再利用的方式。文章针对历史村镇旅游开发这一现象,以消费文化视角,通过对消费文化本身及在保护与发展方面的解读,揭示了历史村镇旅游开发热潮背后,存在着大众对当地文化内涵片面认知以及文化保护价值观的缺失的危机,据此,文章提出在旅游产业与文化保护协同发展下的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福林  陶小伢  俞斌 《规划师》2007,23(7):38-40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文化、体育等大型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快,此类设施的投入运营会对周边区域的交通产生重大影响.常州体育中心地区属城市的重要区域,其交通问题的解决在于构建便捷的交通组织、完善的道路网设施,同时需优化公交线网、整合停车资源.  相似文献   

17.
牛月 《城市建筑》2014,(26):21-22
袁家村从一个物质文化双重匮乏的村子,后以发展文化为基点,为乡村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使之最终成为现代化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了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品牌。在这期间,袁家村经历了寻找文化、复制文化、创造文化、衍生文化四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近期乡建发展概况与类型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乡建热潮,其参与主体、内容和形式都呈现出极为复杂多元的局面,需要学界客观的分析和认知。论文通过对我国三次乡建发展历程的梳理,从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四方面探讨近期乡建兴起的原因,以“问题——目标——实践”模式为导向总结出乡建的四大类型:以经济可持续为目标的产业发展、以社会可持续为目标的社区重构、以文化可持续为目标的文化复兴、以生态可持续为目标的环境保护。并以典型案例评析各种类型化实践的设计理念、实践方法、实施效果与实施限制,以期为我国乡村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张星  何依  邓巍 《城市规划》2020,(4):97-105
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在现代城市化过程中,形成的城乡要素高度混合的一种过渡型乡村聚落形态。它既保留着传统的乡村记忆,又在城市化过程中扮演新的角色,面临着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的核心矛盾。面对已变迁的历史环境和零散化的乡村风貌,需要重新定义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价值,以整体性思维对保护要素进行重新关联和建构,形成刚性的保护框架;面对城市化的发展诉求,需要在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形成能够适应城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路径。本文以憩桥村为例,通过对“村”的价值的判断,探讨了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整体保护方法;通过对“城”的条件分析,适应性调试保护发展模式,试图为城边型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发展提供弹性多样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剖析当前西北农村社区建设风貌城市化、特色消弭、生态与人文环境等问题,提出西部农村社区人文生态化营建策略。从村落文化景观、公共空间和街巷邻里三方面建设文化空间;从景观生态格局、可再生资源利用和生态民居探讨社区生态化策略。只有从技术上追求生态化,文化上传承地域文化,农村社区的建设才会有长足而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