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大米中无机砷的生物可给性体外消化评价模型介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物摄入是许多化学物质进入人体的主要渠道.只有当化学物质能够被释放进入消化液, 才能够发挥毒性作用.介绍了建立体外消化模型用于大米中无机砷生物可给性研究工作.结果显示:无机砷标准溶液能全部进入消化糜中;不同浓度的加标大米样品中无机砷的生物可给性随着加标浓度的上升而下降;现场采集的三种大米样品的无机砷的生物可给性基本一致.体外消化模型对于丰富暴露评估技术和健全风险评估制度将产生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重金属在水产品中浓集能力强,可多种途径进入体内,当人体摄入的重金属超过一定量时,将会对机体产生各种危害,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水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逐渐成为限制水产品食用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水产品中富集的重金属含量比较低,对其快速准确地测定有一定的难度.该文主要综述了水产品中重金属检测技术及样品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水产品重金属脱除技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文综述我国水产品污染现状,分活体净化法和原料及水解液重金属脱除的方法两方面介绍水产品重金属脱除技术,并对我国水产品重金属脱除技术进行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重金属的有效性是进行重金属污染研究的关键内容,也是进行危险性评估的重要基础。对土壤重金属的有效性进行风险评估是制定、修订食品安全标准和对食品安全实施监督管理的科学依据。由于重金属有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有效态重金属的转化机理十分复杂,因此其分析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且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研究意义。本文详细论述和总结了各种重金属有效性评估方法 :包括总量法、化学提取法、淋洗法等物理化学评估法,植物指示法、微生物指示法等生物学评价法,以及陆地生物配体模型等模型综合评价法。同时,介绍了各种评估方法在重金属有效性评估中的应用,评述各种方法的研究现状并比较了其各自在有效性评估中的优缺点,探讨了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广东省居民主要消费海水鱼品种中甲基汞的生物可给性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生物可给性对膳食海水鱼甲基汞暴露的影响.方法 在广州某大型水产贸易市场采集12种海水鱼(共36份样品),经不烹调(生样)、油煎、烘烤或清蒸等4种烹调后,采用体外模型生理原理提取法测定甲基汞生物可给性,比较不同海水鱼、烹调方式之间甲基汞生物可给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刺参中拟除虫菊酯的生物可给性,为海产品中农药残留的监管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胃相动态pH的体外模拟消化模型,采用气相色谱法分析加工前后刺参(Stichopus japonicas)中3种拟除虫菊酯(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含量。结果 加工组与原料组相比,经过胃相消化后,3种菊酯类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不管是原料组还是加工组,与消化前相比,经过肠道模拟消化后,3种菊酯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原料组中甲氰菊酯,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的生物可给性分别为63.09%,86.67%和71.83%,除了溴氰菊酯,加工后另外两种菊酯类生物可给性均低于原料组。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刺参中3种拟除虫菊酯经模拟消化后均不能从食物基质中完全释放,此外加热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刺参中拟除虫菊酯的生物可给性。  相似文献   

7.
生物胺是一类低分子量含氮有机化合物,主要是由氨基酸进行脱羧反应而产生,广泛存在于各类食品中,尤其是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水产品中。适量的生物胺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必要的,但是过量的生物胺摄入体内会导致食物中毒、过敏等一系列毒副作用,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目前,食品中生物胺含量也是食品品质是否优良的重要指标。因此,对水产品中生物胺含量的测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近些年来对于生物胺的化学、毒理学以及分析检测技术的研究日趋增加。本文将介绍目前水产品中常见生物胺含量测定的色谱、光谱检测方法以及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水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理论保证。同时对水产品中生物胺检测技术的发展和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探究海带和紫菜中6种必需元素(Cu、Fe、Mn、Zn、Co和V)与5种有害元素(As、Cd、Pb、Al和Sr)的生物可给性及胃、肠消化过程中As、Cd等有害元素的形态转化,分析加工过程对样品中元素含量、形态及生物可给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紫菜对除Sr外10种元素的富集能力均显著高于海带,经加工,海带和紫菜中6种人体必需微...  相似文献   

9.
水产品生物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品的保鲜与防腐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化学防腐剂如苯甲酸钠、亚硝酸钠等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寻找安全无毒的生物保鲜剂取代化学防腐剂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生物保鲜剂来源于生物体自身组成成分或其代谢产物,安全无毒、可被生物降解、不会造成二次污染。本文综述了常见生物保鲜剂壳聚糖、有机酸、茶多酚、乳酸链球菌素、生物酶等生物保鲜剂单独或联合使用时对水产品生理生化特性、细菌总数及货架期的影响,比较分析了上述生物保鲜剂在不同水产品应用过程中所呈现的保鲜效果的差异,阐述了生物保鲜剂在水产品保鲜过程中的可能机制,提出了我国水产品生物保鲜剂依然存在提取分离困难、纯化工艺复杂、生物保鲜技术成本高、应用范围窄等问题。针对我国生物保鲜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 对大米、玉米和辣椒中钙含量进行测定, 探究钙的生物可给性差异及其膳食营养价值。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 样本来自贵州省的9个市州。基于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大米、玉米和辣椒钙含量, 通过体外消化模型(in vitro digestion mode)模拟胃部及肠道消化, 计算大米、玉米和辣椒中钙的生物可给性。结果 辣椒钙含量最高, 为(1799.50±398.70) mg/kg, 其次为玉米, 为(253.41±103.37) mg/kg, 大米最低, 为(69.90±20.53) mg/kg, 3组钙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49.93, P<0.001)。通过体外消化模型得出大米、玉米和辣椒在胃阶段钙的生物可给性均高于肠阶段(P<0.001); 进一步分析发现, 大米在胃阶段钙的生物可给性(69.72%±10.31%)>玉米(41.40%±11.37%)>辣椒(35.31%±5.4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67, P<0.001); 大米在肠阶段钙的生物可给性(56.69%±12.78%)>辣椒(23.29%±7.66%)>玉米(14.51%±5.1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4.73, P<0.001)。结论 研究发现大米、玉米和辣椒中钙的膳食营养价值均有限, 不是居民良好的膳食钙来源, 因此, 有必要开展相关的营养教育和干预, 改善居民的饮食结构, 增加牛奶和乳制品的摄入量, 以减少膳食钙摄入量的不足。本研究可为我国居民建立合理饮食结构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济南市居民水产品中铅、镉、汞、砷四种重金属的污染现状,评估暴露风险。方法2016~2019年对济南市6类水产品中的铅、镉、汞、砷含量进行监测,以山东省居民食物标准人均水产品消费量数据和4种重金属元素的健康指导值或基准剂量为参数,应用点评估方法对济南市居民水产品铅、镉、汞、砷暴露水平进行评估。结果共监测水产品561份,镉超标率最高,为7.31%;其次为铅,超标率为3.39%。水产品中4种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和P_(95)含量由大到小顺序均依次为砷、铅、镉、汞,铅、镉超标率较高,集中在甲壳类、双壳类和干制水产品等种类。居民水产品中每月铅、镉、汞、砷的平均暴露量分别为3.52、2.66、0.58、13.25μg/kg,与相应的暂定每月允许摄入量或基准剂量相比较,安全限值均大于1;P_(95)含量分别为15.60、13.21、1.96、67.76μg/kg,安全限值也均大于1。结论济南市居民水产品中铅、镉、汞、砷暴露水平位于安全限值以内,通过水产品摄入这4种重金属元素没有明显风险,但应重视干制水产品、双壳类、甲壳类中铅、镉富集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产品因其味道鲜美、富含蛋白质、必需氨基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及微量元素而备受消费者青睐。低温贮藏是水产品最常见的贮藏手段,然而水产品肌肉组织薄、水分含量高、蛋白含量高等特点使其易在低温贮藏过程中出现汁液流失、蛋白质变性、脂质氧化、微生物生长繁殖等品质劣变现象。为充分探究水产品劣变机制,低场核磁共振技术(low 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LF-NMR)、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基于16S的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蛋白质组学与脂质组学等新新技术逐步应用于水产品低温贮藏过程中水分迁移、微生物作用、蛋白质与脂质生物大分子氧化降解反应的研究中。基于水产品劣变现象及其机制的研究,水产品保鲜技术得以开发应用。水产品保鲜剂按性质可分为盐类保鲜剂、酚类保鲜剂、糖类保鲜剂、蛋白类保鲜剂等,因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的优势而被广泛开发应用。本文对水产品贮藏过程中常见的劣变现象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水产品保鲜剂的研发现状,并对未来水产品劣变机制研究与水产品保鲜剂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产品保鲜剂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镉、铬、铅、砷和汞等重金属元素在人体内蓄积到一定浓度时,可危害中枢神经、血液及各器官,导致各种疾病,甚至癌症。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健康,食品中重金属含量超标事件时有发生,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因此对于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检测十分必要。本文综述了常用的检测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方法,包括:原子荧光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原子吸收光谱法等,简述其优缺点,并介绍各种检测方法检测食品中重金属含量的应用实例,以期对检测重金属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更好地做好食品安全和维护人民健康,并且对重金属检测方法的发展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4.
水产品营养价值优良,是我国居民日常膳食中优质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其品质优劣状况与国民整体健康水平紧密关联.但在实际贮藏环节,水产品极易因温度波动、微生物滋生等环境因素而腐败变质,造成不同程度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及经济损失.从蛋白质、油脂、微生物角度出发,本文首先总结了水产品贮藏期间品质特性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从理化、感官...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是苹果生产大国,其生产和消费规模均占全球50%以上。苹果汁作为苹果加工的主要形式,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然而由于原料、技术与管理等问题,致使苹果汁经常出现褐变、农药残留、棒曲霉素、耐热菌超标、重金属污染等问题。随着人们对果汁安全性要求的不断提高,重金属超标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重视,故对重金属检测技术的开发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针对苹果汁中重金属污染问题,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重金属离子的检测方法,并对重金属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市市售水产品中重金属铅、镉、汞含量水平,评价水产品食用的安全性。方法在深圳市区范围内采集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水产品, 26个品种共377份样品,按照GB 5009.26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多元素的测定》的方法进行分析。引入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分析污染状况。结果镉、甲基汞、铅超标率分别为7.43%、1.60%和1.06%。单因子污染指数显示镉汞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其中镉重度污染样品主要集中在鱼类(重度污染占比10.2%)和甲壳类(重度污染占比14.7%),对比其他地区近5年污染数据显示深圳市售甲壳类水产品镉污染状况明显高于广东省平均水平。结论深圳市售水产品重金属安全卫生质量较好,但甲壳类水产品镉存在一定程度污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7.
海洋重金属污染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因具有较强的重金属富集能力,水产贝类鲜食及其加工产品的重金属超标问题亟待解决。壳聚糖是天然的碱性多糖,具有很强的重金属螯合能力,蕴含量也非常丰富。文章分析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用于吸附及脱除重金属的分子结构特征与吸附作用机制;综述其在牡蛎、扇贝等主要经济贝类中的相关研究及应用,强调以生物吸附剂脱除并净化贝类重金属的重要性;对贝类重金属脱除研究提出建议,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前食品中重金属的仪器分析方法大部分时间耗费在前处理步骤上。为提高检测效率,快速前处理技术被不断发展并应用到食品中重金属的检测。食品中重金属常见的快速前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溶剂提取、微波辅助样品前处理技术、无需前处理的直接进样技术以及其他技术。其中溶剂提取法主要利用酸、碱或有机溶剂选择提取样品中的待测元素;微波技术利用微波电磁能转变为热能,加速样品萃取过程或引燃样品;直接进样技术无需消解处理,可固体直接进样或以悬浮液方式进样。本文对食品中重金属的快速前处理技术进行了综述。展望了食品中重金属快速前处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为今后快速前处理方法的开发和标准化提供了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壳聚糖在水产品保鲜中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介绍水产品常用保鲜方式的基础上,分别对壳聚糖的制备方法与抑菌机制予以说明,综述了壳聚糖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同时还对壳聚糖在水产品保鲜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的污染问题是全球关注的重要问题,其持续暴露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风险和健康问题。这些污染物具有稳定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体和环境中存在持久性、生物累积性、毒性以及较强的长距离迁移的能力而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在生物体内的积累会引起生物体的氧化应激和免疫损伤,破坏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结构,打破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能够维持宿主肠道微生物群的平衡与稳定,有效提高生物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细胞的活性。益生菌已被证明能够减少宿主体内污染物的积累、提高宿主的免疫功能和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从而降低污染物引起的毒性作用。因此,本文综述了益生菌对生物体内持久性污染物和重金属毒性的调节作用,旨在为污染物的消减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