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河口河段演变及延伸距离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清水沟流路1976年改道行河至今已20年,西河口以下河道长度接近改道前老河道长度,河口淤积延伸,流路变迁,仍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对黄河口的演变特性,输沙特性及河道纵比降变化进行分析研究,预估清水沟流路的演变趋势及延伸距离。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人类活动对黄河口流路演变的影响,以清水沟及刁口河流路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对比分析了两流路1964-2015年水沙条件及河道横、纵、垂向几何形态及冲淤变化。研究表明:两流路演变过程均具有阶段性,改道初期,发生大范围的快速淤积;改道中期维持的时间往往与水沙条件的变化有关,若水沙条件较好,则河道淤积减缓甚至发生冲刷,若水沙条件较差,河道演变迅速由中期转至后期;改道后期,河道迅速萎缩,滩唇淤高,横比降增大,形成地上悬河,地上悬河的形成标志着下一次改道即将开始。清水沟第IV阶段受清8改汊和调水调沙影响,主槽冲深,河道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入海流路改道频繁、水沙过程变化剧烈等多种因素造成黄河口流路冲淤演变过程十分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黄河下游的防洪安全。为了认识不同因素对黄河尾闾河道演变的影响程度,采用黄河口实测水沙和地形资料,分析了不同因素对黄河尾闾河道冲淤和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4-2012年黄河尾闾河段的冲淤与水沙要素之间的关联度较低,水沙过程的改变不是影响尾闾河道冲淤的主要因素;流路改道与利津水位变化密切相关,改道前后流路长度变化越大对河道冲淤影响越明显。流路改道初期河道水流流速大幅降低导致泥沙在河道大量淤积;频繁的流路改道使水沙过程与河道冲淤之间不再呈现一致且紧密的关系。研究结果可为黄河口流路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河自1976年改走清水沟流路至今已30余年,入海流路由最初的散乱入海变成现在单一河道入海,河道长度也由最初26.8 km(距西河口,下同)增至现在的60 km,河道比降呈现上缓下陡的趋势.利用与黄河前两次神仙沟和刁口河改道时的河长和河道比降数据进行对比,结合清水沟流路自身的特点,推求出清水沟流路行河末期的河道长度.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黄河尾闾河道冲淤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着重分析了1976年清水沟流路以来黄河河口尾间河道冲淤变化特点.结果表明:①1976-2005年间,河口河段经历了强烈淤积-强烈冲刷-持续淤积-持续冲刷等冲淤变化过程;其冲淤变化与水沙条件、流路改道、河口的淤积延伸及河床边界等条件有关;②利津-7断面河段冲淤变化与利津径流量及来沙系数存在一定关系,与大于2 000m3/s的水量关系密切;③7断面以下河段冲淤变化与利津水沙通量,河道边界条件及流路延伸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黄河口改道清水沟流路后,改道点西河口以下在漫流淤积的基础上淤滩成槽,之后遇有利的水沙条件,河道发生明显溯源冲刷。1984年后,随着入海口门向外延伸,转为溯源淤积,由于连续枯水枯沙,溯源淤积发展缓慢,以沿程淤积为主。1996年实施清8人工改汊和1998年实施挖河固堤试验工程后,再次发生溯源冲刷。清水沟行河23年来,溯源淤积影响范围及程度均小于溯源冲刷,目前河道形态较好,流路仍有较大的行河潜力。  相似文献   

7.
1976年黄河改道清水沟以来,流路经历了淤荡摆动,淤滩成槽过程,1980年后已形成比较单一顺直的河型。该时期的来水来沙量与神仙沟,钓口河流路相比显著减少,而且更加集中于汛期。目前,清水沟河道正处在回淤阶段。经过对实测资料不清水沟流路现状而言,如果在清7断面以上采取控导工程措施,尾间末端及时堵串,并向北进行一次摆动,再维持10-20年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8.
黄河口受上游来水来沙和海洋动力条件的综合影响,河道淤积延长、摆动改道极其剧烈复杂。本文概述了近代黄河口入海流路的演变.阐明了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较长的原因与此期间的来水来沙条件、人工治理以及工程防御洪水的强度和入海口门处的海洋动力增强等因素有关;展望了清水沟流路的行河年限。  相似文献   

9.
黄河口河道演变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分析黄河口河道在纵剖面、横断面、河型等方面的演变过程,总结归纳出黄河口河道的演变规律。指出:黄河口泥沙在潮汐涨落等因素影响下,河口河道纵剖面逐渐形成台阶状,与此同时,河口滩地横比降逐渐发展为倒比降;河口河道中段由顺直型河道逐渐转为弯曲型河道,而下段仍为相对顺直、游荡型河道。当河口河道中段比降减小到一定程度后,此河段开始漫滩、卡冰、出汊。河口台阶的形成揭示了黄河口流路由单股河道逐渐转为出汊的过程,即黄河口流路由“青壮期”逐渐转为“衰亡期”的过程。延长黄河口流路使用年限的途径是:①尽量减少黄河下游输向黄河口的泥沙量;②采取河口挖沙或人工改汊措施,地点宜选在河口河道的中下段。  相似文献   

10.
黄河河口治理措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口治理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探求不同治理措施条件下尾闾河段冲淤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原型资料和模型试验结果,分析了清水沟改道和清8改汊对河口淤积延伸的影响,探讨了河口段挖河疏浚对尾闾河段水位、河床冲淤变化的影响。认为黄河河口采取有计划的改汊和长期挖河疏浚,可延长河口现行流路行河的年限。但从长期看,河口段较大规模的改道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1 漳河基本情况 (1)漳河发源于太行山区,地跨山西、河北、河南三省,流域面积21 971 km,绝大部分属山区,海拔1000 m以上。合漳以上,分清漳河与浊漳河两支。漳河上游山区河道纵比降约1/200~1/300;岳城水库至京广铁路为丘陵区,河道长15 km(中泓),纵比降在1/500~1/1 000之间。铁路以东至徐万仓河道长104 km(中泓),按性质可大致分为3段:京广铁路至南尚村为游荡性河道;南尚村至穿漳涵洞为河道演变过渡段,河槽较稳定;穿漳以下为稳定河段。 历史上,漳河善淤、善决、善徙,洪水…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水沙变异与调控II--黄河口治理方向与措施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1986年以来,黄河口的来水来沙条件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在对黄河口水沙变异特征、影响黄河口来水来沙的因素及水沙变异造成河口演变新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黄河口治理的新认识和新时期黄河口治理的方向。分析了稳定黄河口流路的思路与方案,采用数学模型对清水沟流路使用年限及长期稳定清水沟流路方案进行了研究,认为长期使用清水沟流路(3汊或4汊)是可能的,把钓口河流路作为长远的备用流路和分洪道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利津水位对河口演变响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黄河口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影响。黄河口每次改道后尾闾河道的河长突然缩短,比降陡增,之后河长以先快后慢的速率增长,尾闾河道比降则呈指数衰减,经过约5~6年调整至平衡比降,其变化过程反映了典型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特性。基于黄河口河道的演变特征,提出了河口河道水位和纵比降变化的概化模式,并采用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河口河道同流量水位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计算了1954—2012年间黄河下游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变化过程。该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特性,而且反映了来水来沙和河道淤长与蚀退对利津同流量水位的共同影响,能够连续地模拟河口淤积延伸及改道过程中河口河道特征水位的长期变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分析黄河口淤积延伸与下游河道相对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原河道停水后海岸演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年5月,在黄河口清8断面以上950m处实施了截流改汊工程,改汊后原河道海岸失去了泥沙补给,在海洋动力作用下发生了剧烈演变。为了掌握原河道海岸的冲淤变化,1996年10月在原河道口门前左、中、右共布设了3个断面,1996年10月至2002年10月,在同断面上按照规范实施了3次水下地形测量。结果表明:黄河口清水沟流路原河道停水后浅水海岸蚀退大于深水,北部大于南部。同水深侵蚀速率口门北侧和前方是初期大于后期,近岸浅水区大于远岸深水区;口门南侧4m以内的浅水区为冲刷,4m以上深水区呈现淤积。从年均侵蚀量看,中间断面最大,北部次之,南部最小。造成海岸侵蚀的动力因素很多,但波浪(风暴潮)和海流是海岸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河口近期演变规律及发展趋势预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泽刚 《人民黄河》1996,18(9):19-21
本文分析了河口近期三条流路的演变规律,阐明了清水沟河道发育特点,“洪冲枯淤”规律及河口淤积延伸反馈影响的范围。据入海水沙变化趋势,河口延伸速率将减缓,在加强河口治理条件下,预测现河道自然出汊可能性很小,流路寿命将更加延长。  相似文献   

16.
黄河口清水沟流路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1947年黄河归故,黄河河口流路先后经历了1953年小口子裁弯、1964年罗家屋子人工破提和1976年人工截流改道水沟流路3次较大的改道。本文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清水沟流路的演变特点及与其它流路的不同点,分析认为:清水沟流路时期的年平均来水沙量较神仙沟,钓口河时期明显减少,且更加集中于汛期,就来水来沙总量看,上述三条流路已经相当,但清水沟流路行水历时最长。清水沟流路经历了发道初期的游荡摆动后 ,  相似文献   

17.
清水沟是黄河现在的入海河道,1983、1984年,人们提出黄河口应该改道了,报到中央,引起很大震动。由于改道对胜利油田影响很大,国家有关部、委、单位进行了多次讨论,但一直没能解决。1985年2月,受石油部委托,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当时河口大堤防御水位尚有2m富余,河道比降也偏大较多。不必改道。以河道防洪条件作为改道标准,过去并不明确。作者进而用5种方法计算,得到河口还可以使用50a,不必加高河口大堤,而且都加了较大的安全系数,计算考虑了不能淤坏小清河的问题。还进行了河口依次淤积延伸、附近潮汐因素依次变化的…  相似文献   

18.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清8汊河已进入流路自然演变的末期。为此,界定了出汊、改道、流路稳定及黄河河口稳定的内涵,系统分析了近期黄河河口水沙及流路、海岸的新变化,通过试验研究了尾闾河道出汊机制,综合提出出汊阈值、触发条件以及黄河河口流路稳定综合判别指标。在此基础上,预判了清水沟清8汊河的稳定性,提出近期流路安排应优先考虑北汊河。  相似文献   

19.
黄河河口治理及其对下游防洪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尚池 《人民黄河》1995,17(11):13-19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口清水沟流路走河以来的冲淤变化和学业特点;针对黄河河口地区的治理现状,指出目前河口地区的防洪形势十分严峻。在对比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条走河流路情况的基础上,认为现行流路可再延伸10-15km才达到改前的状况,时间大约需要7-10年。同时强调指出,鉴于目前清水沟流路主槽淤积严重,河口地区的防洪工程建设还很不完善,一旦遇较大洪水就有提前改走北汊的可能,甚至会出现南北分股南北多股分流  相似文献   

20.
应用张启舜的“河流与水库泥沙冲龄过程计算教学模型”对黄河河口三角洲及其以上海道的冲淤过程进行了验算,并在验算过程中依据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模式和程序进行了部分修正。使用渡模型对1965-1987年艾山以下河道和钓口河,清水沟两流路冲淤变化实测资料进行了拟合验算,取得了较好成果。验算结果表明,现行清水沟入海流路,只要经过流路的合理安排,科学治理和适当提高设防水位,还可延长使用30-5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