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无疑是一座巍峨的高山。可是提及苏轼,我们津津乐道的可能只是他在诗文书画方面的杰出造诣,其实,在艺术领域之外,作为官员的苏轼还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水利专家!他在兴修水利、防洪治水上也曾功勋卓著,成就斐然。即便是在当今,他那以民为本、人水和谐的治水思想依然熠熠生辉,常读常新。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治水名人。通过广泛查阅史料,梳理了苏轼在凤翔、徐州、杭州等地任职期间的防洪抗旱救灾实践活动,分析了其工作思路和治水思想,为中国古代水利史和科技史研究以及苏轼生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正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为中国文学史上"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地方上辗转为官多年,官至礼部尚书。他为官一地,造福一方,是兴修城市水利的实干家。在徐州、杭州、颍州、惠州、广州、琼州等多个城市都留下了苏轼治水的佳话。1077年7月,黄河决口于澶州曹  相似文献   

4.
任红 《中国三峡建设》2011,(2):88-95,98
一个人倘若因为是艺术家而受人尊重,已经非常了不起,而苏轼的作为并不止于这寂寞而华美的身份。林语堂说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的人"。此外,他还是个治水者。林语堂戏说苏轼大概是天生的火命,为官的时日,不是在治水,便是在抗旱。在他一生不断的变迁、流放之间,他还见缝插针地完成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水利大事。从徐州的黄楼,到浙江的西湖,他从来不曾是一个庸吏,他改变,创新,做能力范围最出色的事.他是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曾巩、富弼同时代的人,却丝毫不为这些北宋夜空中的熠熠星芒所遮掩,甚至他是其中最亮的那颗。  相似文献   

5.
当本刊封面那碧波荡漾、桃花怒放的优美景色把你引入一个春意盎然的境地时,请你别以为到了南国水乡。这是我省西府著名风景旅游胜地凤翔东湖。东湖和西湖,与宋代文学家、大诗人苏轼有不解之缘。苏轼 (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宋代嘉祜年间进士,曾任徐州、杭州知府等,官至礼部尚书。苏轼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称雄文坛,而且是我国历史上很有贡献的治水人物。他冒着生命危险在徐州城防汛抢险,在杭州整治钱塘江口,开辟漕河,疏浚西湖,又在凤翔整治东湖,留名青史。  相似文献   

6.
地处淮河闾尾的黄沙港,潺潺流水,不断东逝黄海。坐落在黄沙港南岸的是建湖县庆丰镇,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与水搏斗着。如今这里出了个治水“状元”,他,就是最近被国家水利部、人事部联合表彰为“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的庆丰水利站站长林咸仁。 的确,他在30多年的治水生涯中,走过了一条风风雨雨的路,也是一条泥泞曲折的路,因为庆丰的沟沟坎坎,块块圩区治水成功的背后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倾注了他的心血。是他和站上的同志辛勤劳动换来了水乡金秋丰收的喜悦。  相似文献   

7.
陈惺作为一个学术型的领导著述的《治水无止境》一书,已经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全国各地新华书店发行了。该书采用回忆录的写法,图文并茂,从伟大的治淮工程到加速发展引黄灌溉、平原地区治水的演进、"75.8"特大水灾等,陈惺用治水57年的反思,真实记录了河南近60年的治水历程,是中原地区乃至新中国治水发展史的一个缩影。原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在序中给他这  相似文献   

8.
北宋文学家苏轼,不但在文学上有其卓著的成就,在长期的地方官的岗位上,清廉自守,人品端正,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等。这在北宋文人中是很突出的。现介绍他在任徐州和杭州地方官时从事水利事迹如下: 徐州抗洪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7月,黄河决于澶州曹村(令河南濮阳西)。滔滔洪水东汇梁山泊,溢于南清河,势如“平郊脱辔万马逸,一夜径度徐州洪”,大水直逼徐州城下。当时任徐州知州的苏轼,立即号召军民抗洪抢险。可是一些富商大户眼见城将不保,争出避水。见此情景,苏轼说:“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便派人把他们拦阻回来。他亲自到当地驻军武卫营中对他们的卒长说:“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相似文献   

9.
陈惺走了,带着对河南水利事业的执着和对水利人的无限眷恋,5月15日他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年青时代立志水利并最终成为河南省水利厅副厅长(正厅级)、总工程师,一个专家型的领导,他用毕生的心血致力于河南的水利建设事业。离休后仍思虑不辍,并倾其近60年的治水经历铸就了由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的《治水无止境》一书。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水利部部长钱正英对他作了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位敢于直言不讳,提出不同意见的同志,可以成为领导干部的诤友……他的《治水无止境》对我们每个水利工作人员都是一份有价值的参考教材"。省水利厅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厅长李孟顺在介绍陈惺生平中提到:"陈惺同志一生热爱水利事业,是我省水利战线工程技术人员学习的榜样。要学习他时技术精益求精,献身水利事业的精神"。他的离去对河南水利建设事业无凝是一个很大的损失,但他留给我们水利人的财富又使他音容常在。为纪念这位有"河南水利界的张光斗"之誉的逝者,特刊发《治水无止境——陈惺访谈录》一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10.
宋绍圣元年(1095年)苏轼(1036-1101年)由广州至惠州居住,这一年苏轼五十九岁,开始步入人生晚年.虽然桑榆入晚,但是他的儒家入世精神仍然未退,同时佛道二家在他身上的影响也依然发挥着作用.苏轼在惠州首尾居住五年,掐头去尾实际时间是三年.这三年对苏轼来说是轻松的时间,他在工作上已经彻底放松,但在精神上他并没有轻松,中间遭遇了心爱的小妾朝云的去世,又面对着国家的经济困难,他的眼界依然放在了整个世界,忧国忧民志向不改,但是这时他头脑中的佛道思想也日益涌出,他既与佛教法师结交,同时又和道士相往来,特别是他与佛教界人士接触,走访寺院,商讨教理,境界有所提升!在惠州时他与罗浮山和栖禅寺的渊源颇深.  相似文献   

11.
周馥首先奉命考察研究黄河水性,制定详尽的治水方案;1902年升任山东巡抚后,又不遗余力地治理水患,从而使得山东黄河大堤防洪御险能力大大增强。他治水纾百姓疾苦、护百姓之利益,重视调查研究,讲求科学,善于学习前人的治水经验,做到“古法今制互相为用”。这些行之有效的治水方法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对今天治理黄河仍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执着的追求许荫桐的家乡在苏北大运河边。从小他便目睹了水患给他的家乡带来的无穷灾难。1947年,年轻的许荫桐从中央大学毕业了,他毅然选择了治水这条艰苦的道路。但是,直到1949年解放后,他才真正有了用武之地。他参加革命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到苏北沿海垦区查勘,为大规模治水作准备。战争和水灾给整个苏北地区留下的是一片荒凉,许  相似文献   

13.
陈宏谋在天津的治水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津是一座与水利事业关系密切的城市。在它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伴随着航运、防洪、城市的供水和排水、农田水利等一系列事业的发展。天津历史上的有名治水人物众多,清代的陈宏可称为其中的佼佼者。陈宏谋,字汝咨,广西临桂人。雍正元年(1723年)举进士,步入仕途。此后30余年间 ,他先后在12个省内工作过,担任过21种不同的职务,曾历任陕甘总督、两广总督、湖广总督、兵部、吏部、工部尚书等要职。陈宏谋对水利很有研究,许多地方都有他治水业绩的记录。据说他每到一地都要把管辖范围内的村庄河道描绘成图,挂在墙上,“环复审视,兴作皆就理”。他在天津的治水活动,表明这一记载是正确的。乾隆三年至五年(1738~1740年)陈宏谋任直隶天津  相似文献   

14.
苏州市地处长江下游、太湖之滨,境内湖荡星罗棋布,河港纵横交错,已初步形成的防洪、挡潮、排涝、抗旱、防渍五套水利工程体系,有效地抗御了水旱灾害,为农业生产丰收和国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这些,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倡导者——范仲淹,和他所遗留的治水工程和治水理论是分不开的。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今江苏省苏州市吴县人,他的一生是伴着治水而过的。他的家乡滨临太湖,北枕长江,地势低洼,洪涝、干旱、海潮频频发生,民众苦不堪言。他家境贫寒,从小就立下治水意愿,发愤苦读,决心为民除害造福。公元1034年,范仲淹出任苏州知府。刚上任,苏  相似文献   

15.
链接:陈惺同志于2009年5月15日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作为一个治水专家,他对河南乃至全国的水利事业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临终还撰写了10万字的《治水无止境》一书,图文并茂地对近60年的治水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反思,给水利人留下了一本难  相似文献   

16.
林一山(1911.6—2007.12)是当代中国杰出的治水事业家和思想家,一生热爱长江,钟情水利事业,坚持真理,崇尚科学,忠实地履行着水利人厚重的历史责任。林一山又是一位成功的治水哲学家和治江战略家,善于用唯物辩证法指导治水实践。他从旧中国的一张军用地图开始,以“两论”(《矛盾论》和《实践论》)起家,注重调查研究,运用他创立的“河流辩证法”不断深化对大江大河的规律性认识.  相似文献   

17.
家(散文)     
我们治水的老祖宗要算大禹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说明了他对治水的专注和勤奋;也说明,他是有个家的。据鲁迅先生说,他家的禹太太,怪丈夫不回家,还跳脚拍手地大骂了一通“杀千刀”呢。我们这些大禹的子孙们,不少是“治水世家”,以工地为家的。不少人在工地干活,在工地找对象结婚,在工地生孩子;孩子长大了,又治水,又成家,又养育儿女,……除了工地,好象再没有其他什么家了。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与淮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生著作甚丰,仅诗就创作了两千多首。苏轼生前在政治、仕途上屡遭挫折,屡被贬职、外放。他被贬为黄州团练一事为人们所熟知,其时,他所挂职衔为“检校水部员外郎”。性格豪迈的苏轼多次赋诗坦言:“犹堪作水衡”、“我作水衡生作丞”、“归来只作水衡卿”、“诗人例作水曹郎”。诗中所说的“水衡”、“水曹郎”,即指“水部员外郎”。苏轼在贬职外放、颠沛流离之中,曾长期往来于淮河流域。他在《行宿泗间见徐州张天翼次韵》中说:“三年三蹑过淮舟”:在《过淮三首赠景文兼寄子由》中说:“好在长淮水,  相似文献   

19.
治山治水亦风流——谢金亮治山治水治穷致富记□李跃进王文文在忻州运输公司工作的谢金亮有着近二十年的开车生涯,他没有靠优越的社会关系和特殊的技术本领去发财致富,却偏偏爱上了治山治水这一门,念起了他的山水经,当时实在令许多人费解,而如今人们都说老谢的路走对...  相似文献   

20.
吴 大 (音 chéng)(1835—1902年),字清卿,号恒轩,江苏苏州人,后客居上海,著名学者、书画家、金石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治水专家.他的治水故事还被后人传唱并改编成生动的故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