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翁东风 《冶金矿山设计与建设》1999,31(6):24-26
在指出了井下供电相对于矿井生产的重要后,提出了采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技术可提高井下电网的供电质量和可靠性,较轩分析了该系统所依据的原理,系统的硬件软件组成等,并给出了该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据考察,煤矿井下低压电网所发生的电气故障,70%以上属于漏电故障,传统的措施是采用漏电保护的办法。当电网发生漏电或接地故障时,保护设备通过对电网绝缘状态或电气参数(主要是绝缘电阻)的监测,作用于债电开关,引起债电开关跳闸,从而切断电源达到保护的目的。为此对井下低压电网漏电保护装置作了一系列的规定,如对1140V、660V、380V电网,当绝缘电阻下降到20kΩ、11kΩ、3.2kΩ时,漏电保护装置应能可靠动作。从使用实际来看,效果也还是不错的,但是,这些装置仍然存在以下不足。1.由于它们的动作是瞬时的,所监测的只是一… 相似文献
3.
煤矿井下电网监控工作是一项大规模、复杂的管理过程,伴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提升,专业化、工厂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化监控手段的应用,给煤矿井下监控实施水平提供充分的科技基础。引进智能网络系统,可用来改变现有煤矿井下监控管理不健全的现状。文章阐述了智能电网技术在煤矿井下监控系统中的背景和意义,提出了煤矿井下电网监控的目的和主要内容模式,详细介绍了智能电网监控系统的框架和各模块的功能作用,最后就智能电网的应用进行了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4.
5.
华丰煤矿针对煤矿井下采区电网存在的事故预警,保护控制方面的问题,研制应用适合煤矿井下高温、淋湿、需要防爆要求的电网综合防控系统,使机电运行管理人员更清楚地了解电网运行规律,使电网运行更经济更安全,提高了供电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建设了数字化电网。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KJ137煤矿井下电网安全监控系统,并针对国阳二矿井下特殊环境中电力运行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井下电网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该系统为井下供电系统提供了各种保护、监视和控制,实现地面调度对井下变电所的遥测、遥控、遥信和遥调。 相似文献
7.
8.
以煤矿井下低压电网的馈电开关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基于双DSP的馈电开关负荷检测系统,该系统不但可以检测馈电开关的电参量,还能通过傅里叶算法对电网电参量进行信号的实时计算和处理,同时通过双口RAM实现了测量模块和管理模块之间的数据共享,当设备运行故障时能及时发现故障并提示工作人员采取一定措施,以保证设备工作的可靠。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该系统的硬件配置、软件系统设计以及系统的方便性、独特性、先进性特点的介绍,展示了该系统的优越性。通过开滦唐山矿井下电网系统的实际实施效果分析,得出自动化监测系统完全符合煤矿井下电网监测的需求,保障电力设备安全运行,为今后的无人化井下电网控制操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主要介绍矿井电网监控系统的现状和智能电网的主要性能,分析智能电网应用于煤矿井下电网的可行性、必要性、优越性以及应用智能监控系统的功效。 相似文献
11.
煤矿井下电网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煤矿井下供电系统进行实时监控检测以及对电网安全运行参数的实时记录需要而设计研发了煤矿井下电网综合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利用高性能的工业控制计算机与功能强大的工业监控组态软件相结合,并与供电控制开关中新型高、低压数码监控器组合一起,通过通信网络使井下电气设备的各项参数传送到地面工业控制计算机,及时对煤矿的用电负荷进行分级管理,便于合理供电,实现煤矿井下电力参数测控现代化.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16.
为了保证电力监控系统网络的运行安全,解决传统网络安全监测系统存在的监测精度低、适配性差的问题,应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实现对系统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的优化设计。安装大数据分析处理器、网络路由处理器,并改装系统存储器、显示器和连接电路,完成对系统硬件设备的优化。构建系统数据库,并在硬件设备和数据的支持下,分析电力监控系统网络的运行模式,并利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并处理实时网络数据。最终从网络流量和入侵攻击2个方面实现网络安全监测功能。通过系统测试实验得出结论:与传统的系统网络安全监测系统相比,设计系统在流量和攻击次数2个方面的监测精度分别提高了0.19 Kbit/s和1.12次,且在适配性方面更加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18.
19.
文章重点介绍了煤矿井下高压电网监控系统的功能、组成以及监控系统中心站、中继站、网络通讯高压真空配电装置的主要功能和技术特点。对促进井下高压电网管理现代化和确保供电系统安全有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程潮铁矿、金山店铁矿和拉萨水泥厂石灰石采场等地下破碎系统工程实例的剖析,指出矿山坑内破碎系统设计必须十分重视矿石的特性、系统所在位置的岩石性状,综合研究确定整个系统的合理布置形式,选择相宜的开凿与支护参数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