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改革开放以后,玉雕行业有了极大的发展,市场一派繁荣。从业界到文化界,人们谈玉必言玉文化,"玉文化"一词以极高的频率出现。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玉文化不是一个通用名词,它的内涵是有着时代性的,那么我们这个时代玉文化的面貌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中国当代玉文化发展首先应当以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玉文化为基础,以高品位的艺术创作为核心,以玉雕精品服务社会,形成艺术、品位、财富为特征的新时期玉文  相似文献   

2.
<正>灵感往往被视作艺术构思中可遇不可求的东西,但灵感的闪现并非绝对的偶然,它需要艺术家长时间的技艺积累和文化沉淀,需要一份殚竭心血的艰苦付出。真正高妙的创意,宛若大水一方的佳人,风姿绰约却朦胧难期,总要人披荆斩棘、孜孜求索,才肯在不经意间,惊艳回眸,巧笑倩兮。天工奖最佳创意奖的设立为行业提供了一个鼓励创新、更新理念、引领收藏潮流的园地。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也是艺术的生命。玉雕业要发展必须推陈出新,在  相似文献   

3.
正我辈岂是蓬蒿人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几十年带来了更多元、更丰富的文化面貌、价值体系,这一点在玉雕艺术的发展中,也可见端倪。70、80、90后玉雕新秀迭出、创意蓬勃,渐渐成为如今玉雕创作领域的中流砥柱。他们大部分接受了系统的现代美术教育,接触了西方美学理念,待雕刻技法成熟之后,也更乐于在玉石材质的运用及玉雕艺术的表现手法上进行大胆探索,给玉雕界带来了许多振聋发聩之作,令人耳目一新。2020年天工奖中,不少作品富有时代气息,融汇了  相似文献   

4.
正从儒家学说中的"君子如玉,玉汝于成"等概念,到今天的文化圈人士对玉器的普遍偏爱。可以说,中国的玉文化与文人精神一直都是两条交织并行的纽带。玉器于文人,从战汉、唐宋作为随身佩带的装饰品,到明代陆子冈彻底将文人字画赋予玉器之上,发展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正妙手治古雅器相呈大千在传统玉雕大类之中,器皿始终是最为重要的门类之一。其主要原因,是中国数千年来的历史文化遗存中,从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到两汉的陶器,再到唐宋时期的瓷器,器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为玉雕提供了大量素材。可以说,无论是祭祀用具、宴饮用具、文房用具、陈设用具,还是青铜器、金银器、陶器、漆器、瓷器、玉器,器皿在  相似文献   

6.
正自古以来,玉雕就是一种浓缩的艺术,玉雕师要将他们心中的天地众生、世间百态,和数千年传承至今的玉雕艺术中所衍生出的人文历史信息浓缩在或尺许、或方寸的玉料之上。本届天工奖作品中,在空间极为有限的玉石原料上营造出"沛乎塞苍冥"的参天气势和"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万千气象是许多作品的出彩之处。欣赏这样的作品,我们的心往往会随着流动的线条穿越时空,飞向那历史的灿  相似文献   

7.
风开皓月随流水 云动闲情揽春山 山子,是按照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精神所创作的带有人物、建筑、景致的玉雕假山,在中国传统玉雕中属于最为重要的题材类型之一.近年来,由于大体量优质玉石原料越来越稀缺,再加上市场需求一再缩减,对山子题材的创作也产生了许多负面的影响.但在2016年"天工奖"银奖作品中,依然有许多玉雕师在这一题材上做出了别出心裁的创举.通过这些山子、摆件作品,可以看到传统的山子创作规制已经被进一步解构,创作者们在部分采用传统山子创作技法的同时,更多地采用了现代雕塑甚至环境设计层面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每一块玉石都是造化之物,每一种技法都是人之智慧,用艺术将两者粘合起来便是玉雕.所以琢玉探究的不外乎人与物的关系,而最完美的关系莫过于几千年来一直在追求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作为创作的最高标准很难达到,但这并不影响玉雕创作者对它的追求.每一年,都有无数的创作者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创作出一件件饱含心血和汗水的玉雕作品.没有人见过所谓天人合一的完美玉雕是什么样的,但从参与“天工奖”的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些创作者通过对材质、技法、艺术三者关系的深刻把握与巧妙处理,实现了三者的和谐均衡,如此便是最好的作品,理当冠以最高的荣誉.  相似文献   

9.
正禅心观净土法相现红尘从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原至今,佛教一直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为深远的宗教。经过大约两千年的发展,佛教在中国发展出多个不同的宗派,并且衍生出独特的中国佛教哲学,佛教雕刻艺术也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领域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从举世闻名的四大石窟,到散布各地的大小佛堂庙字,再到玉雕领域之中越来越普遍的佛教题材作品,中国佛教造像的传承发展可谓是绵延深广。  相似文献   

10.
正艺以呈文文以载艺在中国数千年的用玉史之中,玉雕从来就不只是单纯技艺的展现。可以说,在众多的中国传统手工艺门类之中,玉雕是文化承载性最高的门类之一。而正因为如此,历届"天工奖"在评选金奖作品时,也往往将作品精湛技艺所要呈现的文化元素、文化理念考量在内。玉雕之中的技艺呈现与文化承载,是否能够自然结合、相辅相成,完全要凭借创作者手上功夫和精神学养的双重积累,同时还要在积累之外有所思考与感悟。而能够让玉雕师将这样的思考与感悟通过作品呈  相似文献   

11.
正探索不息,创作不止在天工奖各个奖项中,金奖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它不仅代表着行业内横向比较的最高水准,也反映着创作者在纵向上的深入探索的边界,其指向的是更加深邃与宏远的追求,也因此,历届天工奖对于金奖的评选总是一如既往的审慎与严格。所谓深邃与宏远,其呈现需要题材内容与表现形式相辅相成,在不同维度上不断追求与探索,最终和谐而圆融地结合起来,将主题完美地表现出来。这不仅需要创作  相似文献   

12.
寄寓于美玉的幸福憧憬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之中,利用谐音所带来的好彩头来寄托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是手工艺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如“蝙蝠”与“福”,“鹿”与“禄”,“莲花与鱼”寓意“连年有余”,“蜘蛛和足”寓意“知足常乐”等. 而玉雕作为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手工艺门类,带有这种吉祥寓意的作品一直以来都占有很大的比重.玉石温润光洁的质感与其在雕刻上丰富的工艺手段,也很适合表现这些题材.  相似文献   

13.
<正>总把美玉成盛景妙色奇工总相宜近些年来,"天工奖"的获奖作品一直呈现出材料多样化、风格多元化、创作原创化等特点,2016年的"天工奖"更是突出地呈现出这些特点。随着玉雕市场的成熟与理性,无论是市场受众的审美需求,还是玉雕界的创作思路,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许多  相似文献   

14.
正素华青韵吉兆满春风和玉送福来随着2016年"天工奖"圆满结束,本届"天工奖"的各大奖项也已尘埃落定。本届获奖作品在延续了往届"天工奖"作品材质种类多样、艺术风格多元、工艺水平精湛的传统之外,在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还呈现出了一些令人眼前一亮的新气象、新局面。在新的一年里,我们依然会策划相应的专题内容,陆续为大家刊登这些作品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15.
<正>万象一牌凝千古犹将方寸伫禅心玉牌与挂件体量虽小,却因其便于佩戴,自古以来就是玉雕之中十分重要的门类。从汉代的各式瑞兽、仙人、翁仲形玉佩,到明代的子冈牌,作为文人雅士随身佩戴的玉器,也经历了从表现形式到文化内涵等外在与内在的改变。本届天工奖的银奖  相似文献   

16.
正形神一体,天人合一玉雕作为我国工艺美术的传统门类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在于材质运用、内容表现、工艺特点、艺术手法等,也在于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与文化内涵。就玉雕创作而言,雕刻工艺是实现创作的先决条件,也是创作者形成个人风格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工艺水平的高低也成为衡量作品品质的重要标准之一。玉雕虽然作为一门传统艺术,但是对于创意的要求并不低,而今传统艺术的创新也已成为当下玉雕创作面临的挑  相似文献   

17.
正和而不同,美美与共近年来,玉石雕刻艺术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整体趋于成熟化的态势。绝大部分玉石雕刻创作者,已经不再纠结于勇于创新还是坚守传统这样较为宽泛的初级命题,而是专注于作品本身,努力于提升自身的美学体察力和作品的美学呈现水平。这种发展方向,我们可以通过2019年天工奖的金奖作品一窥全豹。无论使用怎样的材质、运用怎样的技法、表达怎样的观念,作品就是作品,对玉石雕刻艺术来说更应该是这样。就这一点而言,天工奖的发展方向是值  相似文献   

18.
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随着当代玉雕艺术工艺日益精湛、风格日益繁多、品类日益丰富的发展趋势,玉雕艺术已经成为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形式的重要载体。在仿古、宗教等题材的当代玉雕作品中,当代玉雕文化和艺术的承载功能更加明显。那些形成于千百年之前的文化理念和艺术形式,在当代杰出艺匠的独特理解之下,焕发出崭新的生命。在2019年"天工奖"的金奖作品之中,部分以仿古、宗教为创作题材的作品,就让我们既感受到古意盎然,又耳目一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之间  相似文献   

19.
<正>巧思琢别趣妙品见格局随着中国当代玉雕的时代更迭,不断有年轻的玉雕师,凭借过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天工奖"中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跳脱出传统的玉雕圭臬之外,大胆而巧妙地将玉雕工艺创作手法与现代雕塑、装置艺术、综合材料、平面设计等现代艺术手法混合运用,在艺术的跨界之中探索出更多的可能性。在风格上,也更偏重于现代人的审美习惯。  相似文献   

20.
正少即是多简约主义源于20世纪初期的西方现代主义。欧洲现代主义建筑大师MiesVander Rohe的名言Less is more被认为是代表着简约主义的核心思想。简约主义风格的特色是将设计的元素、色彩、照明、原材料简化到最少的程度,但对色彩、材料的质感要求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