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压聚乙烯装置操作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大庆石化公司乙烯装置目前已经扩容,装置的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己烷回收系统的己烷蒸发塔T-703在该处理能力下能否正常操作,该塔底再沸器E-703的换热面积能否够用.  相似文献   

2.
招聘启示     
由于大庆石化公司乙烯装置目前已经扩容,装置的技术人员需要了解己烷回收系统的己烷蒸发塔T-703在该处理能力下能否正常操作,该塔底再沸器E-703的换热面积能否够用。  相似文献   

3.
林峰 《炼油与化工》2012,(2):21-23,58
大庆石化公司炼油厂第二污水处理装置原设计处理量为600t/h,2008年3~5月装置进行检修、改造和扩建,增加自动控制系统及工艺参数在线分析检测仪。处理量提升至800t/h,炼油污水全部进入第二污水处理装置进行处理,处理结果表明污水净化处理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4.
《天然气化工》2016,(3):65-70
170万t/a甲醇制丙烯(MTP)装置在设计和运行时都出现了诸多问题,分离工艺有待改进和提高。本文以170万t/a的MTP装置为背景,通过脱甲烷塔尾气回收技术的筛选,对前脱乙烷、脱甲烷塔及其尾气回收系统、脱碳二系统(脱乙烷塔和乙烯精馏塔)热耦合、吸收剂选择等工艺进行组合、模拟与优化,筛选出较为合适的工艺方案:前脱乙烷、组合脱甲烷塔尾气回收系统、高度热耦合的脱碳二系统、用前脱乙烷塔底产品作吸收剂等。对年产丙烯48万吨、乙烯18万吨的MTP装置而言,采用上述流程时双机功率为20703k W,乙烯损失12.0t/a,丙烯损失2.0t/a。  相似文献   

5.
毛雅君 《石油规划设计》2006,17(3):F0002-F0002,I0001
大庆石化公司塑料厂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规模最大、品种最全、产量最高的合成树脂生产厂。有年设计生产能力6万吨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一套、20万吨的高压低密度聚乙烯一套、22万吨低压高密度聚乙烯、8.5万吨线性低密度聚乙烯、10万吨聚丙烯和1.8万吨丁烯-1精制6套生产装置。固定资产33.75亿元。现有员工1499人,12个车间,11个科室。和谐进取 求实创新中的——大庆石化公司塑料厂@毛雅君  相似文献   

6.
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120万t/a乙烯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12月28日开工奠基,该工程总投资140亿元。大庆石化公司120万t/a乙烯改扩建工程于2007年6月1日得到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正式核准批复。工程将在现有60万t/a乙烯及配套装置的基础上并线建设60万t/a乙烯、30万t/a聚丙烯、60万t/a裂解汽油加氢、40万t/a芳烃抽提和25万t/a及30万t/a两套全密度聚乙烯共6套装置,以及相应的水电等辅助和公用工程设施。  相似文献   

7.
前进化工厂高压聚乙烯装置,是一九七三年从日本住友化学(株)引进的一套釜式法高压聚乙烯生产装置。由相同的三条生产线组成,设计生产能力18万吨聚乙烯/年。该装置于一九七六年六月建成投产。五年来,累计运转时间9.32万小时(三条线合计),共生产聚乙烯76.6万吨,为发展我国  相似文献   

8.
美国联碳公司气相法高密度聚乙烯装置的两条生产线原设计能力为年产14万吨聚乙烯树脂。本文通过对该装置的潜在能力的分析,以及本厂几年来对装置进行多项技术改造后具备的生产条件,论证该装置生产能力由14万吨/年提高到16万吨/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为将大庆石化公司建成中国石油最大的聚烯烃树脂生产基地,2005年大庆石化公司计划完成 19 项工程。其中包括:①完成20万 t/a高压聚乙烯装置的开工投产。②化肥的生产能力由52万 t/a扩大到 80 万 t/a。③腈纶装置扩能改造将实现中交,延迟焦化装置改造将完成材料采购和设计工作。④乙烯生产能力将达到85万 t/a,合成树脂产量将达到100万 t/a。针对620万 t原油进厂难度大、化工原料缺口严重及化肥厂扩能后油田气需求量增加等困难,炼油厂抓好原料进厂,保障装置高负荷运行。积极争取俄罗斯原油多进厂,将在适当时机新建 1 套以俄罗斯原油为原料的 5…  相似文献   

10.
<正>《化学周刊》2017年11月13日刊壳牌开工建设位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莫纳卡的聚乙烯一体化装置。项目的场地准备和设计等前期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建设四套处理装置,包括一套150万吨/年的乙烯装置,所需的乙烷原料将来自附近的马塞勒斯和尤蒂卡盆地的页岩气资源,另有三套总产能为160万吨/年的聚乙烯装置,其中两套生产高密度聚乙烯,一套生产线性  相似文献   

11.
大庆石化将采用ABB鲁玛斯/UOP的技术把年产6万吨的苯乙烯工厂扩建到年产9万吨。大庆石化公司有关人士近日表示,该公司苯乙烯工厂扩建项目将在2004年底投产。 乙烯原料来自该公司的乙烯装置,该乙烯装置的年产能在今年7月由48万吨提高到60万吨。公司计划在2006年10月把乙烯年产能进一步提高到80万吨。 新增的乙烯将供应引进Univation技术公司技术工艺的新建聚乙烯项目,而新增的丙烯将供应大庆炼化的聚丙烯项目。 2004-09-21(中国塑料信息网)  相似文献   

12.
国内简讯     
<正> 扬子乙烯一阶段工程已胜利投产扬子石油化工公司乙烯工程有10套石油化工装置,计划分两个阶段建设。第一阶段工程已胜利建成,公用工程已正常运转。1987年6月以来,300万吨/年常减压炼油装置、14万吨/年聚丙烯装置、SRT-Ⅲ型炉的30万吨/年乙烯装置、14万吨/年聚乙烯装置、5.3万吨丁二烯装置均已较好的开车水平取得了合格产品。20万吨/年乙二醇装置(含环氧乙烷生产过程)将于9月份投产。这些石油化工装置的投产,将为我国合成树脂与塑料、合成纤维及合成橡胶提供原料和产品。  相似文献   

13.
2012年10月30日,大庆石化公司接到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发来的贺信。贺信说:欣闻你们承担的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依托工程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特向你们表示诚挚的祝贺!该装置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结束了50多年来乙烯技术重复引进的历史,拥有了首套国产化大型乙烯生产装置。  相似文献   

14.
在14万吨/年低压聚乙烯装置生产过程中,乙烯进料温度的突然下降造成聚合釜多次爆聚。本文对乙烯进料温度的突然下降对聚合生产和产品质量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 一月二十三日,国家计委批准齐鲁石化公司三十万吨乙烯工程正式开工建设。该工程是国家“六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项目之一。要求第一期工程于1986年建成,第二期工程1986年始建,1988年建成。三十万吨乙烯工程共有生产装置十六套。其中30万吨乙烯装置、14万吨高密度低压聚乙烯装置、20万吨氯乙烯装置、20万吨聚氯乙烯装置、7万吨丁辛醇装置、3万吨环氧氯丙烷—甘油装置、20万吨烧碱装置、10万吨甲醇装置、8.4万吨芳烃装置和8万吨丁苯橡胶装置已于1978年先后从国外引进。这十套生产装置具有工艺先进、技术可靠、自动化水平高等特点。30万吨乙烯装置和20万吨聚氯乙烯装置都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三十万吨乙烯工程的后六套装置是250万吨常减压及渣油加工装置、6万吨苯乙烯  相似文献   

16.
《广石化科技》2007,(3):62-62
6月26日,20万吨/年乙烯技术改造工程通过竣工验收。 乙烯改造工程于2002年4月15日开工,改造后的乙烯装置产能从15万t/a提升至20万t/a,丁二烯抽提装置产能从2.5万t/a提升至3.5万吨/年,聚丙烯装置产能从7万t/a提升至10万t/a,聚乙烯装置产能从10万t/a提升至20万t/a,相应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也作了改造。  相似文献   

17.
大庆石化乙烯进行改造后,年综合产能将达到120万吨,可与大炼油形成炼化一体优势,大庆石化将实现产业和发展实力全面升级。2012年10月30日,大庆石化公司接到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管理部发来的贺信。贺信说:欣闻你们承担的集团公司重大科技专项依托工程大庆石化120万吨/年乙烯改扩建工程60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开车成功,特向你们表示诚挚的祝贺!该装置的建成标志着中国结束了50多年来乙烯技术重复引进的历史,拥有了首套国产化大型乙烯生产装置。标志  相似文献   

18.
《石油化工应用》2012,31(10):97
<正>大庆石化公司年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龙头项目——新建年60万吨乙烯装置生产出合格产品,宣告我国首个国产化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工业化获得成功,告别半个多世纪以来乙烯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乙烯装置是石化工程的龙头装置,也是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9.
<正>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在“八五”期间,将扩建30万吨乙烯及配套工程,国务院于1991年2月27日正式批复了项目建议书。该工程产品方案主要有:30万吨/年乙烯装置,8万吨/年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装置,8万吨/年环氧乙烷及10万吨乙二醇装置,α-烯烃高碳醇装置(α-烯烃3万吨/年,高碳醇12万吨/年),4万吨/年乙丙橡胶装  相似文献   

20.
《石油化工应用》2012,31(10):74
<正>10月5日,中国石油大庆石化公司年120万吨乙烯改扩建工程龙头项目——新建年60万吨乙烯装置生产出合格产品,宣告我国首个国产化大型乙烯成套技术工业化获得成功,告别半个多世纪以来乙烯技术依赖进口的局面。乙烯装置是石化工程的龙头装置,也是一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