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李梦莹  王坤  保欣晨  马娇阳  田稳  于淼  郭磊  向萍 《食品科学》2021,42(23):162-169
为研究牛肝菌中重金属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及毒性效应,本研究采集了云南主产区(楚雄、曲靖、大理和普洱)不同野生干牛肝菌(按颜色分为白牛肝菌、黑牛肝菌、红牛肝菌和黄牛肝菌),测定了其镉(Cd)、铅(Pb)和铬(Cr)的含量,结合体外胃肠模拟法和Caco-2细胞模型,分析了3 种重金属的生物可给性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含量,并探究食用重金属含量高的牛肝菌对人体肠道的健康风险,即牛肝菌经模拟胃肠液消化后对Caco-2细胞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基因表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干牛肝菌中Cd的平均含量约是我国食品安全标准(GB 2762—2017)中食品污染物限量值的20 倍。Cr、Cd和Pb的生物可给性在模拟胃液中分别为18.2%、3.1%和17.0%,在模拟肠液中分别下降到15.3%、0.6%、5.5%,而在Caco-2细胞中只有Cd被吸收,平均生物有效性含量为1.10 μg/mg。基于干牛肝菌的重金属总含量、生物可给性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含量分别计算其估计每日摄入量,发现基于干牛肝菌重金属总含量的评估结果提示其具有较大的人体健康风险,而基于生物可给性含量和生物有效性含量的数据结果表明均无明显的健康风险。此外,还发现重金属含量高的牛肝菌暴露Caco-2细胞后也不会诱发炎症因子IL-8 mRNA的上调。综上,基于牛肝菌中重金属总量的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可能会高估其健康风险,建立基于人体生物有效性的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将更为准确。  相似文献   

2.
生物胺是一类低分子量含氮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氨基酸进行脱羧反应而产生,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中,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水产品中。适量的生物胺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必要的,但是过量的生物胺摄入体内会导致食物中毒、过敏等一系列毒副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目前,食品中生物胺含量也是食品品质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水产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些年来对于生物胺的化学、毒理学以及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日趋增加。本文将介绍目前水产品中常见生物胺含量测定的色谱、光谱检测方法以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保证。同时对水产品中生物胺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水产品生物胺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胺是低分子量含氮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中。摄入过量的生物胺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且生物胺含量与水产品质量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该文对近年来水产品生物胺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高效液相色谱、毛细管电泳、薄层色谱和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等在水产品生物胺检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在水产品中浓集能力强,可多种途径进入体内,当人体摄入的重金属超过一定量时,将会对机体产生各种危害,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水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逐渐成为限制水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水产品中富集的重金属含量比较低,对其快速准确地测定有一定的难度.该文主要综述了水产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重金属作为受关注的污染物,其毒性具有刺激性、靶器官毒性和致癌性等特点。食品中的重金属是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使用精确的方法评估食品对人体的健康风险具有重要意义。重金属的人体生物可利用性可以较为贴近人体重金属暴露的实际情况,通过模拟体外生物可利用性实验模型是现有获取重金属人体生物可利用性数据的通用方法。利用生物可利用性数据评估人体重金属暴露的健康风险相比直接利用食品重金属含量更为准确。本文综述了食品的人体生物可利用性实验方法及现行的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估方法,分析对比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为科研人员确定不同污染物在食品中的生物可利用性提供思路和方向,以加强食品安全评估和人体重金属暴露评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水产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胺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含氮、低分子质量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普遍存在于水产品等蛋白质和氨基酸含量较高的食品中,与腐败微生物密切相关,水产品在长时间的贮存和售卖过程中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作用而腐败变质,产生超标的、对人体有害的组胺等生物胺,因此,生物胺的检测技术十分必要。本文详细综述国内外测定水产品中生物胺的前处理方法、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并展望了生物胺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为水产品中生物胺的检测提供技术基础和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重金属废水是一类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危害很大的工业废水,电镀、防腐、燃料等工业的迅速发展使得重金属对水体的污染更加严重。因此,寻找成本低、效率高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是当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当前,处理重金属废水最有潜力的措施之一就是生物吸附法。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概述了生物吸附法的机理,并同时展望了生物吸附法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水产品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加工或贮存过程中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而发生腐败变质,研究发现这一过程往往伴随着大量生物胺的产生。进一步研究表明人体摄入过量的生物胺会引发食物中毒,因此有效的水产品生物胺含量检测方法对于保障水产品食用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生物胺的形成机制、毒性和限量标准进行了总结,并深入讨论了目前常见的生物胺间接和直接检测方法,以期为建立更加精准、高效的生物胺检测和防控体系提供一定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目的重新界定食品铝进入人体后的形态(水溶态和单层脂质体亲和态),分别考察食品铝(粉条和千层饼)在胃肠中的溶出率及其迁入体循环系统的比率(生物利用率)。方法以"仿生胃肠消化、仿脂质体生物膜亲合吸附"为模型,对食品中铝在人体内的迁移分配进行了体外仿生消化研究。结果被测食品中铝在胃肠溶液中的溶出率为31.0%~42.5%,单层脂质体亲和态占比为69.4%~76.8%。结论食品铝在人体中具有与食品基质和体内环境相适应的生物可给性和生物利用率,不能以食品中铝的总量测定简单代替。因此,对于铝的每周耐受摄入量的确定应在同时考虑人体消化系统溶出率和食品铝的生物有效性的基础上制定。  相似文献   

10.
生物胺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发酵水产品中的小分子含氮物质,发酵水产品中的游离氨基酸能发生脱羧反应产生生物胺,摄入过量的生物胺,会造成机体产生中毒反应甚至死亡。该文对国内外发酵水产品中生物胺的危害、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控制方法进行综述,为未来靶向调控水产品中的生物胺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水产品养殖和消费大国,重金属污染是水产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含重金属的工业废水经河流排放到水域水体中,并且在水底的沉积物中沉积,造成养殖环境污染。而后经过食物链富集到生物体内,对水生生物本体和食用受污染水产品的人类都会引起健康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几年水域水体和沉积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研究现状,并对污染严重的Cd、As、Pb三种重金属的毒性进行了概括,最后总结了现今对水产品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和研究现状。通过本文所引用文献分析,对比水体中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中的污染程度较大,多具有中等生态风险,故对水产品重金属污染影响较大。重金属对人体和水产品均有很强的毒性作用,根据众多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水产品重金属超标的情况仍较普遍,单因子污染指数和风险熵指数绝大多数小于1,无潜在健康风险,但依然存在高复合性污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重金属的摄入可使人体的蛋白发生不可逆转的变性而危害人体健康。近年来, 食品中具有生物毒性的重金属含量越发受到关注, 但重金属的总量往往很难表示其污染特性及危害。食品中重金属元素形态决定其生物可利用率、毒性和迁移, 是食品安全检测关注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样品前处理、分析检测、联用技术等方面综述了食品中重金属的元素形态分析方法, 包括固相萃取等前处理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等分析检测技术及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等联用技术, 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原理、优点及不足。最后, 探究了其研究发展方向。生物、材料等领域的发展将推动重金属形态分析样品前处理技术的进步, 而联用技术将成为未来分析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4 种太湖水产品体内重金属富集特征及食用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文  邵柳逸  连宾 《食品科学》2018,39(2):310-314
为研究太湖水产品重金属污染现状和食用安全性,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对人工饲养和野生放养的4?种太湖水产品的头部、肌肉和内脏中Pb、Cd、Cu、Zn?4?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同种重金属在4?种水产品体内不同部位中的分布不同,除野生鲫鱼(Carassius auratus)外,4?种重金属在头部和内脏含量较高,在肌肉中含量较低;不同水产品同一部位重金属含量由高到低大致趋势为Zn>Cu>Pb>Cd。此外,人工饲养和野生放养太湖水产品肌肉组织重金属污染程度不同,野生放养水产品的肌肉组织污染程度较高;同种重金属在不同种类水产品肌肉组织中含量存在差异,其中人工饲养和野生放养条件下刀额新对虾(Metapenaeus ensis)对Cu的富集能力最强,野生放养条件下鲫鱼对Zn的富集能力最强。太湖水产品肌肉组织重金属污染大多属于未污染到微污染级别,个别属于严重污染级别,主要污染因子为Pb和Zn。  相似文献   

14.
作为当前被广泛关注的水体污染物之一,酚类化合物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危害性高。酚类化合物不仅可通过生活饮用水直接进入人体,也可经水体及水体微生物转移到水产品中,在水产品中富集,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危害,因此对水产品中酚类化合物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研究综合调研了水产品中常见酚类化合物的研究现状,重点聚焦了常见酚类化合物相关检测技术进展,以期探寻便捷、高效、灵敏的酚类化合物检测技术,为研究和制定水产品中酚类化合物检测方法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食品中重金属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重金属中毒对人体的危害是多器官、多系统、多指征、终生的以及不可逆的,重金属不能被生物降解,相反却能在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下,成千百倍地富集,最后进入人体。由重金属污染造成的食品安全问题相较于其他污染因素,危害更加深远。能源、运输、冶金和建筑材料生产等过程造成的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以及农业上施用农业和化肥等都是造成食品污染的渠道,从源头控制重金属污染虽然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但是却较难短期内实现。因此,有效去除食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和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分析和总结现有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研究方法和技术,对原材料在生长过程的重金属控制措施以及食品食用之前重金属的去除都分别做了详细的论述,对已经建立的方法及其应用和效率进行了总结分析,对今后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重金属铅的化学形态及其食品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铅是食品重金属污染中最严重问题之一,我国食品中铅的含量普遍偏高现象,已逐渐成为食品安全热点问题.铅已经被证明对人体具有毒性,但各种铅的化合物之间毒性不同,并且在细胞内代谢、生物有效性和机理各不相同,因此,铅的化学形态与食品安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重金属铅的毒性、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和生物有效性的研究进行了简要综述,并初步探讨了铅的食品安全评价和食品安全标准现状.随着铅的化学形态与毒性研究的深入,铅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将日趋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台州椒江区近海海域捕获的不同种类的水产品的重金属含量及食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国家铅、镉的标准检测技术,选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对采集的186批次水产品样品进行检测分析。结果双壳类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指数明显高于其他类水产品,为0.2365;鱼类和甲壳类水产品中的重金属污染指数较低。在4类水产品中,品种间的铅的差异性不明显;镉则差异明显,头足类和双壳类水产品镉最高。结论双壳类容易受铅、镉这2类重金属污染,应加强对双壳类的重金属含量的监测。从单因子污染指数及均值型污染指数来看,4种水产品污染的程度较为轻微,可以放心食用,但建议消费者穿插食用多种类水产品。  相似文献   

18.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生产形成的污染物对土壤和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进而影响到人类的食品安全, 其中以镉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日益突出。镉是一种可以在生物体内富集的有毒重金属, 是仅次于黄曲霉毒素和砷的食品污染物, 儿童作为易感人群, 镉暴露对其健康危害较大, 近年来研究重金属污染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危害更是探讨的重点。本文对食品中镉污染的来源及其对人体特别是儿童带来的危害进行了综述, 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以期为改善镉对食品的污染、预防儿童镉中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水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水产品安全成为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对水产品内源性危害如毒素、寄生虫、水产品过敏原以及水产品规模化养殖过程中涉及到的外源性危害如化学物质添加、农兽药、重金属残留及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危害以及其他物理破坏等主要因子进行分析。针对毒素、寄生虫、渔药、重金属和微生物分别从色谱法、分子生物学、化学、免疫学、生物传感法等方面进行检测方法介绍和优缺点讨论。大多数新型检测技术拥有更好的特异性、准确性、快速性,但在各个国家的水产品安全检测工作中尚未成为标准使用。随着水产品产业的快速发展,建议加快推动国家水产品安全的标准化及法规化进程,确保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