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了"作为公平的正义"理念,他从"无知之幕"的"原初状态"出发,推出了正义的两个原则,即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他提出,"正义是社会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体系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的正义理论试图求解社会普遍存在的形式上的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一难题,并采用契约论方法借助"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等理论预设构建起其理论大厦。罗尔斯的正义理论独具特色,对于我国建构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大的启发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为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基本特色是以人为中心、以道德之仁为本位。虽然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由于其历史的原因和阶级的局限性,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的、唯心主义的倾向和理想主义色彩,但是,这并不影响孔子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的地位。今天,我们研究和探讨孔子的道德伦理思想,挖掘其道德伦理思想中的精华和核心价值,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尔斯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基础,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和价值。他首先设计"原初状态"和"无知之幕",进而又提出了正义理论的两条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对他的正义论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罗尔斯的《正义论》作为人类文明和智慧的成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阐述孔子伦理思想中"仁"与道德的关系以及"仁"的修养途径。"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主要内容,也是处理日常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仁"的核心"爱人",要求带着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他人,从而建立相互关爱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传统伦理思想中,人性问题一向被认为是确立道德原则、道德教育和修身方法的出发点。以人性论为基调,儒家构造了哲学与道德为一体的哲学范式,对中华民族道德政治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探讨了先秦儒家人性学说与我国伦理体制、政治思想以及法律思想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正义是《理想国》的主要议题之一。本文揭示和阐释《理想国》的分配正义观,以分配正义的一般理论为参照系,描述与分析柏氏《理想国》分配正义观的社会三大阶层论、各拥所有论和各尽职守论.陈述和探讨它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一本汇集各家的哲学巨著,《淮南子》包含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其清静恬适的人性论、风俗为治的教化论、无为而治的政治伦理思想是我国古代伦理思想的宝贵财富。它为汉朝统治者提供了一副修身、治国以及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良方妙药,适合于当时所处时代的真实背景,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8.
詹姆斯的"国际主题"是跨文化且动态发展的,历经了从早期强调欧美文化冲突到晚期探索完美人性的演变过程。从文化和人性双重视角分析詹姆斯早、晚期代表作《黛西.米勒》和《金碗》,可看出其"国际主题"发展的轨迹。詹姆斯对文化和人性的研究体现了詹姆斯对集文化融合和人性完美为一体的人类理想文明孜孜不倦的探索和追求。  相似文献   

9.
亚当·斯密的国家思想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他认为政府与正义原则一样有着人性的基础,人性的权能原则决定了政府的权威原则,而人性的实利原则决定了政府的正义执行者功能。理想的政体是结合了阶级混合与权力制衡的均衡政体。  相似文献   

10.
孔子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匆庸置疑的。孔子是把“仁”作为士君子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来要求的,《论语》一书中记载着许多孔子回答弟子们问“仁”的言论,其内容都是实行为中所要遵循的各种具体规范和原则。孔子推崇周礼,周文化中崇德重礼的思想给了他很大的影响,但是,孔子最终把“德”发展为“仁”,并创立了作为系统的政治伦理思想的仁学体系,表达了新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1.
以儒家仁、义、礼、智、信、勤、廉、忠、耻等道德规范为根本,以仁爱、正义、诚实、节制、宽容为宗旨的“情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的形象符号,对中国的伦理道德、社会秩序、精神特质产生了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情义”文化所凸显的德性伦理是中华武术内涵的重要特征,同时“情义”文化也是中国传统职业道德中最基本元素,耦合职业素养价值。因此,承继“情义”文化对涵育大学武术课程的品质内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在实在法的意义上,权利首先指代一种法律上的资格。它以自由为核心,以社会资源(财富)作为利益内容。以权利看待正义,在终极意义上,正义指一种人的尊严、自由和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的社会良好状态。权利分配正义和权利限制的正义是正义的两种基本形式。运用法治保障权利进而实现社会正义,应当约束国家权力,防止侵犯公民权利;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权利的实现机制,为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保障;更进一步地由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  相似文献   

13.
“亲亲互隐”是中国古代儒家的重要伦理主张。深厚的孝亲血缘根基、维护人伦纲常的政治需要为“亲亲互隐”提供了道德“合法性”根据。不同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了中西方“亲隐”制度具有不同的价值追求。当情、法、德发生冲突时,德、法至上是现代社会代际公正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4.
从"人肉搜索"的含义入手,叙述了"人肉搜索"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与消极影响,从网络和网民的特性两个方面剖析其"人肉搜索"过程中产生的失德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规范"人肉搜索"的伦理路径:网民强化道德自律;建立网络道德规范;优化体现人性、公正、平等、自由的和谐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网络是人类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本质的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文化对现代政治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文化环境下的平等观念对今天的政治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网络中的民主、平等观念改变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实现了政府服务于民众,民众监督政府的理念,体现了公民权利至上的根本要求.然而,网络中的现实和虚拟二重性决定了"网络化生存"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网络中的信息安全等问题也会给人们的政治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伦理道德的产生与人类的历史发展、生活状况密切相联,生态伦理是人类生存危机感的反映。生态伦理作为社会伦理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一般的社会伦理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不存在脱离于一般社会伦理的完全独立的生态伦理。生态伦理教育是通过教育手段,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意识、思想观念、感情和意志,自觉应用生态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善"待自然,能动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环境保护目的,使人类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无论从当前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现状来看,还是从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的现状来看,都迫切需要加强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17.
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也是人的至上美德.公平正义美德,是公平正义原则和价值在个人思想、行为中体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征与倾向.培育大学生公平正义美德,是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与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需要.依据公平正义美德的形成条件,高校应在德育内容、制度建设、教育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8.
通过孟子与告子在人性及仁义内外两个问题上的争论,反映出先秦儒学在伦理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选择,即分别从人心的方面和从物的方面探讨人性的根源和伦理的标准。这两种选择同时也表明了先秦儒学理论存在着内在的分裂。  相似文献   

19.
在荀子那里,天人之分与性伪之分二者间具有内在的连贯性和一致性,共同奠定了他的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具体来说,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思想的主旨在于论证吉凶由人,将人世治乱的重心放在人自身和对礼义的推崇上面。由此更进一步,荀子从"察乎性伪之分"引发出性恶论和化性起伪的思想,解答了礼义的起源问题和政治上贵重圣王礼义的缘由。进一步讲,天人之分和性伪之分的内在关联,还表现在对天生人成的主体精神的张扬和对圣王礼义之于国家社会的合理性的论证。  相似文献   

20.
现代管理理论与实践已面临一系列伦理问题,并在人道和物道、公平与效率、义与利、竞争与合作的选择上与传统伦理产生冲突;同时现代管理也在企业价值观、双赢理念、伦理领导、企业形象理念等方面提升和丰富了传统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