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如何全面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已成为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需要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研究通过数理统计法和GIS空间分析法,以均等化条件下对于空间分布的要求为导向,从人口需求角度,对设施的空间分布数量、种类和可达性等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发现昆山市各区镇公共文化设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与人口的对应关系较弱、类型单一、部分设施可达性较差等空间非均等化问题。对此提出空间优化对策,保障公众基本的公共文化权益。  相似文献   

2.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集中了大量的金融机构和白领人群,对该地区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存在着一定的需求。运用GIS手段,首先将陆家嘴公共文化设施作为离散点,在空间上分析其分布特征。并从陆家嘴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市场化程度、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角度,分析当前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期提出优化建议。研究分析认为,陆家嘴公共文化设施应进一步与白领居住相结合;文化设施进一步整合以形成综合效应;更多地引入市场化文化设施资源,增强市场活力。  相似文献   

3.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合理建设公共文化设施以满足老年人需求,是现代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厘清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空间分布特性,对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天津市涉老公共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和建设现状,分析老龄化社会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天津市及全国涉老公共文化设施系统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桐  贾怡红 《城市建筑》2023,(7):115-118+126
文化竞争力逐渐成为城市内生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公共文化设施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基于石家庄多源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改进的高斯两步移动搜寻法等GIS模型,对石家庄市城区公共文化设施的分布特征及可达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文化设施与居民点在空间扩散方向存在“错位”,文化设施在外围城区配置不均衡;(2)文化设施可达性在不同搜寻半径下分布规律不同,搜寻时间越长可达性圈层特征越明显,可达性水平呈现均衡态势;(3)文化设施综合可达性呈现多中心圈层分布,而外围四区街道乡镇文化设施可达性总体较差。  相似文献   

5.
文章结合实例,通过空间绩效的方式对老旧小区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后评估,从效果、效率、收益3个维度对设施中的公共空间、邻里服务、社区养老开展测评.根据对上海市南丹小区邻里汇的实证研究,得出公共空间应满足自治的管理边界,邻里服务应高集成化并配备充分储藏空间,社区养老应"重助餐、保长照、轻日托"等优化绩效的设计与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6.
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对我们的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造成前所未有的影响,以城市公园为代表的公共空间社会使用变化是这一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以发生在上海市城市公园内的文化事件为案例,通过档案研究、部门走访和实证分析的方法从公园文化事件的主题类型、时间分布和规模等级特征定量阐述上海市城市公园文化事件的趋势特征,探索基于多元大众文化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时代特征。在此研究基础上,文章指出城市公园作为检视城市文化发展趋势的重要窗口,其社会职能被重新定义。  相似文献   

7.
黄媛  邱灿红  蔡哲 《中外建筑》2012,(12):76-78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维系一座城市生命所必备的内在力量。而公共文化设施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公共文化设施对营造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发扬城市地域文化有重要作用,它使城市家园更加舒适和宜居。本文通过分析岳阳市公共文化设施现状并及不足,并结合其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从设施、城市及人三方面来提出其公共文化设施的规划设计策略,力图对岳阳市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发展及规划提供参老。  相似文献   

8.
针对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热潮,在梳理国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广州珠江新城花城广场公建区、天津文化中心和太原长风文化岛为国内典型案例,运用对比分析法、空间句法等,从设施建设是否顺应城市文化发展的需求、空间上的集中是否对城市肌理与周边交通产生影响、规划设计是否考虑到了城市活力的营造以及后期运营是否能与大规模建设投入相平衡4个方面,对我国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建设的空间绩效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空间感知的视角出发,借助空间分析技术,以整合度、选择度与综合潜力值为变量对深圳市级、区级公共文化设施与所在街巷空间效率进行双重分析并论证,提出具体优化策略,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合理规划建设,优化城市文化空间结构提供可量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内涵,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作为载体,打造“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社区。上海市新一轮单元规划要求向上承接总体规划,向下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调整,重点统筹协调生态空间、公益性设施和文化风貌等底线型内容,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选取上海市黄浦区为研究区域,基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理念,采用步行指数方法,试图揭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可步行性和合理性,以及与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布局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新一轮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合理,可步行性较高的街坊主要分布在老西门街道和半淞园路街道;单元规划居住用地空间布局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格局具有高度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单元规划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编制与优化布局提供参考,并可为其他地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石亚灵  黄勇  肖亮 《中国园林》2020,36(1):91-96
为优化山地城镇公园空间结构与布局,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选取重庆鸿恩寺公园、碧津公园和石门公园,构建公园空间关系网络模型。SNA模型的结果显示,鸿恩寺公园具有较高的完备性与层级性,碧津公园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研究表明,公园地形、形态、功能布局以及空间节点数量对公共空间的结构完备性、稳定性与层级性存在一定影响。最后依据评价体系,从网络结构和规划2个层面提出公园空间的结构与布局优化对策,从而指导公园空间与等级设置,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规划更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城市空间布局关键要素与碳排放关系的入手,进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与碳排放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并以广州海珠生态城为例,针对城市规划涉及的土地利用、交通组织、设施与建筑布局等方面,提出绿地碳汇网络、公共交通导向开发、土地混合使用、街区尺度控制、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布局、地下空间利用、结合气候的建筑布局等规划技术,从空间布局的角度探索适合特大城市中心区进行碳减排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汪涛 《山西建筑》2014,(18):18-19
选取上海及广州著名商业大厦为案例蓝本,重点从区位特征、空间布局、交通组织、交通设施建设等方面对比分析其配套停车场的设计和运营效益,研究成果对我国商业建筑地下停车场规划、运营及管理具有重要的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评述及展望   总被引:9,自引:8,他引:1  
李阿萌  张京祥 《规划师》2011,27(11):5-11
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载体,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均等化布局是从空间规划与建设角度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综述可以看到,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集中在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的内涵和实现路径方面,较少关注公共服务在空间层面的落实,且尚未将基本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行系统的整合.今后应进一...  相似文献   

16.
杜伊 《中国园林》2021,37(3):67-71
通过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研究对已有的社区公共绿地布局在城市空间结构中的合理性进行评判。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从空间、数量和规模3个维度探讨了社区公共绿地空间绩效,通过对3个维度空间绩效测评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识别出上海中心城区低绩效的生活圈及其绩效低下的主要问题,以此为依据,最终从地域、规划对象和规划指标3个方面讨论社区公共绿地的布局优化。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城镇化转向注重质量发展背景下,传统公服设施配置思路已难以适应居民多元化需求,尤其在用地紧张的老城区,公服设施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十分突出。以广州越秀老城区为例,基于公服设施POI数据和步行轨迹大数据解析老城区现有公服设施存在问题,同时结合对越秀区梅花街道86位居民的访谈调研,以不同人群活动特征为出发点,通过测度设施布局与人群活动轨迹特征,提出有别于新区的老城公服设施优化策略。研究表明:现有相关设施配置标准更多是解决“有”与“无”的问题,而忽视设施实际设施使用效果;老城区设施规划应区别新区集中式设施服务中心,结合不同人群生活需求和出行特征,以点状分散、路径串联的模式优化设施布局,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变老城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8.
商谦  朱文一 《建筑创作》2012,(7):190-195
地下公共空间是城市中重要的公共空间。近十几年间,高密度区的增加导致城市问题严重,城市景观的要求带来城市对地下空间的需要。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北京的大型地下公共空间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在空间分布上趋向双轴双环的布局结构,在功能类型上分为综合、文化、体育和休闲等多种类型。本文探讨北京大型地下公共空间的分布,并针对其不同的空间类型展开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地下北京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详细分析了上海市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最新标准及上海杨浦区新江湾城总体规划后,通过对新江湾城新建居住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规划管理的分析,对上海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管理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0.
周钦淼  王亮  王晓峰 《山西建筑》2010,36(19):27-28
通过一个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在步行街景观设计中如何发掘地域人文历史和生态特色,并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景观命名和景观元素配置来加以展示,进而表述公共景观规划设计中空间特色发掘的基本路径和空间特色打造的合理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