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为满足室内大空间的需要,黑龙江某多功能厅采用无粘结预应力井式梁板楼(屋)盖。介绍了预应力井式梁结构的材料选择、预应力工艺选择以及预应力筋的线型确定;着重分析了外载下井式梁内力,张拉预应力筋引起的弯矩及井式梁中无粘结筋极限应力;提出了采用预应力度法确定井式梁中预应力筋用量、通过满足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和相关构造要求确定非预应力筋的设计思路。可供同类井式梁结构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2.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下金融剧院区域屋盖采用大跨度环形辐射状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屋盖结构由混凝土环形梁及辐射状梁板组成,其中内环形梁及2根十字梁和辐射状梁均采用预应力。由于内环形梁外侧梁排布众多,预应力张拉端无法设置在梁侧面,因此采用梁底设置张拉端。另外为保持圆环屋盖受力均匀,施工过程中通过合理排布环形梁下层钢筋和对称布置预应力张拉方式,科学合理地解决了屋盖预应力张拉和控制施工变形问题。  相似文献   

3.
某科技竞赛展厅钢结构屋盖主梁采用27m跨预应力索桁架,次梁采用8m跨H型钢,屋面采用彩钢屋面板。本文主要介绍预应力索桁架节点连接构造,索桁架与次梁节点连接构造,上弦支撑布置方式及其与主、次梁节点连接构造,钢结构屋盖施工工法等,可供同类工程设计及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某教学楼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地下1层顶部布置的跨度为32.6m大跨梁,因承担0.5m厚的覆土、自重和活载,其挠度和裂缝较大,故大跨梁采用有粘结预应力技术。在重点研究解决张拉预应力筋时预加力对挡土墙、窗井墙的内力影响较大的难题。在设计方面,采用边跨梁预应力筋张拉端布置在形心处,达到减小张拉端附加弯矩的影响;在施工方面,通过优化结构的施工顺序,采用主体整浇,挡土墙和窗井墙留缝后浇,配合预应力梁的施工,能够得到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某商城预应力部分为主体7层、8层、9层、10层、11层、12层、13层(屋面)各27根预应力梁.工程预应力筋采用符合GB/T5224-2003标准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采用符合GB/T14370-2000标准的预应力筋用锚具.因本工程预应力梁分单跨梁和多跨梁,所以张拉时单跨梁采用一端张拉、多跨梁两端张拉的施工工艺,且预应力张拉前应保证混凝土的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6.
1 工程概况 嘉兴一中风雨操场为单层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层高10.2m,屋盖采用后张有粘结预应力现浇钢筋混凝土井式梁板,平面尺寸为37m×21m,柱距3.7m(图1)。 屋面梁跨度21m,截面尺寸1100~1300mm×170mm,间距同柱距,横向内配后张有粘接预应力筋,按部分预应力设计。为充分发挥预应力筋在抵抗外荷载时的最大作用,设计时综合本工程梁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应力分布,在保证结构各控制截面应力能满足正常使用的状态下,WL2a、WL2b梁内分别配置一束37Φ~s5高强碳素钢丝,WL2c、WL2d梁内分别配置两束  相似文献   

7.
陈冠东  黄承勇  阮淼 《建筑技术》2011,42(12):1075-1077
三门峡市文化体育中心会展部分钢屋盖采用单向预应力张弦梁结构,整个结构受力形式复杂,跨度大,索力控制难度大.对预应力施工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并确定采用两端同步分级张拉方案,还对预应力张弦梁下弦钢索进行索力优化,对施工过程的索力、结构变形和钢结构应力进行了仿真模拟分析.  相似文献   

8.
许国祥 《浙江建筑》2004,21(2):12-14
结合浙江省人民大会堂27m跨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的设计,对预应力梁的材料选择、预应力筋布置、内力计算、预应力筋选配、预应力张锚及构造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黑龙江省铁力市第一中学图书馆圆形预应力井式梁板楼(屋)盖应用SAP2 0 0 0软件及有关规范的设计过程。给出了该预应力井式梁板结构的材料选择、预应力工艺选择、预应力筋的线型选择、荷载取值与内力计算、预应力筋与非预应力筋的选配等设计计算的思路和方法,可供建造同类工程时参考。  相似文献   

10.
凌津滩水电站枢纽工程由泄洪闸、发电厂房、开关站、船闸、左右混凝土重力坝等建筑物组成。坝顶标高 6 5 .5 m。洪泄闸共 14孔 ,布置在河床 6~ 2 0号坝段 ,全长 314m。坝顶布置双向门机 ,由于门机吊装荷载大 ,故跨泄洪闸时 ,门机轨道梁采用预应力 T形梁 ,共计 2 8根 ,跨度 19.96 m。图 1 预应力筋布置1 预应力设计1.1 预应力筋布置与张拉力设计 预应力筋为直线和折线形布置 ,在梁两端分 5排 ,梁中部汇集成 2排(见图 1)。预应力筋由7根15 .2 4mm、186 0 MPa的高强度低松弛钢绞线组合成束 ,张拉控制应力 12 0 9N/ m m2 ,每束张拉力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