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民粹主义作用下网民对网络事件的直接参与干涉,使得网络舆论呈现非理性的特征。以"我爸是李刚事件"为例可以看出,民粹效应下网络舆论主体平民性与客体精英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形成了网络舆论的"龙卷风效应",并可能造成谣言的传播。要对网络进行"舆论松绑",提升网民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媒体的专业精神,促进政府等各部门新媒体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福建南平实验小学"校园砍杀事件"发生以后,媒体的不实报道和政府的延迟反应引起网民不满,网络议程的重要性被凸显出来。本次事件中涉及的网络议程具有主客体互动性和颠覆性、与传统媒体的高度融合性、网络议题本身的亲民性等特点。网络议程的产生、发展、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是切合了网民需求的结果,即与网民群体心理有重要关联。因此,保证政府议程、网媒议程以及网络中的个人议程所构成的三角模式能够顺畅地"循环",以心理承受能力为标准科学合理的划分群体类别,网络权威媒体将真实性与针对性并重,并且加强对网络个人议程的重视程度,才能正面有效地对群体心理进行疏导。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建筑业创新驱动发展绩效的演变规律,鉴于创新驱动发展主要依靠全要素生产率(TFP)提升推动的客观事实,使用索洛余值法对2008—2016年建筑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SR)及科技进步贡献率(SRR)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整个研究期间SR及SRR依次呈现明显的下降(2008—2011)、上升(2012—2013/2012)、下降(2013—2015/2012—2015)、上升(2016)波动趋势。对演变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认为第一个下降趋势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输入型创新驱动增长造成的,而其余波动趋势主要是市场主导的内生型创新驱动增长造成的。从政策的视角上看,未来应减少政府行政干预,让市场在建筑业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而传统媒体囿于体制的制约其发展进路并未清晰,日趋成为公众参与事件的重要肇因之一。群际情绪作为群体态度中的重要影响要素,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不断扩散流转,并引领事件的基本走向、促动事件的整体进程。通过对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群际情绪在网络背景下的渐进式衍变,结合态度理论的认知、情绪、行为三个阶段,明晰群际情绪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的演变过程,并离析出媒体在突发群体性事件中对群际情绪的引导干预,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媒体、基层政府应对群际情绪的规制之道。  相似文献   

5.
转型社会视阈下,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脱节助推了中国社会阶层的分野,网络空间技术和文化的快速发展则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阶层分化。不同阶层的话语表达及其呈现方式,在网络中表现出对抗性、非理性和多元性等众生喧哗的特征。网络空间的话语失序背后实则是社会价值体系的紊乱,缺乏约束力的话语本身及其隐喻的潜在风险已然成为影响社会不稳定的关键因子。本文将各阶层话语研究置于现实网络舆情中考量,立足于网络舆情话语表达现状,对话语表达的认知、情绪与外显形式、潜在的风险加以分析,进而推进相关事件舆论场的良性运行。  相似文献   

6.
基于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涉农群体事件和社会冲突增多的社会语境,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以2015年4月2日发生的广东"普宁高铁事件"为例,剖析了国内电视新闻报道涉农群体事件时的话语特征,发现国内文化语境决定涉农群体事件电视报道基本特征、情景语境建构涉农群体事件电视报道话语框架,二者共同制约着国内此类电视新闻报道话语表达——在多模态叙事中刻意回避农民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7.
转型社会视域下,高度媒介化的传播生态使得微媒介动员日渐成为公共事件的增效器,与此同时,媒介动员体又呈现出破碎化现象。以南昌"象湖事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事件发生地的实地调研,考察事件进程中抗争主体借助微媒介,形成动员共同体后逐渐离散与消解的具体表征与现实动因。研究发现众声喧哗的话语暴力促生了抗争主体的看客心态,成为动员体破碎的具体表征。而传统媒介系统的失效与灯下黑效应又进一步催生谣言传播、刻板效应等潜在风险。因此面对公共事件,应当强化信息的疏通,促进舆情机制的建立,以公正平衡的报道框架消弭事件双方的对抗情绪。  相似文献   

8.
2016年12月25日15时29分,由印象网首发《郑州环卫工休息室成摆设:工人不让进领导检查才开门》,标题中"摆设"、"工人不让进领导检查才开门"等字眼立刻吸引网民关注。报道称,12月25日雨夹雪,郑州室外气温降到2摄氏度。街头的环卫工休息室却是铁将军把门,露天工作的环卫工实在扛不住严寒,只好躲进公交候车亭或沿街商店门口房檐下躲雨避寒。有环卫工反映,这些休息室就是摆设,"只是在上面领导进行检查时,才找几个环卫工坐进去应付检查,等领导一走马上把人撵出来。"随后澎湃新闻、凤凰网、网易新闻、新浪等各主流媒体跟进转发该新闻。至26日,舆情达到高潮。据中华建设舆情检测系统显示,截至2016年28日24时,全网信息量高达11996条。整体来看,事件发展趋势较为突出,舆论负面情感(敏感信息)占比过半,达50.41%。  相似文献   

9.
基于PX百度词条事件的实地调研,围绕PX毒性"不确定性"所衍生出的辩论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知识青年群体对于媒体报道有着强烈的自我认知,且对环境议题的表达呈现出"去政治化"的话语倾向;而媒体在形塑社会认知与进行知识生产的过程中,切合并迎合了市场竞争及受众心理的需求,进而强化了口语化、符号化、去政治化等表达形式的话语框架。为此,从媒体知识的空间书写、媒介话语的意识形态以及知识青年群体的话语表达风险三个常规维度来考察和分析当下知识青年群体"去政治化"话语的表达模式。从中探究媒体知识生产的平衡性与多样化,重建媒体与社会的信任关系与和谐的知识再生产效应。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多关注陆地暴雨,而对海洋暴雨及暴雨的海陆分异关注较少。基于1979—2016年ERA-Interim降水数据,采用多种统计方法,从海陆分异视角诊断全球暴雨多属性时序变化特征及其对ENSO的响应。结果表明:(1)1979—2016年全球总体、陆地与海洋的暴雨量及暴雨量贡献率呈增加趋势;全球总体、陆地与海洋的总雨量则呈减少趋势。全球陆地总雨量表现出明显的先增加(1979—2006年)后减少(2007—2016年)的分段变化特征。全球海陆暴雨与总降雨量的对比表明,1979—2016年暴雨量在海洋和陆地均趋于增加,全球较弱强度降雨量趋于减少。(2)MK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979—2016年全球总体、陆地与海洋的暴雨量分别于2006年、1999年和2008年发生了突变,未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全球总体、陆地与海洋的总雨量分别于1998年、2014年和1994年发生了突变,均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全球总体、陆地与海洋的暴雨量贡献率分别于2006年、2003年和2007年发生了突变,仅陆地与海洋的突变通过了0.05显著性水平的检验;全球海陆暴雨量与总雨量的突变年份与ENSO的暖事件年或由冷事件向暖事件转变的年份一致。(3)1979—2016年全球陆地与海洋的暴雨量与总雨量在多时间尺度上不具有一致性变化特征,反而表现出反相位或提前与滞后的位相关系。(4)相比ENSO,全球陆地(海洋)暴雨量在高能量波谱区变化提前(滞后);相比ENSO,全球陆地暴雨量在低能量波谱区变化具有一致性或提前特征,而全球海洋暴雨量相比ENSO变化则主要以提前特征为主。  相似文献   

11.
基于1995—2016年深圳市用水量和用水效率指标,分析了1995—2016年全市用水总量和分行业用水量的变化特征,解析了影响用水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并对工业、城市公共服务业和居民生活节水潜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995年以来深圳用水总量变化可分为1995—2008年和2008—2016年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用水总量随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增长,后一阶段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用水效率的提升,全市用水总量增速显著降低,呈波动缓慢上升的特征;深圳市经济规模的持续扩张对用水总量具有显著的正向驱动作用,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用水效率的提升明显抑制了用水量的过快增长,且近年对用水效率的抑制作用更为突出;当前深圳市用水效率已处于较先进水平,但仍需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目标年(2020年)全市可挖掘的节水潜力为2.518亿m~3,约相当于2016年用水总量的13%。  相似文献   

12.
以帕尔默干旱指数(PDSI)为基础,构建融合Penman-Monteith潜在蒸散发公式且具有短时间尺度效应的自适应帕尔默干旱指数scPDSI_(pm),分析了1951—2016年中国旱涝演变趋势及干旱特征的空间分布规律和历史干旱事件的时空演变过程,并结合实际旱情记录资料验证了指数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空间上,中国东北、华北、华中、西北呈变旱趋势,西北和东南少数地区为变涝趋势;中国大部分地区旱情开始时间集中在6—7月,北部地区干旱历时长且干旱烈度大,南部地区干旱历时短、干旱烈度小;scPDSI_(pm)能够很好地指示旱情发生时间和区域,准确地捕捉到旱情中心的转移过程。  相似文献   

13.
跟踪滇池50年来高等沉水植物的演变状况,不但可以更为客观和综合地评判滇池水生态状况及其变化动向,还可以为沉水植物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957—2010年间,滇池共出现高等沉水植物22种,其中1957—1963年19种,1975—1977年11种,1981—1983年13种,1995—1997年和2001年均10种,2008年8种,2010年7种,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根据各时段出现的频率,确定穗状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马来眼子菜(Potamogeton malaianus)和篦齿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3种沉水植物可作为滇池生态修复先锋物种;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苦草(Vanllisneria natans)和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4种植物可作为较早恢复和种植的对象。微齿眼子菜(Potamogeton maackianus)、穿叶眼子菜(Potamogeton perfoliatus)和大茨藻(Najas marina)可在滇池沉水植物生态恢复中期工程中使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SPEI指数的辽宁省多尺度旱涝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辽宁省深受旱涝灾害的影响,明确其时空演变特征对进一步制定防灾减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9—2018年辽宁省23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基于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指数),运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线性倾向率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辽宁省近30年来旱涝演变及持续性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通径分析方法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30年来辽宁省经历涝-旱-涝的演化过程,辽西干旱化显著,变涝趋势最显著的是辽中和辽北,其次是降水量最丰富的辽东;(2)从中度及以上旱涝灾害频率看,1999—2008年为典型的干旱时段,而2009—2018年则为偏涝时段,旱涝事件发生频率春季冬季秋季夏季;(3)持续性干旱事件强度变小,主要发生在春季。持续性洪涝事件呈增加趋势,主要发生在春、夏两季;(4)降水量是影响旱涝变化的主要因素,蒸散量次之,气温是通过影响降水量和蒸散量进而影响旱涝变化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技术的革新和网络媒体的崛起,微博以一个自主、开放、自由的信息发布平台,为网络舆论的生成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介环境。微博的裂变式和病毒式传播,能迅速产生强大的舆论威力,在技术水平和舆论领袖的合力作用下,建构具有微博时代明显特质的网络舆论场。分析舆论领袖在舆论场中的具体传播进路,审视微博时代下舆论领袖作为传播主体的影响,并提出健全法律制度、提升网络技术水平、加强网络议程设置,以及提升全民自律水平和媒介素养,借以净化网络传播环境。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普及,网络舆论事件中逐渐出现民粹主义的倾向,形成了网络民粹主义思潮。网络民粹主义在部分事件中虽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消极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网络中最为活跃的大学生群体的影响。当前,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动摇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国家认同,间接造成了大学生群体的阶级分化,使其较易陷入非理性甚至极端的情感漩涡。对此,高校既要管好舆论导向、坚守思想阵地,又要管好渗透渠道,不断加强师生队伍的思想政治教育,消除网络民粹主义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长江河口北支的演变过程及今后趋势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长江河口被崇明岛分为南北二支.崇明岛在宋初(十世纪末)为海口小沙岛,但沙洲很不稳定,变迁较大,到宋建中靖国起(1101—— ),又出露一个名为‘三沙’的沙岛,并逐渐扩大,终于宋嘉定15年(1222)在该沙建天赐场.元至元14年(1277)建崇明州,至此长江口基本形成南、北二支. 北支的演变,与上端河段主流线的摆动关系相当密切,一般可分四个阶段,现将它的演变过程和今后发展趋势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山西省洪山泉流量衰减的原因,对天然状态下(1955—1983年)、人类活动影响较小阶段(1984—1998年)和人类活动影响较大阶段(1999—2008年)三个阶段的水均衡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溶水的过量开采是导致泉水流量减少的主导因素,人类活动影响下泉流量处于负均衡,各均衡期内泉流量与均衡结果具有密切的联系,泉流量随着负均衡值的增大快速减小。  相似文献   

19.
为探明国内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研究的热点及其演变特点,采用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技术对相关文献进行关键词提取和统计分析,并分4个时间段构建了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图。结果发现,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专家型教师"、"教师教育课程"、"阶段论"、"问卷调查"、"教学效果"、"培训者"、"实践性知识"等方面;从研究热点的演化来看,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研究是视野越来越开阔,角度越来越多样,是一个逐渐探索、渐近科学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流域降雨和径流数据时间分辨率会直接影响流域尺度水文响应判断。以谢家山流域和高家山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2018年7月26日到9月2日实地监测的9场降雨与径流的逐5 min实时响应关系,采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降雨—径流的量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累计降雨量—累计径流量关系线性拟合效果好,基于拟合方程的斜率分析,高家山流域径流系数大于谢家山流域,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发现,这主要与硬化地面面积有关。(2)多数降雨径流事件都会经历降雨、渗透、径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降雨全部渗透,径流不会启动;第二阶段渗透持续进行,径流开始出现,降雨和径流之间的近似线性关系表明渗透率比较稳定;第三阶段开始时渗透率突然下降,在此阶段降雨会全部转化为径流,因此渗透可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