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对氟橡胶包覆的多氨基多硝基吡啶氮氧化合物的热安全性进行研究,使用氟橡胶(F2311),通过溶液-悬浮-蒸馏的方法对2,4,6-三氨基-3,5-二硝基吡啶-1-氧化物(TANPyO)进行包覆处理,制得TANPyO/F2311造型粉。使用扫描电镜(SEM)及X射线衍射(XRD)仪对包覆前、后的TANPyO进行对比研究。使用热重和差示扫描量热(TG-DSC)分析仪对TANPyO/F2311造型粉的热分解行为进行研究。使用Ozawa法、Kissinger法等对TANPyO/F2311造型粉的热分解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而后再求得TANPyO/F2311的热点火温度Tbe、自加速分解温度Ts、热爆炸临界温度Tbp等数据,并对半径为1 m的球状TANPyO/F2311造型粉在不同超临界环境温度下的延滞期进行计算。实验及计算结果表明:作为一种典型的多氨基多硝基吡啶氮氧类化合物,TANPyO经氟橡胶包覆后,Tbe为575.54 K,Ts为566.07 K,Tbp为614.03 K,热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 相似文献
2.
3.
4.
采用加速度量热法评价工业炸药热安全性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文章介绍了一种新的测试工业炸药热安全性的方法-加速度量热法(ARC),并用此法对BDS型安全乳化炸药和普通1116型乳化炸的热分解特性进行了测试研究,得到了两种炸药及其与硫化矿反应的有关热分解动力学数据,由此判断炸药在硫化矿中使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6.
ANPyO/LLM-105混晶及其造型粉性能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ANPyO与LLM-105混晶及其造型粉的性能和应用。以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采用重结晶法制备了ANPyO/LLM-105混晶,通过扫描电镜、TG、真空安定性、安全性能等测试对ANPyO/LLM-105混晶进行了结构表征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SEM测试显示ANPyO/LLM-105混晶形状规则,表面光滑。ANPyO/LLM-105混晶的TG曲线图形与ANPyO、LLM-105的TG曲线图形接近。混晶200℃,48 h真空安定性测试放气量为0.21mL/g,撞击感度138 cm,摩擦感度30%,冲击波感度7.0 mm。以F2311为黏结剂,采用水悬浮法制备了混晶造型粉,通过耐热性、爆速、起爆和穿深测试对造型粉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造型粉混合炸药爆速为7 350 m/s(1.75g/cm3);装药压力5.50 MPa,装药密度为1.77 g/cm3时,可被油田导爆索稳定起爆,穿深为142 mm×10.0 mm。总体来说,ANPyO/LLM-105混晶及其混合炸药安全性能和爆炸性能与ANPyO相当,冲击波感度略高于ANPyO。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乳化基质中混入Fe3+对其热分解特性的影响,采用差式扫描热量法(DSC)和恒温热解实验研究了含不同质量分数Fe3+的乳化基质的热分解行为。结果表明:在DSC测试中,Fe3+降低了乳化基质热分解反应初期的活化能,促进了热分解反应的发生,在反应的中后期,Fe3+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利用?atava-?esták法的计算表明Fe3+的加入将使乳化基质的三维扩散机理变为随机成核和随后生长机理;在恒温热解实验中,随着环境温度由240℃升高到260℃,含Fe3+的乳化基质的热分解起始时间更早,反应程度更剧烈,促进乳化基质热分解的效果越显著,并与其浓度成正比。因此在实际生产作业中,应定期检修生产、存储设备,避免因金属老化腐蚀、意外损坏等因素导致乳化基质中混入过多Fe3+。 相似文献
8.
固体热分解动力学的热分析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热分析法(TG、DTG)为手段,对固态物质(聚丙烯(PP))在不同升温速率(5,10,15,20℃/min)下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用Sestak复杂机制进行非线性拟合处理,得到了聚丙烯降解反应在不同升温速率及不同转化率α下的活化能E、指前因子A等动力学参数,参数的稳定性和重复性皆较好。活化能E=105.40±0.5kJ/mol,与文献值相符,与反应机制有关的动力学参数m、n和p分别为6.2128、7.6819和8.0238。还讨论了Sestak复杂机制在求解动力学参数中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赤磷(RP)的热安定性,采用氢氧化铝-酚醛树脂包覆赤磷,并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包覆层进行表征,通过差热分析方法对包覆前后的赤磷样品进行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包覆赤磷(MRP)的氧化起始温度、氧化峰值温度及氧化终止温度分别提高34.0、36.0、35.0℃;410℃下的恒温热重分析测得未包覆赤磷在恒温约4 min氧化完成,而包覆赤磷在恒温13 min仅有45.5%的赤磷被氧化;包覆赤磷的氧化放热峰温后移34.0℃;计算得出包覆赤磷的自发火温度提高14.39 K.相比于未包覆赤磷,包覆赤磷的热安定性有所提高,且包覆材料很好地包覆在赤磷表面. 相似文献
10.
11.
针对“火电厂锅炉专业安全性评价”所发现的锅炉本体、燃料制备和输送系统、及锅炉附属设施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统计及分析,并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对锅炉专业安全工作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2.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2,6-二氨基-3,5-二硝基吡嗪-1-氧化物(LLM-105)进行线性升温实验,分析其热分解特性。通过Kissinger和Friedman模型对DSC曲线进行动力学计算,并结合热平衡方程计算其绝热诱导期(TMRad)及自加速分解温度(θsad)。结果表明:LLM-105的初始分解温度、最高分解温度、分解完成温度均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而向高温方向移动,平均分解热为718.7 J/g。通过Kissinger模型计算得到的表观活化能为358.2 kJ/mol;而通过Friedman模型的计算曲线可知,LLM-105在不同反应阶段中具有不同反应。当绝热诱导期为2.0、4.0、8.0 h时,对应温度分别为296.8、290.7、284.7 ℃。当质量分别取5.0、15.0、25.0、50.0 kg时,自加速分解温度分别为267.0、265.0、262.0、259.0 ℃。随着包装质量的增加,分解放出的热量交换到周围环境中的难度就会越大,安全性也进一步降低。因此,在储存LLM-105时,必须控制一定的药品尺寸及良好的通风条件,以保证其储存安全。 相似文献
13.
选用实验室自制的碳包覆纳米铜颗粒(Cu@C)为导热填料,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基体,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碳包覆纳米铜颗粒/室温硫化(Cu@C/RTV)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BET法、热导率测试仪、热重分析仪、万能材料试验机及邵氏硬度计等方法和手段,完成Cu@C纳米颗粒填料的微观形貌分析和比表面积测定,并研究了Cu@C填料在低填充量下(30%)(质量分数,下同)对于Cu@C/RTV硅橡胶导复合材料热导率、热稳定性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C纳米颗粒为球形、包覆型核壳结构,平均粒径在50 nm左右,其比表面积为69.66 m2/g。Cu@C/RTV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的热导率随着Cu@C纳米颗粒填充量的增加而增大;填充量为30%时,复合材料的热导率可达2.41 W/m K;加入Cu@C纳米颗粒填料能够将RTV硅橡胶的热分解起始温度提高到422℃,并延缓其最终分解温度至625℃;随着Cu@C/RTV硅橡胶导热复合材料中Cu@C纳米颗粒填充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呈下降趋势,而100%定伸应力和硬度则呈增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低辐射(Low-E)镀膜玻璃膜层的热稳定性对可钢化产品质量影响很大,在Low-E镀膜玻璃的钢化工艺中,由于加热温度过高或加热时间过长,可能会造成一些缺陷,如弯曲,波形,脱膜,色差,麻点等。本文用马弗炉对相同膜系的可钢化单银low-E玻璃进行了不同加热温度、不同保温时间下的耐热实验;通过观察外观变化,测试颜色变化、色差,及其方块电阻、E值、透过率、雾度等随温度和保温时间的变化关系,研究了相同膜系结构的可钢低辐射镀膜玻璃的耐热性能;为产品膜系结构设计,质量风险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等离子喷涂的方法在高温合金圆筒上制备热障涂层,通过红外线辐照圆筒外部对试件进行加热以及内部通冷却空气强制冷却的方法对热障涂层系统进行了热循环失效试验。利用有限元工具ABAQUS对热障涂层系统中的瞬时温度场与应力场进行了计算以分析热障涂层的失效原因。计算结果表明,试样处于稳态最高温度时以及降温过程开始的很短时间内,陶瓷层中出现较大的周向拉应力,该应力将导致热障涂层出现表面垂直裂纹;陶瓷层与粘接层界面的径向应力不足以引起界面的开裂,界面的起裂来源于垂直裂纹出现后所带来的边缘效应。 相似文献
16.
采用无模型法对聚3,3-双叠氮甲基环氧丁烷(PBAMO)的热分解反应动力学进行了计算,并用热重-红外-质谱(TG-IR-MS)联用技术研究了其热分解反应产物。PBAMO表现出了独特的热分解过程,TG曲线中在210℃~270℃叠氮基团的分解失重之后没有第二个明显的失重台阶;PBAMO第一阶段的热分解活化能为150 kJ/mol,当分解率大于0.4时,活化能降为负值。TG-IR-MS结果表明,在叠氮基团分解时释放的热量加速了剩余氮原子的氧化还原过程,主要产物形式为NO,主链中的氧原子被消耗掉,从而导致了碳链骨架的大量残留。 相似文献
17.
用热失重(TG)和F lynn方法(等转化率方法)研究了聚丁二酸乙二醇酯(PESu),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u),聚丁二酸已二醇酯(PHSu),聚癸二酸己二醇酯(PHSe)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这些聚酯的热分解温度和分解活化能均随酯基浓度的降低而升高。该研究可对脂肪族聚酯的分子设计、合成和加工工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