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Planning》2013,(13)
不管哪个舞种都有一套自己的动作套路体系来维持它审美观念,中国古典舞在对其舞姿造型和动作动态上一直体现着"圆"的美学原则,因而被称之为"圆"的艺术。本文就中国古典舞中"圆"的动、静态两种特征,结合动作进行了解释、分析,从而进一步说明中国古典舞的特殊审美及"圆"对中国古典舞蹈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2):218-221
因为有了呼吸,我们才有了生命。呼吸是生命的象征,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劳动、行走,还是文化艺术中的舞蹈、歌唱,都离不开呼吸。舞蹈是将肢体动作转化为艺术语言进而表现作品的情感内涵的艺术形式,而呼吸则是贯穿了整个舞蹈作品的始末的重要元素。在中国古典舞中,呼吸问题始终是最基础和最难解决的问题。我们只有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方法,才能更好地把握住中国古典舞身韵和集训的内容和特征。本文首先对中国古典舞的内涵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简单的论述,进而对呼吸在中国古典舞身韵和基训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使人们对呼吸在中国古典舞中的重要作用有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8)
2001年北京舞蹈学院编导系张羽军老师对99级古典舞表演班进行了近一年的《中国古典舞动作解构》课程训练,这个课程的设置,意使学生在掌握以"身韵"主干动作,例如"云间转腰"、"青龙探爪"、"燕子穿林"等等的基础上,使一系列较固定的动作模式而形成一种包容量不够大的动作系统在中国古典舞动作解构课上拆解、分析、练习、再建构的过程中寻找更多发展动作或动作连接的可能性。使学生对动作连接意义的认识:以改变定式教学带给动作枯燥单一的弊端,以创造动作再生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10)
戏曲和舞蹈作为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瑰宝,在历史长河中,两类艺术形式相互融合,优劣互补,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演绎,自成格局,最终形成了各自的艺术形式。戏曲艺术与舞蹈艺术相辅相成,舞蹈的动作丰富了戏曲作品中角色的表演内容;戏曲的训练模式奠定了古典舞对教学、训练、表演的基础。戏曲作品和舞蹈剧目,两者既有艺术形式上的差异,又有内涵及动作范式上的雷同。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0)
身韵的训练自身具有系统性和训练性要求,要求学生做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体现出了中国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是中国古典舞艺术灵魂的所在,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9)
本文主要以探究从楚辞汉赋看中国古典舞身韵的传承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中国古典舞发展现状为主要依据,从楚辞和舞蹈、汉赋和舞蹈、飘逸、舞容、韵律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充分发挥中国古典舞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26)
我国的古典舞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发展时期,这是在众多的舞蹈爱好者和舞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促成的。中国的古典舞和戏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古典舞并不是戏曲的一部分,但是它们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由于社会文化的不断繁荣发展,人们对于古典舞的探索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古典舞应该在未来的发展中和我国的传统文化相互呼应。本文主要分析中国古典舞对于古代女乐舞蹈的传承以及发展,为促进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继承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2)
中国戏曲艺术通过独特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审美观,对中国古典舞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古典舞在中国舞蹈中独树一帜,其鲜明的特色与中国戏曲艺术密切相关。戏曲舞蹈在中国古典舞形成、发展历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基础性作用。本文通过论述戏曲舞蹈的特点从而发现它对古典舞潜移默化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整合,更加透彻的了解中国古典舞。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在中国舞蹈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堪称为中国舞蹈的代表舞种。作为中国舞的代表舞种,在舞蹈教学上也就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如果把我们对古典舞的考察与认识,贯穿于整个舞蹈教学中,对中国的舞蹈教学理论的构建与实践,更加显现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1)
古典舞是一项深受大众喜爱的舞蹈艺术。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古典舞学习队伍的规模不断壮大,人们对古典舞者的表演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高校古典舞教学中,表演特质培养也成为教学关注的重点。文章结合高校古典舞教学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在古典舞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特质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