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卫超 《水资源研究》2002,23(3):34-36
本文介绍了史河灌区概况,分析1999-2001年三年旱情对灌区农作物、人们生产、生活用水产生的重大影响。研究了特殊干旱情况下,未来灌区防旱抗旱的有效措施,为灌区指导抗旱制订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史河灌区水供求矛盾分析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史河灌区水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供求矛盾,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李绍春  蒋素清 《治淮》2004,(12):18-19
淠史杭灌区位于安徽省中西部大别山余脉的丘陵地带,总设计灌溉面积80万hm2.史河灌区属引水灌溉,设计控制灌溉面积25.5万hm2,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1000mm~1100mm,年平均气温14.9℃~15.7℃,灌区1958年~1959年、1966年~1967年、1976年~1978年、1994年~1995年等连续2~3年干旱,干旱程度以1978年最为严重,1999年~2001年再次出现3年连续干旱,灌区内塘、坝、小水库干涸,中型水库基本无水,梅山水库限量供水,灌区大部分地区受旱,灌区尾部乡镇农业绝收,农业生产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4.
文章就淠史杭灌区的史河灌区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实施节水改造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应用史河灌区2003年中稻减产情况调查资料,分析了减产原因,探究了未来高温热害条件下水稻避灾保收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史河中上游依托治淮修建的梅山水库,在皖西新建了史河灌区,豫东南扩建古老的灌溉工程形成梅山灌区。灌区在保障粮食安全,区域经济发展重占有重要地位。史河灌区实际控制面积超过史河流域的一半,是史河水资源最大的使用消耗者。由于面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旱涝频繁及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一体化全面铺开,土地经营方式转变、种植结构调整、水资源功能布局和配置改变,治水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信息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等新形势,灌区管理单位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方针等一系列新思路、新理念、新方法,指导灌区水旱灾害防御工作,积极推进水利改革发展。通过史河灌区探索实践转变管理模式和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8.
2003年,台州市遭遇历史上罕见的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发生严重旱灾,为自1967年以来的特大干旱年份.旱情的特点:干旱时间长、范围广;降雨少、水库蓄水少;空间分布不均;受旱程度重、旱灾损失大.结合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了此次干旱的成因、发展情势及对策研究,为今后抗旱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史河灌区姚李试验站2002年春季覆膜旱育秧试验资料,结合2000年大旱年覆膜秧栽培调查材料,分析了非常气候条件下覆膜旱育秧的抗灾、避灾效应。  相似文献   

10.
伊川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特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造成了十年九旱。本文对伊川县的旱灾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抗旱措施与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省份,进入80年代以来,干旱发生的频次增多,危害增大,尤其是2000年旱灾是在1999年全省干旱的基础上产生的。本文对2000年旱灾做出简要分析,并提出抗旱减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曹建业 《海河水利》2005,(4):43-44,49
对全国旱情监测预测系统——旱情地面验证的山西太谷小灌区2003年度旱情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旱情监测既需监测气象要素、土壤墒情,更需监测作物生长情况。作物生长情况是旱情和田间管理信息的综合反映。只有在监测气象要素、土壤墒情的同时密切监测作物生长情况,才能准确预测预报旱情、充分发挥农田水利设施的作用.使干旱对作物的影响降到最低度。  相似文献   

13.
采用姚李水文实验站径流区实测资料,以流域降水量与流域塘田拦蓄量建立相关关系,推求当地径流利用量,为丘陵灌区当地径流利用量的计算和水资源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文章依据两种旱情等级评定方法,对2001年发生在长沙、岳阳两市的干旱进行了评估,对2001年干旱情况、特点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旱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6年是日照市继2002年特大干旱后的又一个枯水年,干旱和水利工程现状再次敲响了水资源紧缺的警钟。旱情分忻与抗旱减灾对策的实施,为应对出现的旱情,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确保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的安全,保持该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大好局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2001年安徽省固镇县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春夏连旱,本文从自然因素,水工程等五个方面分析了旱灾形成的原因,并针对淮北地区提出了防旱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锦州市凌海灌区年际来水和降雨变化较大,水资源总量有限特别是干旱年份难以满足大范围的水稻灌水需求,干旱问题日趋突出。文章利用降雨距平法和缺水率法科学评估凌海灌区农业旱情,评估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该方法可以准确反映农业旱情实际情况,可为制定该灌区的灌溉用水计划和该区域的防汛抗旱决策方案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1年春旱中,茨淮新河灌区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抗旱减灾作用,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在运用中也暴露一些问题.茨淮新河灌区应加强抗旱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建立抗旱减灾长效机制,才能更大地发挥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19.
《河北水利》2001,(2):30-30
1~2月份,全省平均降水17.8毫米,比常年同期的16.7毫米略多,中南部地区前期土壤墒情较好,春灌推迟15~20天。这是多年来少有的。但是,从最近的情况来看,我省抗旱形势不容乐观。首先,中南部麦区旱象显露。2月下旬以来的40多天,全省无雨,气温回升迅速,中南部地  相似文献   

20.
乔丛林  丁启 《治淮》1999,(11):45-46
淮北平原东部地区,地处湿润和半湿润的分界线边缘,是冷暖空气的交汇过渡带,季风气候影响比较明显。该区多年平均降水量869mm,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多年平均蒸发量800~1100mm。从统计数据来看,该区是一个易旱易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