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种新型气油两相流的流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行研制的一台旋转式气油两相流粘度测试装置上,研究了容积含气率、油膜厚度及剪切应变率等因素对气油两相流流变特性的影响。得出一种新型气油两相流流变模型:ηb/ηo=1+(a·bγ-0.01)β。在改装的MPV-1500型试验机上,实验证明了该模型在高剪切应变率时仍适用。  相似文献   

2.
注剂成份和压力对富化烃气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hye.  JJ  崔占东 《国外油田工程》1996,12(7):28-32
本文通过在实验室中进行了油藏条件下相态特性和三次气驱的实验、研究了烃类注剂成份和压力对驱油效率的影响。在较低富化程度或低压下会使注入剂流度降低和降低采收率。然而,对于与油进行了多次接触混相的气体注剂。其驱替效率则较高。实验表明注近混相烃气的方法很有希望,而且在油田中对原驱油效率和近混相气驱效率可以交替进行。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阻抗含水率传感器在油/水、气/水两相流及油/气/水三相流条件下进行的动态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总结阻抗传感器分别在在油/水、气/水两相流及油/气/水三相流条件下的响应规律,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不同流态下滑脱速度所产生的影响,为阻抗含水率计的改进以及三相流的测量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验保证.  相似文献   

4.
文章提出采用气、水两相流对流体密度下井仪进行标定,并通过标定数据说明其结果优于在油、水两相流中的标定。  相似文献   

5.
��ˮ�����������������ܷ���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文章在对气液两相渗流理论调研的基础上,考虑了凝析气藏反凝析和产水的三相流特点,从达西渗流定律入手,根据物质守恒原理,引入气、油、水多相流拟压力,建立了三相流产能方程,给出了无阻流量计算公式,详细描述了根据产能试井数据建立产能方程的步骤。文章提出的方法既适用于地层压力低于露点压力的反凝析气井两相流,也适用于产水凝析气井的三相流,目前气水或油气两相流产能方程只是新方程的特例。对某凝析气藏实际产能试井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表明由于出水凝析气井不仅要克服凝析油的渗流阻力,还要克服水相渗流阻力,多相流产能远远低于单相流,对产水量较大的凝析气井而言,在流动压力大大低于露点压力时,不能采用单相流产能方程配产。实例中的多相流产能曲线表明:在同一井底流压下,随气水比的增加,气体产量将减少;在相同气产量下,随着水气比的增加,生产压差将增大。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U型光导纤维探针的测量原理。在内径为30mm的垂直管中,对油-气两相流进行了局部参数的测试,获得了弹状流、块状流和环状流3种流型下探针的特征输出信号,讨论了相份额的确定方法。测试结果表明,U型光导纤维探针可用于油-气两相流的在线流型监测。同时,本文提出了由探针输出信号确定相份额的新方法,该方法比阈值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7.
垂直管中三相流分相含率测量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集流型涡轮流量计与放射性密度计、持水率计在大庆生产测井研究所油、气、水三相流流动环路中的实验数据,本文提出了用于确定油、气、水三相流分相含率的测量模型,用此模型预测的油、气、水分相含率与流动环标定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在规定的实验范围内,取得了较高精度的油、气、水分相含率预测效果,为油井三相流测井提供了一种新的解释模型。  相似文献   

8.
从气体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出发,运用两相流知识,详细讨论了模型推导中涉及的气-水井流密度、气-水井流质量流量、气-水井流体积流速、气-水井流Moody摩阻系数的计算方法,给出了各参数采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的实用公式,最后将各参数计算公式代人气体稳定流动能量方程,得出适用于高气水比气井井筒压力计算的修正Cullender和Smith模型。文中同时给出一计算实例,对比了采用传统Cullender和Smith模型和文中提出的修正Cullender和Smith模型进行了气井井底流压和井筒流压分布计算,其结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在三相流实验装置上采用伞式集流器对涡轮流量计在气/水两相流及油/气/水三相流中进行实验,获得了涡轮流量计在气/水两相流及油/气/水三相流条件下的实验数据,分析气体对涡轮流量计测量流量的影响。在气体流量较低时,涡轮流量计与液相流量的响应关系受油水两相含水率的影响较小,可以将油/气/水三相的流量测量问题简化成气/水两相的流量测量问题。气体会对涡轮流量计产生较大的测量误差,当气体流量为3m3/d、液相流量小于10m3/d的条件下以及气体流量大于3m3/d的条件下,液相流量测量误差大于10%。  相似文献   

10.
利用前苏联克雷诺夫油气垂直管流中的上升理论公式,计算了温五区块不同气油比下不同含水阶段自喷流压下限。分析了地层压力、气油比以及温度对原油粘度的影响,分析了储层中油气水三相渗流时的渗流阻力。研究表明,地层压力应保持在饱和压力以上,防止由于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造成地层原油粘度急剧增加,和由于油层脱气形成油气水三相渗流导致的油相渗透率降低和渗流阻力的增大。地层压力保持越高,油相流动能力越强,采油指数值越大,采油井生产能力越强。为此确定了温五区块不同油气比下不同含水阶段保持油井自喷所需保持的地层压力水平。  相似文献   

11.
辽河油区稠油储层砂岩特征及原油微观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辽河油区稠油储层砂岩岩石学特征和含油薄片荧光特征的研究.总结出四种孔障类型,三种孔隙充填状况。在此基础上.对原油荧光性质和微观分布进行了分析,认为稠油砂岩中不同沥青组分的原油在微观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即沥青质沥青分布于粒间孔隙中,油质沥青分布干微孔中,而胶质沥青分布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100号抗磨型油膜轴承油的研究情况,采用加氢基础油和国产添加剂研制了具有优良抗乳化性、抗磨性、抗氧防锈性等性能的油膜承油,其性能达到了美钢136规格要求,产品质量与进口油品Mobil525相当。  相似文献   

13.
N凹陷的油源判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N凹陷为中-新生代断陷,在中央隆起带下白垩统AJ组已发现SL和AJ两个含油构造.油一油对比结果表明,该凹陷两个含油构造的原油族组成相似,生物标志化合物和碳同位素基本相同,因此它们来自同一生油岩.油-岩对比结果表明,原油的成熟度明显高于隆起带上的生油岩,而与两侧生油洼陷的生油岩成熟度相当.另外,原油(油砂)与生油洼陷生油岩的甾烷组成、藿烷分布及碳同位素值均具较好对应关系,由此可以判断原油来自两侧洼陷生油岩.  相似文献   

14.
我国工业用润滑油的发展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兆岐 《润滑油》1998,13(1):13-20,26
占润滑油总量40%以上的工业用润滑油,品种多、使用工况相差很大,包括:液压油、齿轮油、轴承油、汽轮机油、压缩机油、电器绝缘用油等。本文就工业用润滑油的分类、标准、使用工况条件及国内产品的研制、生产和情况做以全面的介绍,以期引导合理地使用润滑油。  相似文献   

15.
张镜诚  李新华 《润滑油》1997,12(1):19-23
助抗氧剂是高档内燃机油的核心组分,研制成功的含铜氧化抑制剂,在SF汽油机油中取得的良好效果,同时研制成功的二种含铜汽油机复合剂,分别以7.7%或6.7%的剂量用于大庆中性油中,性能达到10W/30SF级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16.
低渗透油田含油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现场试验,开发研制了适合低渗透油田的小型高效含油污水处理设备。使沉降设备由两级减为一级并缩短了沉降时间,过滤由三级减为两级,滤速并不降低。达到简化工艺流程、降低工程投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准噶尔盆地腹部油气藏油源的确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油气包裹体是保存在矿物中的古油气组分.对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域和不同石油地质背景的18个油气砂岩储集岩样品中现今油气组分和油气包裹体的饱和烃组分做了色谱和色-质谱分析.结果表明:采自盆地边缘两个样品,油气包裹体组分的地球化学特征,尤其是与油源、母质输入类型和沉积环境有关的地球化学参数,和现今油气组分基本相同,反映了古油气组分和现今油气组分都来自同一烃源岩;采自盆地腹部的16个储集岩样品,油气包裹体组分有关地球化学参数与现今油气组分有明显的差异,反映古油气组分与现今油气组分的油源不尽相同.这与盆地腹部存在多套烃源岩的地质背景相吻合.  相似文献   

18.
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从准噶尔、塔里木和四川盆地及其主要含油气区石油地质基本条件的分析说明含油气盆地的形成和发展与区域构造背景及演化密切相关,盆内构造单元、烃源岩、储集层与盖层沉积条件以及油气藏类型等五个方面均有规律分布,决定了从前陆到克拉通盆地油气藏分布的有序性,并构成以复合油气藏为特征的有机统一整体。勘探实际中需要对含油气盆地整体考虑,实施三维立体交叉式综合勘探。  相似文献   

19.
稠油由于富含沥青质、胶质等重质组分而具有很高的黏度,给稠油的开采和运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降低稠油黏度进而改善其流动性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以植物油、脂肪酸及植物油甲酯为掺稀介质,以塔河油田稠油为研究对象,考察对比了3种不同的掺稀介质对稠油的掺稀降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3种掺稀介质对稠油具有良好的掺稀降黏效果,在同一掺稀比下,植物油甲酯对稠油的降黏效果最显著,其次是脂肪酸,再次是植物油。通过斑点试验考察了掺稀介质和稠油的相容性和体系稳定性。结果显示,植物油甲酯与稠油相容性和稳定性最好,脂肪酸和植物油与稠油的相容性和稳定性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20.
从标准以及油品性质方面比较了低温开关油与变压器油的差别。与变压器油相比,低温开关油的链烷烃含量高,在强电场作用下容易发生脱氢反应,生成小分子物质以及氢气,这一特性对设备熄弧有利;低温开关油具有优异的导热系数,因此油品在开关设备中的散热冷却更有效;低温开关油具有较低的运动黏度,油品的流动速率较快,有利于开关设备的开断与关合性能;具有较低的闪点,因此具有较高的气化率和蒸发率,提高了灭弧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