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欧姆加热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欧姆加热是快速的体积加热(1-5℃/s),没有传热面,不易结垢,受热均匀。适合对含有大颗粒(25mm)、固形物含量(50%-60%)高的食品的灭菌消毒。生产出的食品营养保留高,品味好,机械损伤小。商品的欧姆加热装置已由英国的APV Baker公司开发,并在欧洲、亚洲、北美等地应用,生产高酸或低酸食品。固液两相的电导率是其首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含绝缘体物料的食品欧姆加热模型,物料模型物由材料性质均一的导电组分和绝缘组分两部分构成,导电组分的电导率与温度成线性关系,加热过程中施加的电压恒为220V.利用有限元的方法求解加热过程中模型的温度场和电场方程,模拟分析了物料的热传导率及物料对环境的传热系数对欧姆加热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食品欧姆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冷点不仅和物料的电导率有关,而且还受加热过程中传热现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了了解5种不同电极板形状对食品欧姆加热中物料的温度场分布及加热效率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电极形状的欧姆加热三维模型,利用有限元的方法求解欧姆加热过程中模型的温度场和电场方程,模拟分析了矩形、圆形以及弧形电极的欧姆加热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结果表明:食品的欧姆加热过程中温度场的分布与电极的形状有很大的关系,弧形电极的欧姆加热过程中,电流密度的分布与电极的弧度有关,电极的曲率越大,电场线越密集,电势梯度增大,加热过程中温度场分布越不均匀;矩形与圆形电极的欧姆加热效果相同,其电场分布及加热效率都一致.  相似文献   

4.
<正> 在烹饪中,原料制熟可通过加热或不加热的方式进行,而加热是最常用和最方便的方法。加热能使食品成分很容易地发生各种理化变化,而且,只要加热得当,就能使食品成分在安全性、营养价值、感观质量等三个方面均达到理想的效果。下表即是一般食品成分加热变化的情况。 从下表可看出,食品加热变化的结果并非都能在安全性、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对食品风味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波加热处理的食品所形成的风味比传统加热的食品要差,笔者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高压食品技术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高压食品技术的诞生,发展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介绍了高压食品取得的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7.
微波加热与传统加热对食品风味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波加热处理的食品所形成的风味(主要指香味和色素)比传统加热的食品要差,笔者探讨了产生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被动电磁装甲系统对金属射流的防护机理,建立了被动电磁装甲系统对金属射流作用的等效电路模型.结合虚拟源点理论,建立了不同速度金属射流微元穿过被动电磁装甲板后的比作用量模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金属射流微元比作用量进行了数值分析,获得了金属射流微元的比作用量随速度和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金属射流受到欧姆加热作用的影响后,积累的比作用量大于汽化所需要的值;当被动电磁装甲系统初始储能达到一定值时,能使穿过电磁装甲板的金属射流发生电爆炸.  相似文献   

9.
微波加热温升状态研究是传热传质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食品微波加热、于煤、杀菌必定涉及的内容.微波加热过程是一种复杂的非稳态过程,它与物料的物性、形状尺寸,微波功率、频率及场分布等有关.本文对均匀场内球形物料加热过程进行了实验和理论研究,测定了多种物料的温度分布,提出了过程的传热传质的数学模型,在若于简化条件下,求出了温度分布的数值解,与实验结果接近。并利用数学模型对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激光加热辅助切削技术将激光作为热源来提高切削区的温度,达到降低切削力、延长刀具寿命、提高表面质量及加工效率的目的.介绍了激光加热辅助切削技术的特点、加工方式及加工机理,从仿真研究与试验研究两方面,对激光加热辅助切削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讨论了其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对含苹果颗粒苹果汁通电加热过程中的加热速度、加热时间、电导率和温度等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含苹果颗粒苹果汁的电导率随着温度升高、颗粒尺寸减小和颗粒质量分数降低而按线性增大;随着颗粒尺寸减小和颗粒质量分数降低,通电加热时间缩短,加热速度增大;颗粒形状对电导率、通电加热时间和温度变化影响不显著。为探究各因素对加热速度影响及因素间的交互作用,采用正交多项式回归设计试验建立通电加热速度数学模型,得出各因素对通电加热速度影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颗粒尺寸、颗粒质量分数、颗粒形状。当苹果立方体颗粒边长为0.5cm、颗粒质量分数为20%时,固液混合物料通电加热时间最短,为348s,通电加热速度最大;优化出通电加热速度与影响因素关系的三元多项式回归数学模型,对预测分析含苹果颗粒果汁通电加热温度变化规律和通电加热速度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直立分室式流体连续通电加热系统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制作了直立分室式流体连续通电加热系统并利用该系统对豆浆(固形物含量为6.01%,流量为(75 ±0.5) kg/h)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该系统能实现流体的连续加热,整个通电加热装置内豆浆的温度自下而上按加热室分段均匀上升,加热过程稳定,系统运行状态良好。通电加热过程中,在流动状态下豆浆的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为线性关系。但是,在相同温度下利用连续通电加热装置测得的流动豆浆的电导率小于利用静态通电加热装置测得的静止豆浆的电导率。其主要原因是豆浆在连续通电加热装置的极板表面上形成了焦煳层。  相似文献   

14.
集中供热系统适量供热调节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集中供热的采暖用户实行计量收费并且具有自调节能力以后,必须要有与用户调节相匹配的运行调节手段,才能实现系统的适量供热.结合集中供热常用的系统形式,分别分析用户、热网及热源在各种运行方式下的调节特性及节能潜力,得出室内系统变流量、循环水泵变转速运行时节能量最高,并给出循环水泵定转速运行及变转速运行下的控制系统方框图.最后指出,应该针对新型供热系统和旧有供热系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整体综合调节策略,才能实现节能最佳.  相似文献   

15.
The constitution and firing-technology of Ni paste were experimentally investig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alts show that the contact resistance could be lowered by adding glass powder and Boron powder, respectively used as adhesive and antioxidant when the content of Ni powder is higher than 65wt% . By firing at 810 ℃ , Ni paste obtained could form a good ohmic contact to PTC ceramics, as shown by SEM iamges. In addition, we compared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PTCR ceramics measured with various electrodes and found that fired- Ni contact is superior to contacts made by fired-Al and sputtered-Ni.  相似文献   

16.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供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地板辐射供暖供冷系统的稳态传热模型,通过数值求解,给出了理论计算结果,并结合实验数据,分析了供水温度、室内设计温度、管间距、埋管深度等因素对热流密度的影响,为系统两联供提供了初步估算依据。结果表明:其它条件一定时,热流密度随管间距呈线性变化;随埋管深度呈非线性变化;管间距过大和埋管过深不利于系统两联供的实现,建议管间距在200mm之内,埋管深度60mm左右。  相似文献   

17.
树脂旧砂热法再生加热温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树脂旧砂在一定加热温度、加热时间下燃烧减量的测试,建立了几种树脂旧砂加热温度和燃烧减量之间的关系曲线;基于对燃烧减量-加热温度关系曲线及对燃烧后冷却到室温的再生旧砂表面特征的观察,提出了几种树脂砂热法再生的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中对新型住宅供暖热表的安装和维护方面的技术要求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为新型住宅小区的施工和物业管理部门的维护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风机盘管与地板辐射联合供暖应用方式。利用Airpak软件对某改造工程进行了模拟,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模拟结果与实验基本符合。说明这种供暖方式具有很好的舒适性和节能效果,可以用越Airpak指导工程设计。本文同时给出了房间非满布地板辐射的地面与空间温度分布。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高层住宅与一般多层住宅采暖共用一个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指出了过去解决此类问题的不足之处 ,提出了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案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