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肋烟晾制期间晾房昼夜温湿度变化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白肋烟晾制过程中变黄期和变褐期晾房内外温湿度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晾房对昼夜温度和夜间相对湿度调控作用较小,而对白天相对湿度有明显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
湿度对白肋烟晾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2001~2003年在湖北省恩施市进行了不同湿度下的白肋烟晾制试验。从等级比值、外观质量、内在品质等方面综合比较,晾制各阶段晾房内适宜的相对湿度范围分别为:凋萎期76.8%~81.1%、变黄期72.5%~81.6%、变褐期71.4%~73.5%、干筋期41.7%~61.7%。在此湿度下白肋烟晾制期为5~6周;调制的烟叶等级率较高,上、中等烟比例平均分别为42%和45%。上部和中部叶综合评吸得分分别为80.03和86.55,达到中等和中偏好档次,烟叶香气质、香气量、刺激性、燃烧性均优于高湿和低湿处理。烟叶颜色较深,呈近红黄至红黄,光泽好,组织疏松,叶面皱缩,颗粒状物质多,质地柔软。  相似文献   

3.
白肋烟晾制过程中烟叶外观变化与内在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对白肋烟晾制过程中烟叶外观变化与内在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烟叶的干物质和总糖、总氮等化学成分在凋萎期、变黄期减少较多;变褐期和凋萎期是叶片失水的主要阶段;变褐是叶片细胞发生破裂溶解而消失的外观表征,变褐期叶片变薄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4.
不同晾制阶段白肋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白肋烟晾制过程中主要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白肋烟晾制过程中烟叶的糖分、总氮、蛋白质含量呈减少趋势;而烟碱和钙的含量呈增加趋势。这种减少或增加的程度以凋萎期和变黄期变化幅度最大。  相似文献   

5.
白肋烟晾制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白肋烟晾制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晾制的进行,白肋烟叶片厚度逐渐变薄,并且此变薄的幅度以变色期最大,占总变薄厚度的80.8%。同样,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也逐渐收缩变薄,并且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在变褐之前清晰可辨,但变褐之后就很难辨别,褐变是叶肉细胞破裂溶解的外观表征。  相似文献   

6.
白肋烟晾制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木文对白肋烟晾制过程中叶片组织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晾制的进行,白肋烟叶片厚度逐渐变薄,并且此变薄的隔度以变色期(变黄、变褐)最大,占总变薄厚度的80.8%。同样,栅栏组织和海绵幻织厚度也逐渐收缩变薄,并且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细胞在变褐之前清晰可辨,但变褐之后就很难辨别,褐变是叶肉细胞破裂溶解的外观表征。  相似文献   

7.
晾制期间白肋烟TN86淀粉酶活性、淀粉及糖类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白肋烟晾制期间淀粉降解与淀粉酶活性及还原糖变化动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淀粉酶活性 ,淀粉、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均随晾制过程的推进而下降 ,随叶位升高而增加 ,且彼此的变化动态相关联。淀粉酶活性降幅较快的时期在晾制的 3~ 6d ,比淀粉含量下降较快的时间稍有滞后 ,其消长规律还可能与叶片含水率变化呈正相关。晾制结束时 ,上、中、下各部位烟叶中淀粉、可溶性总糖、还原糖含量均在优质白肋烟所要求的适宜化学成分指标范围内。  相似文献   

8.
不同海拔下白肋烟的配套晾制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低、高海拔地区白肋烟在晾制过程中存在的急干、棚烂等突出问题,依据不同海拔烟区晾制季节的气候特点,以调节晾房内的相对湿度为核心,通过两年的试验,研究确定了不同海拔下白肋烟的配套晾制技术.低海拔下通过采用保湿、增湿技术,使晾房内相对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烟叶干燥过快造成急干烟的问题得到解决,晾制时间比对照增加了5~7d,晾制后烟叶上中等烟率比对照提高了7.8个百分点;高海拔下因采用增温、排湿技术,使晾房内相对湿度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烟叶干燥过慢导致棚烂的现象得到控制,晾制时间比对照缩短了3~4d,上中等烟率比对照提高了10.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9.
晾制温湿度对白肋烟生物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4份不同烟碱转化水平的纯合白肋烟品系为材料,进行晾制温度、湿度对烟叶生物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决定生物碱含量和烟碱转化率的主要因素足品系的遗传特性,但晾制温、湿度有十分重要的影响;随温度升高,4个品系的烟碱含量降低,其中低或非转化品系降低量较大,尤其在22℃~26%之间下降非常明显,而高转化品系降低量较小;降烟碱含量随晾制温度升高有降低趋势,其中高和低转化品系从18℃上升到22℃时达到峰值,然后随温度升高而下降;烟碱含量随湿度升高有降低趋势;上中部叶降烟碱含量随湿度上升有增加趋势;温度对烟碱和降烟碱含量的影响大于湿度;高转化品系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而呈上升趋势,低转化品系3的转化率从18℃上升到22℃时达到峰值,然后下降,非转化品系4的转化率随温度升高有下降趋势;转化率随湿度升高有增加趋势;各部位烟碱和降烟碱含量顺序为:上部叶>中部叶>下部叶.高转化晶系的转化率随部位变化的顺序一般为:下部叶>中部叶>上部叶;低或非转化品系的转化率随部位变化较小,无明显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晾制期间白肋烟TN90叶绿体色素的降解动态及呼吸强度、含水率、比叶重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晾制期间TN90叶绿素(chl)、叶绿素a(chla)、叶绿素b(chlb)、类胡萝卜素等的含量均随叶位的升高而增加、随晾制进程的推进而下降,其降幅chla>chl>chlb>类胡萝卜素,下、中、上各叶位chla降幅最大的时段分别为0~6d、0~9d、0~12d,其余各类色素的降低幅度则比较平缓;chla/chlb及chl/类胡萝卜素的比值也随晾制进程的推进而下降,这有利于烟叶品质的改善。随着晾制过程中水分的散失,烟叶含水率逐渐下降,叶细胞生命活动也随之减弱,表现为呼吸强度和比叶重也随晾制进程及叶位下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通过加料改善国产白肋烟吸味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国产白肋烟烟碱含量过高、氮碱比失调、烟气强度大、呛刺感较强、烟味单薄、吸味欠舒适的缺陷 ,在一定的工艺参数条件下 ,根据国产白肋烟的化学组成特点 ,选取糖类、含氮化合物以不同的用量加入 4种国产白肋烟中 ,经 14 0℃烘焙处理后卷制成烟支进行评吸。评吸结果表明 :添加适量的糖和含氮化合物对改善白肋烟吸味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2.
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在醇化过程中白肋烟香味成分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在所测定的 17种中性香味成分中 ,许多中性香味成分含量在醇化过程中呈明显增加趋势 ,增加幅度较大的成分有糠醛、糠醇、苯甲醛、苯乙醇、氧化异佛尔酮、巨豆三烯酮和金合欢基丙酮等。在所测定的 12种碱性香味成分中 ,有吡啶、2 ,3-二甲基吡嗪、2 ,5 -二甲基吡嗪、2 ,3,5 -三甲基吡嗪、四甲基吡嗪、2 -乙酰基吡啶等 6种重要碱性香气成分含量有明显增加 ,但碱性成分总含量在醇化过程中呈大幅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3.
调制期间白肋烟主要物理、化学变化及调制工艺的确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为进一步明确白肋烟的调制工艺 ,提高白肋烟质量 ,1999- 2 0 0 1年在湖北恩施地区进行了调制期间白肋烟主要物理、化学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①白肋烟的调制过程划分为变黄、变褐和干筋 3个时期 ,1天中要求晾房内平均相对湿度变黄期为 70 %~ 80 %、变褐期为 6 5 %~ 75 %、干筋期为 5 0 %~5 5 % ;②烟株失水速率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小 ,变黄期烟株失水量占总失水量的 6 0 %~ 6 5 % ,变褐期为2 0 %左右 ,干筋期为 2 0 %以下 ;③调制过程中烟叶总氮含量变化不大 ,烟碱含量有一定变幅 ,还原糖在调制前期急剧下降 ,后期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4.
白肋烟加工工艺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不同的温湿度条件对4种国产白肋烟进行加工工艺试验,并对白肋烟处理前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白肋烟烘焙质量不仅与干燥区气流温度有关,而且与烘焙时的湿度条件密切相关,干燥区气流湿度是影响物料温度和白肋烟处理质量的重要因素.应根据所要处理白肋烟的感官质量和化学成分特点确定加工工艺条件,对总氮和总挥发碱含量较高、劲头较大、干燥感强、刺激性和杂气较大的白肋烟应采用高温处理,在处理温度较高时宜采用相对较低的湿球温度条件.对于总氮和总挥发碱含量适中、香气较好、劲头适中、干燥感不明显、刺激性和杂气较小的白肋烟应采用低温处理,并选用较高的湿球温度条件.  相似文献   

15.
生长、采收、调制过程中白肋烟重要香味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的前处理分离方法、气相色谱和气质谱联用的分离分析鉴定技术 ,对2 0 0 0、2 0 0 1年湖北鹤峰试验基地生产的白肋烟中的半挥发香味物质进行了分析 ,共定性鉴定出 91种香味物质。对构成白肋烟香味特征的 2 0种重要香味物质和香味物质的总量进行了定量测定 ,着重研究了这 2 0种物质在生长、采收、调制过程中的变化。研究发现 ,在生长、采收、调制过程中 ,白肋烟中这 2 0种重要香味物质的含量及香味物质总量不断变化 ,并且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调制后 ,茄酮、降茄二酮、巨豆三烯酮、吲哚、氧化异佛尔酮等重要的烟草香味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吡嗪和甲基吡嗪在烟叶生长和采收过程中几乎不存在 ,直到调制阶段含量才急剧增加。新植二烯从打顶开始持续增加 ,在调制期达到最大值后 ,逐渐下降。这些香味成分变化规律的研究 ,对探讨白肋烟质量与其内在的香味物质组成的关系 ,为提高白肋烟质量及其可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针对湖北建始白肋烟感官特性进行加工提供依据,充分发挥原料潜质和提高烟叶使用价值,研究了白肋烟在制丝主要受热工序不同加工强度下烟叶感官特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制丝加工主要受热工序香气风格均会发生变化,且中部白肋烟较上部白肋烟更易发生变化;风格特征、丰满程度、浓度、劲头随各工序加工强度的增大总体呈降低趋势,且随加工强度的增大降低幅度逐渐增大;细腻程度和上部白肋烟的杂气在制丝加工主要受热工序适宜加工强度均能得到改善;除中部白肋烟在两个烟丝干燥工序某些加工强度下刺激性和干净程度有所变差外,口感特性总体呈改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