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黄强 《山西建筑》2010,36(29):344-345
从景观生态的角度,阐述了城市景观、城市植被景观规划的概念,植被的景观特点和景观功能,概括了植被景观规划理念与原则,初步探讨了城市植被景观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城市植被景观规划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市树是重要的城市名片,彰显了一个城市独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和精神风貌。科学选用市树对提升城市植物景观风貌、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品位与知名度等均有重要意义。通过广泛的数据搜集与整理,对中国377个城市的市树选用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梳理和总结了中国市树设立概况、树种构成特征、发展沿革和变更因素等。在此基础上,对全国市树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市树价值创新与应用拓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中国各城市市树设立现状进行分析,多维度地呈现市树选择和应用中的科学性及多样性,以期为我国城市市树选择与植物景观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3):59-60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的农业问题和生态问题,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非生物因素之一。本文从植物生长、光合作用、矿质营养、活性氧代谢、渗透调节、氮素代谢、激素诱导等方面,综述了土壤盐渍化对植物的伤害及植物的耐盐性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使"十四五"时期的城市发展将以城市森林建设为核心.为满足昆山市亭林园山体植物群落生态修复和服务功能提升,通过样方调查对亭林园山体植被特征进行分析,探索山体植物群落恢复和重建地带性生态风景林的方法.采取保育、控制和改造相结合的途径,改进了亭林园山体植物群落的结构,对类似城市山体公园的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  相似文献   

5.
王丽 《安徽建筑》2005,12(5):41-42
植被是城市住区户外空间及景观环境设计中不可缺少的设计元素。本文通过对植被材料独具特性的分析,探讨了植被在城市住区景观环境中的功能运用,提出了城市住区景观环境中植被的基本配置原则,并重点阐述了城市住区景观环境中绿地的作用及配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朱亚斓 《城乡建设》2013,(11):26-28
河岸带植被是维系河流自然生态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且能提供多种体验的活动空间,因此成为景观空间建设的宠儿。在现阶段,河岸带植被景观规划中考虑生态适应性较少,对具体植物的选择偏重形态差异和视觉构图,将人工的园林要素强加给具有高度生态敏感的河流;甚至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在十几米宽的河岸带植被中除了草坪只有桃树和柳树两个树种,营造所谓的“桃红柳绿”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魏家玲 《城市勘测》2013,(4):104-107
遥感促进了物候学与地球系统科学其他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将物候学研究带入一个新的研究阶段。近年来是物候学特别是遥感物候研究发展的关键时期,本文尝试总结近5年来国际生态物候遥感的研究进展,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①遥感物候探测的精度还不够高,遥感物候的误差还没有得到系统的评价;②遥感在物候研究中的范围还很有限,特别是动物物候遥感还很薄弱;③专门针对物候探测的定量遥感方法比较缺乏。凝练未来的发展方向:①结果的验证和解释将得到加强;②发展专门的物候定量遥感方法;③物候遥感的集成研究,遥感与模型的有机融合与同化。  相似文献   

8.
熊新红 《建筑与环境》2009,3(5):120-121
在充分考虑环境中各生态因子对植物影响的基础上,从园林实践的角度出发,着重阐述了环境与植物创造景观的生态关系,以及由此可以达到的景观效果,从而为城市设计服务。  相似文献   

9.
从住宅小区增加绿色生态植被的角度,强调了生态植被对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保护城市自然环境,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并把小区景观规划设计与植被建设结合起来,呼吁在建设城市住宅小区的同时,把增加绿色生态植被建设作为造福后人的造福工程.  相似文献   

10.
胡锐  陈睿智 《风景园林》2024,(4):104-110
【目的】针对夏季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园林屋顶绿化养护管理成本高及景观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探讨自生草本植物在屋顶绿化中的夏季气候适应性,以期丰富屋顶绿化植物种类,构建低维护植物景观来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法】通过构建绿色屋顶容器式实验平台,采用实验验证法对成都市16种常见的自生草本植物开展为期3个月的适应性观测,分析自生草本植物的生长高度、地面覆盖度、植物存活期等相关数据。【结果】求米草、狗牙根、白茅、山莴苣、马兰、薄荷、马蹄金、车前、铁苋菜9种植物在极端高温、干旱的气候条件下长势较好,适宜成都市屋顶绿化的夏季气候条件,具有应用优势。水芹、荩草、狗尾草、淡竹叶、鱼眼草、犁头尖、龙葵无法适应屋顶绿化气候环境,不适合成都市屋顶绿化植物造景应用。【结论】研究结果为城市屋顶绿化应用提供多样植物选择依据,创新了屋顶绿化材料运用,自生植物更适宜低维护、可持续植物景观,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孙泽宇  代鹏飞  翟俊 《中国园林》2021,37(4):122-126
全球气候变化威胁着本就脆弱的城市生态系统.探索具有气候适应性的植物配置方法,是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和稳定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效手段.介绍一种能够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持续稳定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适应性城市植物配置方法.以苏南地区为例,首先对植物材料的物种特性与适应性进行研究与编码,再根据植物群落的抵抗力稳定性、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介绍3种多功能防洪策略——防护、储蓄和后退以及概述其在荷兰地区的综合应用。【方法】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多功能内陆堤坝、多功能海堤、可淹没广场以及蓄水停车场4种不同防洪实践的特点。【结果】这些实践都将防洪措施(如防洪堤和水库)与停车场、零售商铺、广场和公园等相结合。【结论】开展城市防洪设计时首先应了解当地的水文和生态情况,其次考虑当前的城市规划与发展现状,并结合交通和其他规划需求确定洪水管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尺度城市气候的成因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有助于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提出有效的优化城市气候环境的措施.本文分别从城市范围、城市内特定区域与街区、街谷3种尺度对国内外城市气候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相关文献在研究对象上的特点、针对不同尺度研究对象的研究方法的不同以及研究结果表达的几种主要形式,发现城市气候影响因素与城市规划要素具有一致性,影响因素与城市气候的关系研究正从定性走向定量化,这使得城市气候研究在城市规划相关领域中的结合与应用具有一定意义与可能.此外,对中国的城市气候研究在城市规划相关领域中的结合与应用成果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本文对城市气候研究进行的分类整理与总结是该研究领域未来开展相关工作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既是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也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载体。纵观世界上多个国家气候变化应对历程发现,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行者与探索者。而面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议题,中国国家公园尚处于初步研究阶段,缺乏系统的应对战略。选取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开展较早、体系完善及具有特色的6个国家和地区,梳理其战略、政策与实践经验,从科研、减缓、适应和教育4个方面总结其应对途径,并提出中国国家公园气候变化应对的4条路径:充分凝结共识,鼓励多方参与;夯实科研基础,形成前沿基地;战略规划指导,分级分区落实;适应减缓并重,提升气候能力。  相似文献   

15.
徐昉 《风景园林》2020,27(12):63-68
气候变化导致生态系统、城市生产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给人类的生存和活动带来了负面影响,而合理的景观规划可以减缓气候变化,使人居环境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及其影响。通过文献梳理,剖析气候变化对景观规划提出的新要求,梳理德国景观规划针对气候变化的因应策略。德国景观规划在面对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直接与间接影响时坚持生态优先,通过情景假设、监测更新等机制灵活应对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规划内容,综合考虑气候变化的各方面影响,确定应对措施。德国景观规划编制、调整、实施等方面经验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景观规划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鑫  张琰 《中国园林》2020,36(4):73
长期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事件给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带来考验,而城乡地区自身的适应性规划体系不完善及生态环境恶化让城市适应性提升面临压力。因此,以"无悔"设计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的生态适应性(Ecological-based Adaptation,EbA)理念和措施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研究和关注。在收集和总结相关国际案例及应用的基础上,对Eb A理论、理念及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以生态适应性规划为着眼点,对分析的成果进行归纳,从研究和决策2个方面提出新的本地化解读、未来研究趋势及应用特点。同时结合中国开放空间规划体系的改革现状,提出适用于中国城乡可持续发展及韧性体系构建的本土化理念框架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国际和中国对"气候变化与水"的评估和预测结果,论述了当前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研究讨论关于城市给水排水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主要问题,分析了气候变化给中国城市给水排水系统带来的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然保护地既是受气候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客体,也是气候变化适应性应对的重要载体。在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背景下,中国亟须探索自然保护地适应气候变化的路径。以新西兰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经梳理分析,初步总结得出对我国自然保护地适应性应对的5点启示:建立气候变化适应性管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构建动态规划体系和方法,提高响应能力;全面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抵御能力;重视游憩变化与设施安全,降低利用风险;加强科研监测力度与广度,夯实应对基础。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As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crease worldwid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communities, and thus urban planners, to simultaneously mitigate and adapt to climate change. We synthesize recent research to examine whether the field of planning is adequately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We conclude that although there has been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it is insufficient given the scope of the climate change challenge and the myriad ways climate impacts negatively affect communities. We argue for seven principles of strong climate change planning: 1) clear goals; 2) strong fact base; 3) diverse strategies; 4) public participation; 5) coordination across actors, sectors, and plans; 6) processes for implementation and monitoring; and 7) techniques to address uncertainty. For each of these principles we discuss the current state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