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颖 《南方建筑》2020,(1):20-27
摘要 探究 1910 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 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 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 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2.
作为布扎古典建筑教学中的核心设计基础练习,分解构图有效地将对于古典建筑要素的应用性学习与构图、渲染能力的训练整合在一起。以分解构图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围绕五个问题展开:分解构图的含义;该练习的训练机制;图面构图方法;分解构图在中国建筑教育中的移植、衰变及其当代启示。研究的关键在于剖析分解构图的本质——设计+分解+构图+渲染教学模式,以此作为参照辨析中国布扎建筑教育中的相关训练,并反映其演进过程中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7)
中西艺术设计教育有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从学校的教学体系上就可以看出。在美国,如南加州建筑学院,学生不需要具有美术基础,就是做建筑、做家具,也不学素描,就做模型、看规划;而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学生入学以后和我国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一样,要学习素描、色彩,然后才是对设计课程的循序渐进的学习。美国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既包括美术体系,又包括工科体系。文章介绍的美国艺术设计中心学院既有艺术的学习,又有工科的教育,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两者兼顾的设计学院。  相似文献   

4.
钱锋  沈君承 《时代建筑》2016,(4):154-158
20世纪20年代留学回国的毕业生将他们在西方所接受的建筑教育方式引入中国,发展出新型教育体系。其中对后期影响较大的分别是中央大学和东北大学建筑系。前者教学体系由留学于俄勒冈大学的刘福泰等创立,受到美国中西部主导的结合了"综合理工学院"特征并渗入部分现代思想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后者由梁思成创立,主要受美国20年代布扎体系主导下宾夕法尼亚大学影响。后期发展过程中,两种教学体系通过全国统一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师生人员的调整而逐步产生融合,并在中央大学形成了某种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式,进而影响中国其他建筑院校。文章试图追溯这一发展历程,以考察起源于西方的学科和教学体系在近代中国如何被引进和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之后,建设一流本科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美国文理学院高质量的本科教育引领全球,其中,威廉姆斯学院作为美国精英本科教育的代表性院校,专注本科教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英人才,可谓本科教育的典范。威廉姆斯学院优质的招生是本科质量的前提保障,一贯制录取制度将招生程序便捷化,严格的资格审查为学校生源把关;以博雅教育作为本科教育的核心,在课程设置中把握广博,同时提供丰富的科研训练机会,贯彻博雅之精髓;威廉姆斯在教学活动开展方面十分注重内外课堂结合、学生主体性发挥以及体育教学的开展;其充分的学习支持则依靠紧密的师生关系与多样的学习互助团体来实现。由此启示我国高校一流本科建设中应坚持综合评估、优质招生,博雅教育、通识拓展,分类指导、特色发展,资源整合、平台搭建。  相似文献   

6.
7.
德文 《建筑创作》2008,(2):151-152
数十年来,笔者一直珍藏着一款民国时期股票(图1)。最近阅读《稀珍老上海股票鉴藏录》.又看到收藏家陈伟国先生称之为“中山纪念股”的股票。为了看懂这张股票的文化意义.笔者参阅了多种建筑史书籍、文献,深入地研究它背后的历史故事。深感它已超出了一般意义上股票收藏的商业价值。它反映了丰富的建筑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9.
钱锋 《时代建筑》2004,(4):20-25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不少建筑师曾在国外建筑院校接受了教育。他们回国后,不仅在国内创建了大学建筑教育,而且在教育体系发展的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地发挥独特的作用。文章试图通过考察中国建筑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分析这些海归建筑师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对建筑教育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2006年12月20日,马清运就职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USC)建筑学院院长发布会于上海当代艺术馆举行。这个消息其实早在去年10月5日就被USC正式宣布,在业内引起反响,被《建筑时报》评为2006年度建筑设计行业10件大事之一。在年末的时候,马清运高调地举行了这个就职仪式。来自设计机构、建设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6,(3)
公共教育是美术馆的一个重要功能,这个功能不仅仅是美术馆与公众对话的一个渠道,更是美术馆与公众共生共存的良性循环的平台。美术馆自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担负起促进公众审美与接受艺术熏陶的职责。一个好的美术馆应该滋养公众的艺术审美趣味,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引导公众的审美趣味,这不是让公众被动地接受一些观念,而是通过公共教育这一环节让公众与美术馆得以互动和共生。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7,(11):8-10
政治混乱,变动不居的时代赋予了五四新文学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学的全新特征。在其破旧立新的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外域文化、文学存在着交流和碰撞。本文拟通过对美国新诗与五四新诗交流影响史实的展现来揭示美国文学对中国五四新文学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并探究中国五四新文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美国文学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随着花旗、美林巨额亏损事件的演绎,世人越来越关注美国的次贷危机,但大多数分析都将视角局限在次贷本身,对次贷危机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较少触及.在笔者看来,次贷及次贷衍生产品的总规模并不很大,对经济与金融的影响也不会太大,但导致次贷危机的原因(房价下跌)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可能导致美国经济陷入日本式的长期衰退.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6,(4)
美国密歇根州早期补偿计划针对0-3岁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早期干预,该项目构建了服务对象广泛、服务类型多样、服务原则明确、程序清晰的运作系统,实施过程规范了各方职责,保障了儿童及其家庭权利,其有效的运作机制为我国儿童早期干预工作乃至学前融合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
设计教育在中国和美国的发展都是经济成长和商业发展的结果。由于文化传统、经济条件、社会形态等的差异,中国的教育体系注重观念和表现,以职业教育作为教学中心,以美术基础作为室内设计的学科基础;美国的教育体系则注重设计创意、风格和表达形式,更看重设计作品的商业市场价值。  相似文献   

16.
钱锋 《南方建筑》2014,(6):27-33
20世纪2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中国通过各种途径逐渐受到西方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影响,其主流的布扎教育和设计体系也在发生相应转变。文章以40年代后期受教于实施布扎体系的之江大学建筑系、50年代初活跃于建筑设计领域的建筑师和教育者黄毓麟(1926-1954)的设计作品为例,分析他在探索现代建筑过程中所具有的特点。论文一方面剖析布扎体系在黄毓麟作品中所呈现的基本特征,揭示该体系的本质和核心思想,另一方面考察西方现代建筑如何通过各种方式对于布扎教育体系背景的建筑师产生影响,并进而阐述这些思想对于布扎体系本身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回顾了美国城市规划专业教育从20世纪初期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理论发展、教学内容和方式等方面梳理了百年来美国规划教育的起步、发展、高峰、低谷和再生,特别关注二战后美国规划教育一个重要的转折点,由于社会的批判和相关社会科学,尤其是公共政策领域专业的兴起对规划教育基本价值观、内容和重心的影响,相继而来1970年代走入低谷,并以此反思中国规划教育,希望对当前和未来的中国规划教育改革有所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32)
20世纪80年代,美国掀起了以绩效和效益为导向的"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很快就从政府蔓延到学校,社会各界开始更加重视高等教育的质量。使得美国开始寻求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改革,把绩效因素引入对高等教育拨款中。本文首先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背景;然后探讨其领导群体、资金配置方式、拨款的标准等基本思路,同时分析出绩效预算和绩效拨款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不同之处,并以美国最早实行也最成功的案例之一的田纳西州为案例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5,(5):80-86
20世纪初,庚子赔款本是清政府所需承担的巨额赔款,但美国政府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率先将其退还给清政府用于中国教育事业。通过对美国退还庚子赔款源起,庚款的用途及其受益者在后来的贡献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美国退化庚子赔款的款项用于中国兴办教育及派遣留美学生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打开了中国真正意义上近代教育的大门,归国的留美学生也成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中坚力量,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建筑场地是建筑存在的基础,场 地周边环境、交通关系、自然地形、视线景 观等众多条件构成建筑设计的影响因子。然 而很多建筑师关注建筑形式的创新、建筑单 体的塑造,而容易忽视场地因素,使建筑凌 驾于整个场地环境之上。建筑应怎样与场 地各要素协调已成为建筑师亟需重视的问 题。建筑师杨瑛在实践中重视建筑功能、形 态的同时坚持尊重场地,寻求建筑与场地环 境的共生共构。文章结合中南大学新校区综 合楼、杨瑛创作室、苏仙岭景观瞭望台、安 化军事博物馆等实际项目,发掘建筑师在其 作品中对场地的思考以及采取的相关设计 策略,思考怎样从场地出发并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