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虹桥商务区以创新转型、低碳生态、居职平衡为理念,关注区域统筹发展,重点研究区域综合交通支撑系统,并通过分单元明确各项建设指标和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控制要素落地两项工作,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实现规划衔接。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好接受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商业集聚、商业辐射效应,在认真分析研究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特点的基础上,以西郊临空商务的功能定位、规划为例,主要说明其周边地区(如闵行区的华漕镇、七宝镇等)在发展商务区时,对各自的功能定位和规划要形成一种各具特色,符合自身特点的商务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规划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和实施, 将对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积极推进作用,也将对城市空间总体布局、产业发展、地区功能定位产生重要影响.枢纽的建设,涉及区域产业发展、区域交通体系、地区交通组织、城市生态环境等多项内容.从战略层面研究一概念方案设计-实施方案编制-实施评估优化等四个阶段概述了规划编制的递进式操作策略,并分别介绍了实施方案缟制中有关地区结构规划、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核心区详细规划、枢纽地区控制要素规划的重点内容、作用和特点.  相似文献   

4.
在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重点地区往往在短时间内开发形成,却对城市空间产生长远影响.如何有效评价并指导未来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规划议题.基于上海虹桥商务区项目实践,对比城市总体规划评估和控详规划评估,从对重点地区规划实施评估类型、对象、目的等的认识出发,提出评估要点,包括地区发展脉络全方位的梳理、多维度的评估内容、多视...  相似文献   

5.
《钢结构》2009,(4):93-93
截至2009年2月9日,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25%,基坑、侧墙、地下钢结构等前期配套基础设施基本完工,京沪高铁主站厅已施工至地下1层,预计2009年5月将完成主体钢结构封顶。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对高铁枢纽地区的特征分析为基础,对于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提出集约模式开发策略来开展交通枢纽地区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在多层次空间利用、功能定位、交通组织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具体对策包括TOD模式、功能复合、交通一体化、门户景观营造等。以福建三明南站地区为例,从功能、空间、交通和景观等方面探讨了集约开发策略在高铁交通枢纽地区的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7.
在对上海虹桥商务区整体交通资源进行全面SWOT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从上海城市交通资源布局、对外交通联系、与市域交通联系等方面出发,提出了完善上海对外交通枢纽布局,充分发挥虹桥枢纽功能,注重构建便捷、可达性强的综合性交通体系,强化区域交通微循环系统,构建区域一体化管理平台,构建相对独立的会展交通系统,倡导TOD开发模式和职住平衡等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全面介绍了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的由来、功能定位、开发策划、规划设计、道路交通规划、信息系统规划、空铁联运、防灾规划。  相似文献   

9.
张瑛 《城市规划》2012,36(8):57-62
从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地区的产业基地和传统工业区转型发展着手,进行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的发展研究.首先,论证虹桥枢纽地区的战略地位.其次,借鉴国际空港枢纽地区的发展经验,构建虹桥枢纽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群生态化群落式的布局模型,通过在功能结构划分和产业规划两个方面的研究,提出实施集聚群战略发展的保障措施.最后,归纳对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以存量空间资源为载体的城市更新逐步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随着更新需求不断拓展,城市更新的目标、内涵与对象越来越多元化,呈现综合性、战略性与持续性的趋势特征,需要不断加强存量空间资源利用的规划技术创新.其中,商务区是未来各大城市将普遍面临的重要存量转型发展地区之一,其更新是我国城市更新领域中相对较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高铁客站新区以交通建筑为核心,周边大量商业、商务建筑比较密集,其密度高、容积率大、人工化程度高,从碳排放源头来看,高铁客站新区是高耗能、高碳排放的集中地,是导致城市环境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从低碳角度以空间规划为切入点,分析高铁客站新区空间结构和碳排放特点,并从用地、交通、城市设计3个方面提出低碳高铁客站新区空间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2.
西安市南门-文昌门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遵循保护与更新、城市设计引导的规划原则,侧重于对区域文化价值、人口密度、传统民居类型与风格进行分析.在总体风貌控制层面,规划注重延续传统民居风格、恢复传统街巷空间、控制传统建筑高度、保护传统绿化空间及利用传统旅游环境;在地块指标控制层面,采用地块划分、弹性规划、强制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分析上海市集中供热的规模和参数,提出上海市高温水集中供热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管网、热源、用户入口装置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新建站房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健 《时代建筑》2014,(6):158-161
京沪高速铁路上海虹桥站位于上海虹桥交通枢纽,与机场、磁浮、地铁以及其他公共交通设施紧密结合,形成先进高效的交通换乘系统。设计采用多层面、多角度进出站的新型站型,使旅客得以通过最短的行走线路、最直接的方式进出站及换乘,且能够快速分流疏散。设计通过节约城市用地、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通风等方式,并采用大面积太阳能光伏板发电系统、光导照明、热回收利用等绿色技术,尽可能实现节能。  相似文献   

15.
钱仁川 《华中建筑》2011,29(9):105-111
该文立足开发管理的角度,首先介绍城市滨水地区的基本概念,接着通过分析国内城市滨水地区规划建设的成功案例,对如何完善滨水地区的规划建设总结出一些经验;最后通过从开发管理的角度分析温州市滨江商务区规划建设的实践案例,尝试在现代化建设中寻求一些适合温州城市特色的规划设计和开发管理滨水地区的做法。  相似文献   

16.
空间演化规律是探究高铁站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京沪高铁线24个站区为例,以2008年~2018年期间站区范围内的土地开发量、开发功能和设站城市相关数据为研究依据,探究其半径3km圈层范围内的土地开发特征和驱动因素。研究发现,部分城市建成区扩张较快,站点选址对站点周边发展仍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部分站点周边开发的空间演变特征可分为由内向外、由外向内和内外均衡三类,城市能级和站点区位越好,则核心圈层的商业、商务功能越优先开发,逐渐带动外圈层发展。驱动因素受到站点区位和资源禀赋的影响,可分为大型公共设施带动型、房地产带动型和产业带动型三类。最后,提出了站点选址、功能分布、开发时序和驱动方式等方面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张剑龙  彭阳 《华中建筑》2010,28(3):125-128
该文通过挖掘滨水区的独特性,分析滨水区在城市开发中的深层矛盾,总结出面向市场与开发的城市设计共性经验,进而结合武昌滨江区域的实际特殊情况,提出了武昌滨江区域综合开发的设计方法和控制手段,以促使武昌滨江地区的有序发展和形象塑造。  相似文献   

18.
吕林妺 《城市建筑》2013,(10):13-13,15
本文对无锡市锡山区芙蓉山庄B3地块方案设计进行分析与总结,并从商业建筑设计原则、布局功能、交通组织、建筑设计、等方面对此建筑进行剖析,可供商业综合体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严国泰  李立 《规划师》2004,20(2):27-29
上海南汇滨海度假区总体规划采用多学科协作的规划思路,实现旅游产品多元化、空间形态环境化、旅游服务社区化,规划创意符合“体验经济”的时代特征和上海“海派文化”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力度不断加大,以及城市立体化扩展趋势的愈加明显,结合城市地铁站点立体开发利用以及站点综合开发将是今后城市空间利用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对香港、日本地铁上盖案例简要分析,结合闵行区莘庄地铁上盖规划研究项目,浅析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立体空间综合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