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是玉门油田今后勘探突破的一个关键地区。在概述了国内外逆掩推覆构造油气勘探的现状及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的基础上,分析了酒泉盆地南缘推覆构造的特殊性和油气藏分布规律,并就今后的勘探方向和地震构造解释方法提出了建议。酒西地区在勘探推覆构造带前级地带的同时,还需向推覆构造的内部和下部发展,在青西凹陷寻找构造裂缝复杂油气藏,在寻找以白垩系为油源的油气藏的同时,还要考虑石炭-二叠系生油的可能性;在酒东地区的生油凹陷内应注意自生自储型油气藏的勘探;充分利用遥感、野外地质、区域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研究区的构造模型,利用钻井、地震资料建立地质-地震模型,利用平衡剖面反演和地震模拟正演技术对上述模型进行独立模拟,通过不断的修改,获得合理的构造解释。  相似文献   

2.
老君庙构造带是中国发现最早的老君庙油田所处的构造带,位于酒泉盆地南缘新生代前陆冲断带,叠置于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的南部隆起和石大凹陷之上。综合地震、非地震及地面露头资料研究分析后认为,老君庙构造带经历了中生代和新生代两期构造演化;在剖面上具有多层冲断席推覆叠置的结构特征;由于发育多条北北东向的调节断层,平面上的构造变形具有东西分段的结构特征,并具有西弱东强的变形趋势。利用钻井、测井资料对油气富集规律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其勘探目的层主要为古近系白杨河组间泉子段河流相砂岩层,油气主要来自青南次凹下白垩统烃源岩。通过对构造区块的剖析及对相应区带与圈闭的评价,指出134断块、庙西断块、庙西背斜以及中盘逆冲断片为下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表明,酒泉盆地剩余油气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盆地的3大主要勘探领域是盆地南部冲断带;富油凹陷内部低凸起以及环凹斜坡带岩性及构造—岩性复合性油气藏;盆地西部走滑断裂构造带。其中,盆地南部冲断带是近期最主要的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部的诸多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周缘广泛发育前陆冲断带。在综合研究了大量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冲断带可以划分出两大类和四个亚类,它们分别为基底卷入的单凹陷型和多凹陷型;盖层滑脱的多层次滑脱型和简单滑脱型。基底卷入型的构造变形表现为冲面陡倾,断裂长期活动,形成浅层被动构造,变形带狭窄;盖层滑脱型的构造变形则表现为断层倾角缓,冲断前锋类型复杂,活动时间短和变形带宽等特点。对不同类型的冲断  相似文献   

5.
吐哈盆地前陆冲断带地质特征及勘探成果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吐哈气盆地株罗纪以来属于类前陆盆地,中侏罗世以后,台北凹陷成为北部类前陆坳陷的主体部位,并在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形成了一系列前陆冲断带,包括北部山前推覆带,中部的中央断褶背斜带以及南缘的火焰山-七克台前锋带,目前,中央背斜带已发现大量的油气,南缘前锋带和北缘推覆带油气发现较少,勘探潜力还很大,但地质地形等情况复杂,需要配套的相关技术攻关,目前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窟窿山构造是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最重要的控油构造,已发现亿吨级的青西油田。以断层相关褶皱和冲断构造理论为指导,利用地震、钻测井及地面露头资料合理建立了窟窿山构造模式,落实了整体构造形态。指出窟窿山构造整体上为一个完整的北西向大型断层转折背斜构造,发育多条北北东向调节断层,将其切割为五个北东向断块(窿107,窿11,窿8—窿7,窿15和窿14)。油气勘探表明,不同断块由于地层、岩相(性)不同,特别是裂缝发育程度的差异,造成油气富集程度的差异。综合评价认为其中的窿15区块是下步油气勘探有利目标,窟窿山构造深层也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
焉耆改造型盆地特征及其油气勘探方向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焉耆盆地是中、新生代的叠合、改造型盆地,中生代为类前陆盆地,之后虽经历了燕山运动中晚期的冲断、隆升剥蚀和喜山期的长期改造,但盆地构造格局并没有发生改变。烃源岩以煤系地层为主,主生烃期为燕山期末,喜山期生烃贡献不明显;圈闭类型多样.多与冲断活动有关,形成于燕山期。定型于喜山期;燕山期末已存在的圈闭成藏条件较好,但控制圈闭的断层在喜山期活动与否及其活动强度,决定着燕山期形成的油气藏能否保存;喜山期形成的构造圈闭及地层圈闭的油气来源有限,盖层条件较差,油气成藏条件欠理想。下步勘探方向应以与燕山期末主生烃期相配置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为重点。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前陆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勘探方向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准噶尔盆地是陆内坳陷盆地与前陆盆地相叠加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自石炭纪以来,经历了3 期伸展及随后的热沉降作用,发育了3 大套烃源岩;其间发育了3 期前陆盆地,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带,孕育了3 个关键成藏期。多次叠加作用形成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南缘与东北缘3 个前陆冲断带。西北缘逆掩断裂带早已被证明为大型油气聚集带;南缘冲断褶皱带的大、中型油气田也正被逐个发现;东北缘前陆冲断带也显示出较大的勘探潜力。勘探实践证明,准噶尔盆地前陆冲断带勘探潜力巨大、前景广阔、领域明朗、方向清楚,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9.
焉耆盆地发现宝浪,本布图油田后,种马场构造带以其两凹一隆的构造背景成为焉耆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1996~1997年部署钻探了马1、马2、马3井,录井见到丰富的油气显示,但未获工业油气流。研究认为钻探失利是所钻圈闭构造位置较高,剥蚀强烈,油气保存条件差所致,种马场构造带储层岩石结构及成分成熟度低,成岩作用强烈,储层物性较差,但西部好于东部,目的层八道湾组,三工河组均处于晚成岩A期,次生孔隙较发育;种马场构造带处于燕山期南北两凹陷油气运移的有利指向区,亦可捕获四十里城次凹喜山期二次生成的油气,油源丰富;地层剥蚀程度和断层的活动性是油气保存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认为种马场构造带低断阶,中生界保存较全的断鼻,断块圈闭及八道湾组内部的背斜,岩性圈闭具有油气勘探价值。  相似文献   

10.
酒东拗陷南缘山前冲断带是酒泉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金佛寺逆掩推覆带是目前在酒泉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上发现的一个大型逆掩推覆带。本文利用新采集的地震资料,结合电法、地面地质露头资料,依据断层相关褶皱理论,进行了该区构造建模,明确了该推覆带具有三层冲断结构的构造样式。与窟窿山逆掩推覆带相比,逆掩推覆带具有相似的石油地质条件,而且在逆冲推覆下盘,发育金佛寺掩伏构造。此构造具有面积大、幅度高、断层发育的特点,有可能成为该区下一步应重点评价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12.
柯坪冲断带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是南天山南缘冲断系统的一部分 虽然其古生代沉积地层与盆地内部相似,具备成藏条件,但是由于剧烈的构造运动,普遍认为该地区早期油气藏可能已经被后期构造运动破坏,因而石油地质研究仅限于野外露头的观测,成为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空白.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取样实验以及地震剖面解释,对柯坪冲断带寒武系盐下地层油气成藏条件进行分析,预测了可能的成藏模式,提出勘探重点应该放在研究区中南部的柯坪区和西克尔区冲断带下盘的隐伏构造上这些隐伏构造经历的破坏作用相对较弱,形态完整,再加上上覆膏盐层的封盖作用,成为油气成藏的最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3.
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大气区形成条件与地质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库车深层构造,开展"宽线+大组合"山地地震采集、高陡构造叠前深度偏移处理、深层构造建模等一系列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初步落实了盐下深层构造,发现并落实了一批大型构造圈闭。研究发现,库车前陆冲断带深层具有形成构造大气区的有利条件:大型叠瓦冲断构造为大油气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圈闭基础;优越的烃源条件与晚期强充注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烃源;深层发育大规模有效砂岩储集层,为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巨厚膏盐岩为深层大气区的形成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盐下深层构造大气区油气地质特征主要表现为:油气分布受构造圈闭控制,以构造气藏为主;冲断带深层储集层物性总体较差,裂缝对油气富集高产有重要控制作用;油气分布具源-盖共控、叠置连片、整体含气的特点;储量规模较大,单井产能较高。  相似文献   

14.
前人研究认为滦平盆地中生界烃源岩不发育、后期构造破坏严重,不利于油气藏的形成和保存,油气勘探一直没有突破.在野外露头发现大量暗色泥页岩的基础上,针对白垩系西瓜园组和侏罗系土城子组设计并完钻滦探1井、滦探2井和滦探3井,首次在西瓜园组发现页岩油气流.综合露头、岩心、测井和试油资料,对滦平盆地中生界烃源岩、储层、保存条件和...  相似文献   

15.
受复杂地表条件影响,地震构造建模一直是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油气勘探中的难点。基于野外地质调查、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通过对二维地震剖面进行精细构造解释和生长地层分析,表明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主要发育基底卷入式构造、阿尔伯特型构造三角带、被动顶板双重逆冲构造和断层转折褶皱等构造样式,塔西南昆仑山前3排背斜构造带自南向北依次发育于上新世早期、上新世中晚期和更新世早中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滑脱层-单向挤压”冲断构造发育模式,设计并开展了相应的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的“前展式”构造变形过程和典型构造样式,物理模拟实验结果与地震构造解释模型吻合,西昆仑造山带隆升产生的强烈向北挤压力和双滑脱层地层结构是塔西南昆仑山前冲断带甫沙-克里阳段构造形成的2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自1927年地震勘探成为一种常规勘探方法以来,地震勘探技术始终处于不断改进之中。特别是在近20年,伴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等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地震勘探技术已从模拟发展到数字、从最初的一维发展到现在的三维乃至四维、从单分量接收到多分量接收、从地面勘探到立体勘探、从简单的构造勘探到寻找隐蔽岩性油气藏,如今地震勘探方法不仅可用于勘探复杂地区(领域)的油气藏,而且正向油气的开发领域渗透和拓展。本文以胜利油田40年地震勘探历程为线索,阐述了地震勘探技术发展与油田储量增长的关系,强调为适应勘探目标日趋复杂的形势,促进油气储量的持续增长,必须进一步大力发展地震勘探技术。  相似文献   

17.
前陆盆地掩伏构造区油气成藏与勘探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掩伏构造是指位于掩覆断层之下,即发育于掩覆体下盘的各种圈闭构造,由掩覆断层、上覆岩系和下伏岩系3部分构成,既可以是挤压作用下的推覆成因,也可以是伸展作用下的滑覆成因。掩伏构造广泛发育于不同大地构造单元,其中以前陆盆地为代表的掩伏构造区具有良好的烃源、储盖、圈闭等成藏条件,优越的构造演化、圈闭形成、源岩生排烃、圈闭配置、储盖组合、油气保存等成藏作用,以及明显的油气运聚成藏规律,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分析了制约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关键性问题,主要包括基础石油地质条件的认识程度、构造解析的客观符合率、地震资料的品质、构造成图的精度和钻井测井工艺措施的有效性,并讨论了掩伏构造区油气勘探的思路与工作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