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纤维素酶耐高温高产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该文以绿色木霉N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亚硝基胍诱变处理,采用刚果红透明圈法,在含有制霉菌素浓度为20U的平板上挑取Hc值(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之比)比N0大的菌株分别在不同温度下进行固态发酵复筛,得到耐高温(38℃)高酶活菌株110。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单核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hly基因对毒力的影响,利用同源重组原理,使用穿梭载体,构建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野生菌株EGD-e的hly基因缺失菌株EGD-eΔhly。细菌活性实验证明缺失菌株生长状态与亲本无差异,但EGD-eΔhly丧失溶血活性,细胞侵袭能力降低约90%,在10~7 cells/m L腹腔注射条件下不表现动物毒性。在转录水平上EGD-eΔhly的毒力基因inl C、prf A的表达量分别下降了81%和76%,act A、plc B的表达量分别提高了2.7倍和1.8倍。hly缺失菌株的成功构建及生物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为研究Lm致病机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中德啤酒技术中心303上面啤酒酵母为出发菌株,将经过"神舟九号"宇宙飞船搭载进行航天诱变的303上面啤酒酵母菌进行分离得到若干菌株,对其中3株酵母的酵母凝聚性、发酵度、双乙酰还原能力、外观糖度变化、高级醇和酯类物质进行检测,从而选出1株优良的上面啤酒酵母菌。  相似文献   

4.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是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其细胞壁上存在的表面蛋白与其致病性和细菌菌膜的形成密切相关,而srt A基因是介导表面蛋白膜表面定位的关键因子,通过识别特定的蛋白序列将表面蛋白共价结合在细胞壁上,也是单增李斯特菌的重要毒力基因。为深入研究srtA的功能及其对细菌毒力的调控,本研究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了单增李斯特菌中的srt A基因,并对基因敲除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生长曲线的测定,发现srtA基因敲除株的生长活性低于野生型菌株。进一步利用该菌株对星形胶质细胞系U251的侵袭实验发现,srtA基因敲除菌株的侵袭效率低于野生菌株,提示srtA基因在调控单增李斯特菌的侵袭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可为单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调控和细菌菌膜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果胶酶制剂问世以来,在产生菌的研究和应用方面曾有过不少报道。随着酶制剂工业化的发展,采用诱变育种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了酶制剂的活性水平。由于果胶酶是一类复合酶,其组分的构成与生产上的应用效果关系极大。就以生物学性质而言,在众多的微生物中,能产生果胶酶者不乏其种群。目前国外仍多自黑曲霉、根霉和盾壳霉中提取此酶。国  相似文献   

6.
寇氏隐甲藻突变株的糖、氮代谢对产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在寇氏隐甲藻(crypthecodinium cohnii)突变株的营养生长和油脂积累过程中对碳源和氮源的需求及其影响。通过对照组和5个不同的补糖试验组进行研究,各组经发酵7 d收获,并测定生物量、含油量、DHA含量和DHA产量。结果显示各组在发酵培养24 h时,碳消耗量约为22.5%,氮耗约为50%。随着不同时间的补糖,测定碳耗和氮耗虽有小幅度升降,但在144~168 h时碳耗、氮耗和碳/氮比基本稳定,各组间差异较小。研究表明,前72 h是寇氏隐甲藻生长的重要时期,当碳/氮比在15∶1左右时补糖最佳;当氮源耗尽时补糖不仅可以促进油脂的产生,而且对DHA的形成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7.
酵母属间融合构建高温发酵木糖生产乙醇优良菌株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通过单倍体分离和诱变获得 8株休哈塔假丝酵母 1 766和高温酿酒酵母G47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并通过聚乙二醇 (PEG)和电诱导融合等方法 ,实现了能发酵木糖产生酒精的休哈塔假丝酵母和高温酿酒酵母之间的融合。融合子经DNA含量、细胞体积测定和稳定性能试验证明为稳定的融合子。F 71融合子能在 45℃下发酵木糖生产酒精 ,其在 45℃发酵木糖所产酒精体积分数为 1 .675 % ,其转化率为 68.8%。且与亲株比较 ,F 71的酒精耐受能力提高了 1 %。  相似文献   

8.
采用常压室温等离子体(atmospheric and room temperature plasma,ARTP)射流诱变技术处理紫色红曲霉菌株M-1,选育高产Monacolin K突变株,为Monacolin K的发酵生产提供优良菌株。确定等离子体处理条件,采用稀释平板培养法挑选突变株,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突变株发酵液的Monacolin K产量,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诱变处理前后菌体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ARTP对紫色红曲霉菌株具有较强的致死和致突变效应,ARTP处理30 s紫色红曲霉菌株诱变致死率达到84%,处理90 s时其致死率约为92.6%,可获得较高的正突变率(23.8%);筛选得到突变株23的Monacolin K产量达到428.14 mg/L,较初始菌株M-1提高了111%。ARTP作用于紫色红曲霉,可引起菌株形态学特征发生改变,突变株的菌落色泽、菌丝体和孢子形态等特征均有一定变化;ARTP产生的活性粒子可透过细胞膜作用于DNA物质,引起DNA发生多样性损伤、不完全修复突变,形成遗传稳定的突变株。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研究干酪乳杆菌Zhang在抗生素环境中适应性进化机制,构建yhaI基因敲除体系,并对突变体的耐药表型进行研究。运用PCR技术分别扩增yhaI基因的同源臂序列,构建带有内部缺失yhaI基因的敲除载体。采用Cre/lox基因重组系统,筛选双交换子L.casei Zhang-G-1200-yhaI::lox66-P32-cat-lox71,构建突变株L.casei Zhang-G-1200-Che yhaChe I,通过稀释法研究突变株的耐药表型。通过PCR和PCR产物经测序验证,yhaI基因缺陷的菌株构建成功。耐药表型结果表明,突变株在庆大霉素浓度为8和16 μg/mL时,浊度变为原始菌株的1/2;在庆大霉素浓度为16 μg/mL时,活菌数变为原始菌株的7/10。成功构建干酪乳杆菌Zhang的基因敲除体系,为研究干酪乳杆菌Zhang的基因功能提供了技术平台。  相似文献   

10.
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e基因前后两段序列设计两对引物,PCR扩增出sae基因上下游同源臂序列,克隆到穿梭载体pBT2中;两段序列之间用来自质粒p646的Em抗性基因片段连接,作为筛选标记,从而构建同源重组穿梭质粒pBT2△sae;将pBT2△sae电转化到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RN4220中,40℃经过七轮培养,进行抗性培养基筛选和PCR验证,以及RT-PCR观察基因表达水平.获得一株金黄色葡萄球菌sae基因缺失突变株RN△sae,为进一步研究sae基因的调控机制等提供有用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