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书法景观逐渐成为营造遗址公园的独特景观元素,成为遗址公园的标志性景观,赋予审美功能的同时也成为传承地域文化的主要载体.本文以西安唐城墙遗址公园为例,从空间结构、空间尺度、空间序列等角度出发,分析各节点空间和序列的划分、组合.最终得出书法景观空间设计需要考虑空间变化、时间变化和情感变化,才能更好地融入遗址公园景观环境的结...  相似文献   

2.
王婷 《中外建筑》2014,(6):48-50
遗址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结晶,是不可再生资源,是宝贵的国有资产。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遍布于全国各地,展现着灿烂的文明,是我们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精神动力。遗址景观含有多种价值,通过研究遗址景观的历史、艺术、科技、社会、经济、教育等价值,我们从中探索研究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模式,并且进行创新和发展,使遗址能够完整、原始的的展现在世人面前。本文首先介绍了老司城遗址概况,然后分析了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最后结合老司域遗址探讨了老司城遗址展示规划要求和老司域遗址本体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3.
汉长安城遗址是西安乃至中国、世界为数不多的大遗址之一,但在大遗址的保护与发展中却面临长时期的滞后。文章通过借鉴在公众参与理念引导下的案例,为汉长安城遗址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建议。在规划的前、中、后期引入参与主体、参与调查、参与评估、参与行动四个方面,以达到各方利益的协调。  相似文献   

4.
在景观考古学理论框架下,以三江平原汉魏聚落遗址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古报告和相关文献整理其空间属性信息,并利用Arc GIS建立聚落空间信息数据库。从宏观、微观尺度分别对聚落空间信息进行量化解读,分析聚落群、聚落组团、聚落单体的空间组织结构及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关系,进而推断聚落空间表征信息背后蕴藏的社会形态、空间认知、人居模式等文化信息,建构边疆地区古代聚落空间信息的景观考古学阐释路径。  相似文献   

5.
自考古遗址公园新概念提出以来,如何平衡考古遗址的科学保护与利用,使其良性循环,是学术界一直在探索的课题。阐释文化空间与遗址公园之间的关系,提出遗产保护领域中文化空间的3个属性:场所物质属性、精神文化属性、社会生活属性,并进一步从文化空间生产的核心理论体系、属性与理论实践3个维度将考古遗址公园文化空间保护利用的内容分为3个层面:遗址本体场所、空间表征形态和文化旅游体验。以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为例,划分核心区、展示区、辐射区分析其目前的保护利用措施,并提出其文化空间生产的优化策略:虚拟文旅开发完善遗产活态展示、数字技术支撑公众参与保护营建、高校产学研助力广富林文化传播、协同发展促进文化产业集群构建,以期为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文化建构的升级,人类开始重视文化遗产作为历史见证、文化载体的重要性,宁夏水洞沟作为人类发源的起点之一,正在成为关注的热点,迈向国际的舞台。在经济主导的社会体制下,在开发过程中必然以利益优先法则进行建构,故而在过去的遗址保护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以科学谨慎的视角对水洞沟遗址公园在建设中存在的景观环境问题进行解析,映射我国在遗址公园景观环境建设中的诸多不足。作为文化遗产的捍卫者,有必要强调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潜在社会效应是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杨静  成玉宁   《风景园林》2019,26(10):113-118
遗址公园作为遗址保护、展示教育与考古研究的有效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得以广泛推广与发展。意大利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走在世界前列,其完备的法律保护制度、成熟的遗产保护理念和文物保护技术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罗马图拉真遗址公园为例,通过对其历史沿革的梳理,从遗址的空间结构和历史时序性上解读遗址时空特性,探讨其在坚持遗址原真性的基础上,如何从遗址保护理念、规划设计策略和实施技术路径3个层面对遗址进行保护与阐释,旨在解析意大利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中的理念与方法,探讨其对于遗址公园建设实践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吕正平 《园林》2012,(4):28-33
考古遗址公园建设是近些年我国解决与落实大遗址保护诸多矛盾与问题的新兴办法,如何将遗址保护的原真性、有效性与公园所具备的公共性、生态性和景观性相融合,是考古遗址公园最终实现长久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通过对西安市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景观格局与体验的分析与介绍,为寻找遗址风景的道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钟晨  薛玉峰 《中国园林》2022,38(3):129-133
2019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联合提出了对部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不利情况的批评,重点强调了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的“真实性”要求。以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大遗址“真实性”保护与展示利用的途径。提出大遗址保护应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及可逆性”的保护展示原则,以遗址片区“最小干预”为规划理念,充分考虑遗址公园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从考古资料中分析挖掘史料信息,对遗址价值进行研究判定,从而构建遗址价值载体的展示阐释体系,最后从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角度,提升遗址公园社会效益的大遗址“真实性”保护展示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大遗址及大遗址保护展示概念和现状的分析,指出国内大遗址保护面临的问题,强调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整体环境观理念。通过大遗址保护规划和景观规划结构图示的剖析,进一步揭示景观规划如何在大遗址保护展示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并针对洛阳隋唐城大遗址进行了保护展示规划的研究,探讨了可行的景观规划方法和措施,如功能调整、景观环境设计、游览策划、视听系统、重要节点控制等,以求为整体理念下的大遗址保护展示增添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北魏西林(西游)园营造于洛阳宫城之内,改变了以往皇家园林在宫外设置的传统,具有转折意义。但城市的兴废使园林名称与沿革存在争议,位置的改变又使其景观营造与服务功能较以往有所变化,故在此探究。园林名称上,该园属"名异实同"的情况,西林园是正称,西游园是别称或临时称谓。园林沿革上,该园建于北魏迁都洛阳时,在前代台殿、池沼遗迹上营造而成。景观营造上,该园利用台观打破宫城空间限制,并与宫殿、池沼组合形成优美景观,还开创性的融儒、道、释三家观念于同一园林中。服务功能上,该园营造的目的是游憩,但帝后在园中的施政行为又赋予其一定的政治功能,巧妙的理水方式还使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2.
肖遥  朱强  卓康夫 《风景园林》2018,25(8):110-115
园林的管理与经营是清代皇家园林存续的重要支撑。本研究结合清代宫廷文献,以记录内务府规章制度的《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为主要依据,探讨清代管理机构职责、收入来源与经营方式、支出与盈余管理,归纳出一个以种植生产为核心的管理经营框架。认为清代皇家园林在多次改革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管理范围清晰的部门划分。各部门除对园林进行日常维护外,主要承担各园以植物生产为核心的经营任务。通过对资源的精细利用以及种植—租赁相结合的土地管理模式,基本实现皇家园林"以园养园"的收支平衡体系。而这种经营方式造就了园林沿水源布局的大面积的作物景观背景以及园林中点缀的生产性植物景观。最终得出结论,认为清代皇家园林植物景观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更是支持园林存续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3.
金卓菲  鲍沁星 《中国园林》2023,39(4):97-102
钱塘观潮是区域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观现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景观遗产价值,其申遗进程也在不断推进中,因此遗产真实性讨论对其申遗有重要的支持作用。以钱塘江沿线现存的8个历史观潮点为研究对象,对其观潮历史进行概括梳理。在此基础上,应用Arc GIS视域分析的方法,还原历史观潮点的观潮视线,验证其观潮可能性。结合现场观测总结各历史观潮点的视觉特征,并探讨古今视觉变化的原因,以期为现代观潮景观的营建提供参考。通过科学量化的视觉分析,讨论钱塘观潮景观核心遗产点遗产价值的真实性,为钱塘文化景观遗产真实性提供更为科学的研究支撑,从而推进钱塘文化景观的申遗与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4.
北宋西京大内后苑是当时重要的皇家园林之一,虽不再拥有隋唐洛阳和北宋东京皇家御园的盛世局面,而超然物外的神仙意境仍未使其失去帝都陪京之尊位和皇家气势。根据宫城内考古和历史图文考证出大内后苑的整体范围,整理了描写大内后苑内景物的相关文献,并结合宋画、《营造法式》、相关建筑遗存和考古发掘报告首次对大内后苑的整体布局和单体建筑进行推理和复原想象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选址、理水、建筑、花木等方面对其造园意匠展开分析,将其造园意匠归纳为“九曲通苑定乾坤”,主要体现在园林理水、空间和活动3个方面:园中理水采用了方中有曲的处理方法,阴阳相嵌,互相融合;园林空间北部呈现出规则形态,南部仍以自然式为主,体现道家、儒家和佛家意境;园林活动展现宗教性和文化性,整体上呈现较为鲜明的中原地区的造园特征。  相似文献   

15.
张宁  朱育帆 《中国园林》2024,40(5):34-39
唐代王维辋川别业诗、画、园兼备,是现代园林史 研究者公认的最重要的唐代造园案例之一。以往研究多集中在 辋川诗文、绘画与二十景现地方面。由于考古数据的缺失,很 少有涉及辋川别业山水空间层面的研究。对于园林研究来说, “空间”层面的研究是无法回避一部分,以当今辋川地理山水 空间为基础,利用古文献、地理信息数据和20世纪60年代卫 星图等资料,分析王维至今一千多年以来辋川别业所在地—— 辋谷可能发生的山、水变迁内容,最后大致推测出王维时期的 “辋川别业”山水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16.
严敏 《风景园林》2020,27(7):121-127
《环翠堂园景图》是一幅明代徽州长卷版画,清晰刻画出一座私家园林—坐隐园的全貌。以该版画为研究对象,以声景为研究视角,探寻传统园林绘画中的园林声景营造价值。通过画面观察结合诗文资料补充,提炼画卷中园林声景的声音要素,分析画卷中的坐隐园声景类型,总结画卷中传统园林"声色"风景营造在选址、时间维度、声景联想等方面的特征。研究得出:从传统园林绘画中可有效地提炼声景的构成要素,有助于深入理解传统园林的声景营造思想与特征,表明园林绘画在声景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晓峰  陈知行 《中国园林》2022,38(4):127-132
《南风歌》最早记载于中国先秦典籍中,全文蕴含了虞舜歌“南风”以煦育百姓、顺应天时物性而治天下的美好象征。随着《南风歌》的传颂,以该典故为主题问名的建筑景点大量出现于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首先考辨了“舜歌南风”典故的历史源流,挖掘其在流传过程中所衍生的文化内涵。继而对以“南风”主题问名于我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历史面貌进行爬梳,重点以清代皇家园林中的“南风”主题景点为例,围绕“薰风解愠”和“对时育物”2个角度探析其在园景构筑与文化内涵阐释层面对“南风”主题的表达。结论证明“南风”意象主题景点是中国古典园林尤其是清代皇家园林中的一类重要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8.
刘珊珊 《华中建筑》2008,26(6):185-188
以北宋都城东京著名的皇家水上园林金明池为例,通过分析它的由来及功能演变、景观布局、有了文化活动以及最后的荒废与消失,总结出金明池盛衰对我国皇家水上园林的特点反映。  相似文献   

19.
王之羿  覃远  陈期钰  万敏 《风景园林》2023,30(7):133-140
【目的】综述山水营建智慧的研究发展,在城市八景中发掘山水营建智慧的潜在价值。【方法】运用古籍考释法、归纳法、人文风景制图法梳理出汉江沿线(湖北段)的13个清代府州县的114处城市八景景目。【结果】围绕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营建智慧的表征,阐述了城市八景是流域局地山水“形势”的诗意表述,通过“以人为胜”赋予同质化平原之山水以特色。阐明其“时空周正”的组织、利用局地山水的营造规律,以及“内聚外控”“水缘串景”“山缘串景”“山水呈景”“散点式”的局地自然山水格局特征。城市八景是顺应整体流域山水格局营造智慧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城市八景是对汉江流域整体山水格局的高度呼应,也是流域风土特色的场景集萃。【结论】城市八景文化具有出乎史的特质,其乐山乐水的思想促生城市八景保护,并因存史纳文而成为城市山水特色保护之“大道”。  相似文献   

20.
韦诗誉 《风景园林》2018,25(12):110-115
将乡村聚落景观研究置于人类学视野之下有利于科学认知乡村所独具的人地关系价值。对山区聚落的典型代表——桂北龙脊村和瑞士弗林村的聚落景观分别展开研究,首先剖析其空间单元与社会建构、生产活动的关系,进而阐释中观层面的组团分布或受自然地理限定或以公共活动为中心,而两者在宏观格局上则因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态。从乡村聚落景观生成的源头探索人类活动与空间的深度交融;通过2个跨文化案例的比较研究,剖析乡村聚落景观多样性的成因——自然要素、文化要素、生产要素与空间要素之间丰富的关联,揭示乡村聚落景观的多元价值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