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固态发酵大豆生产豆豉纤溶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齐海萍  钱和  王璋  许时婴 《中国油脂》2003,28(12):52-55
以大豆为底物进行固态发酵生产纤溶酶,并对其固态发酵工艺进行了探讨。得出以下结论:最佳发酵时间28h,添加麦芽糖2%、NaCl 0.1%、Ca2^2 0.2mg/kg、Mg^2 0.3mg/kg最高酶活力可达到1256IU/g。豆豉提取物的最适存放温度为37℃以下,最适pH为8,Mn^2 、Ca^2 、Mg^2 对该酶活力有明显的激活作用,添加明胶对纤溶酶活力起稳定作用。PCMB、PMSF、胰蛋白酶对此酶活性抑制率几乎达100%,EDTA、β-巯基乙醇对此酶活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两步固态发酵生产豆豉纤溶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枯草芽孢杆菌DC-12是从豆豉中筛选得到的高产纤溶酶菌株。以黑豆为原料,曲霉前发酵制得豆豉半成品,研究以该半成品为基质的豆豉纤溶酶的固态发酵条件优化。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DC-12的最佳固态发酵条件为:豆豉半成品35g/250mL三角瓶,葡萄糖8.0%,初始含水量1.2mL/g(豆豉半成品),初始pH值7.0,接种量12%,培养温度30℃,培养时间84h,优化条件下的平均产酶量达1427 IU·g-1(豆豉半成品),为未优化前酶活的3.60倍。  相似文献   

3.
豆豉纤溶酶生产菌发酵液功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豆豉是中国的一种传统食品,为证实其具有多种保健功能,对豆豉纤溶酶生产菌发酵液的抑菌作用、抗氧化性及溶栓活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抑菌作用试验中,pH值在4.0~10.0之间均有抑菌活性,且抑菌效果基本保持稳定,当温度在4~80℃之间变化时,粗酶液的抑菌活性变化不很大,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抗氧化试验中,豆豉纤溶酶生产菌的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液离心后的上清液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量不同抗氧化性也不同;溶栓作用试验中,豆豉纤溶酶在pH值4.0~10.0范围内都较稳定,酶活在碱性条件下比酸性条件下高,最适pH值为7.0,豆豉纤溶酶在冷藏和室温保存中较稳定,随着温度增高,酶活降低,豆豉纤溶酶粗酶液在贮存期中溶栓作用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4.
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力 《肉类研究》2007,(9):15-18
本文主要介绍了豆豉纤溶酶菌种的筛选、发酵、理化性质、提取、活性测定以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从豆豉中筛选出的产豆豉溶栓酶的菌株分别有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ilis)和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其发酵工艺有固体发酵和液体发酵。豆豉纤溶酶的酶学性质包括酶的分子量、酶的等电点、酶的稳定性、酶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值、各种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等。酶的分离纯化要根据具体实际情况,对过滤、离心、盐析、超滤、凝胶过滤和层析分离等提取方法进行不同组合。酶活的测定包括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纤维蛋白块溶解时间法、血清板法、肽底物法、酶联免疫吸附法。  相似文献   

6.
豆豉纤溶酶功能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豆豉枯草杆菌的筛选、发酵及纤溶酶提取、活性测定、理化性质、动物溶栓药效试验进行综述并介绍纤溶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豆豉纤溶酶是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分离得到一种具有强烈纤溶作用丝氨酸蛋白酶。该文对豆豉纤溶酶产生菌筛选与诱变、发酵工艺、酶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分子生物学研究进行综述;同时还简介豆豉纤溶酶活性测定方法和抗栓、溶栓作用,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以用枯草芽孢杆菌DC-2为发酵菌株,以纤溶酶活性为指标,对提高细菌型豆豉的纤溶酶活性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探讨了装料量、大豆含水量、种龄、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等因素对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能够提高细菌型豆豉的关键技术参数为:100 L容器中装入含水量为80%的大豆40 kg,然后添加2%葡萄糖,接入2%的种龄为24 h的种子液,33℃培养72 h.在此发酵条件下,豆豉浸提液的最大纤溶酶活力提高了270 IU/mL.  相似文献   

9.
豆豉纤溶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豉纤溶酶是由豆豉枯草芽孢杆菌分泌的一种具有强烈纤溶作用的丝氨酸蛋白酶.该文对豆豉枯草杆菌的筛选、发酵、酶的提取、活性测定、理化性质以及动物溶栓药效试验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食品工业科技》2007,(07):90-93
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SephadexG-100凝胶过滤层析,从豆豉粗酶液中提取纤溶酶。分离后的纤溶酶样品在SDS-PAGE电泳中有一个活性峰呈单一条带,分子量为35kDa,活性回收率为22.5%,纯化倍数为11.7;另一活性峰呈三条带,需进一步分离。特性研究表明:在pH7.0左右,温度40℃时,酶活力最高;该纤溶酶不耐热,其纤溶活性可被Mn2+、Mg2+以及Na2SO3激活,Ca2+以及乙醇、明胶对酶活力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NaCl浓度低于10%,酶活力能够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11.
通过琼脂糖-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定收集到的豆豉中纤溶酶的活性,实验结果显示,采集于贵州南明蔡家关的豆豉样品DC-H8的纤溶酶活性最高,达到了285.759IU/mL.以该豆豉样品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纤溶酶进行了纯化研究,实验确定的最佳纯化方案为:取一定体积的豆豉纤溶酶粗酶液,在低温(4℃)下,加入4%的活性炭粉末脱色35min;在分段盐析中,首先选择15%饱和度的硫酸铵除去杂蛋白,再用75%饱和度的硫酸铵使纤溶酶充分沉淀分离;最后用葡聚糖凝胶G-50层析分离纯化纤溶酶,收集具有较高纤溶活性的组分,得到了纯化的酶液.最终得到的豆豉纤溶酶酶液纯化倍数达到了27.74倍,活性回收率69.7%,比活力达到了13946.1IU/mg.  相似文献   

12.
豆豉溶栓酶的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豆豉溶栓酶是豆豉中的某些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碱性丝氨酸蛋白酶.跟传统的一些溶栓药物相比,它不仅具有很强的溶血栓能力,还具有安全性好、成本低、口服有效等优点,极有可能开发为新一代的溶栓剂.论文重点对金属离子以及酶抑制剂对豆豉溶栓酶的理化性质影响、豆豉溶栓酶高产菌种选育方法、溶栓酶生物活性及酶制荆产品开发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为深入研究豆豉溶栓酶的特性,进一步开发豆豉溶栓酶产品提供了科学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13.
纯种强化发酵细菌型豆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以纯种强化发酵细菌型豆豉为基础,以氨基酸态氮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前发酵条件对豆豉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RH3519和BJ1-3最佳前发酵条件为泡豆水pH值为8.0,水温40℃,泡豆12h,接种量1.5%,发酵温度37℃,发酵3d.其中RH3519发酵的豆豉,氨基酸态氮及总酸含量分别为1.12g/100g、0.27g/100g,显著高于枯草芽孢杆菌BJ1-3和自然发酵的豆豉,且色泽与风味最佳.经初步工业放大试验显示,RH3519发酵的豆豉色泽更接近于自然发酵的豆豉,拉丝丰富,豉香诱人,且质地均匀,酱香浓郁,可作为工业纯种强化发酵生产豆豉的优良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豆豉中生物胺含量进行动态检测。结果表明,纯种强化发酵和自然发酵豆豉样品中均检测出色胺、苯乙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纯种强化发酵条件下生物胺总含量在前、后发酵时期都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自然发酵条件下均呈缓慢上升趋势,且前发酵总生物胺含量高于后发酵时期。两种发酵条件下,酪胺和亚精胺为主要生物胺,苯乙胺存在纯种发酵中。纯种强化发酵豆豉总生物胺含量高于自然发酵,酪胺和苯乙胺的含量分别高出2倍和4倍,与生产环境中粪肠球菌的污染关联性较大。豆豉发酵过程和成品中总生物胺含量均<250 mg/kg,短期内不存在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活性炭、高岭土以及D290和D392离子交换树脂为脱色介质,应用硫酸铵分级盐析以及超滤脱盐的方法,对纤溶酶液进行脱色及纯化。结果表明,D290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脱色效果优于D392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活性炭及高龄土不能对粗纤溶酶液脱色。70%饱和度的硫酸铵,工作压力0.11MPa,超滤脱盐纯化倍数达到12.37,冻干酶粉的比活力为638.9U/mg,回收率为73.37%。  相似文献   

16.
淡豆豉纤溶酶的分离纯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淡豆豉浸提液经过硫酸铵沉淀、CM-Sepharose-FF离子交换色谱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等步骤,得到豆豉纤溶酶,经SDS-PAGE表明豆豉纤溶酶为单一谱带。推断DCFE没有亚基,以单体形式存在。经过纯化,豆豉纤溶酶的回收率为3.7%,纯化倍数35.5倍,比活达到10898IU/mg。SDS-PAGE凝胶电泳和Sephacryl S-200凝胶过滤测定的DCFE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0.2kDa和31.OkDa,两种方法测定的分子量相近,说明该酶为单体酶。  相似文献   

17.
豆豉纤溶酶等微生物源纤溶酶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豆豉纤溶酶是从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豆豉中分离得到一种具有溶解血纤维蛋白作用的蛋白酶。该文对近五年以豆豉纤溶酶为代表的微生物源纤溶酶的产生菌株筛选诱变与基因克隆表达、发酵工艺优化、酶的分离纯化、纤溶酶功能研究与相关制剂及保健品的开发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当下国内外对纤溶酶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对其应用前景与发展方向进行展望,并对纤溶酶的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两步固态发酵法酿造功能性豆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分离自云南传统发酵豆豉的Bacillus subtilis SP-8-5与Lactobacillus plantarum YM-5-2菌株对大豆进行两步固态混合发酵。首先,将菌株B.subtilis SP-8-5接种至经室温浸泡10 h(20℃,质量比为1∶3),110℃(20min)蒸煮处理并冷却至30℃的大豆中,于26℃进行初步发酵42 h;随后再接种L.plantarum YM-5-2,并于30℃发酵2 d,最后置于4℃进行后发酵。经两步固态混合发酵处理后,得到一种纤溶活性较强,生产周期短,保质期相对较长,风味独特且易于被大众接受的新型功能性发酵豆豉。当后发酵时间为21 d时,样品豆豉中B.subtilisSP-8-5活菌数为(5.88±0.53)×108 CFU/g,而L.plantarum YM-5-2活菌数则高达(3.50±0.35)×1011 CFU/g,此时检测豆豉纤溶酶的纤溶圈直径高达(2.99±0.06)cm(37℃,静置培养48 h)。  相似文献   

19.
董蕴  许小玲  代凯文  尚雪娇  沈馨  郭壮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3):150-154,247
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细菌型豆豉细菌多样性进行了评价,同时使用电子舌对不同样品各滋味指标的相对强度进行了测定,进而探讨了细菌类群对产品滋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Bacillus(芽孢杆菌)是细菌型豆豉中的优势细菌,其相对含量为95.26%。在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水平上,发现5个核心OTU相对含量大于0.1%,其中4个隶属于Bacillus,OTU2133(隶属于芽孢杆菌)的平均相对含量为91.91%。酸味是豆豉间差异最大的滋味指标,且Bacillus、Staphylococcus(葡萄球菌)和Lactobacillus(乳酸杆菌)与豆豉酸味的形成均呈正相关。由此可见,鲊广椒中细菌微生物主要是由Bacillus组成,且Lactobacillus和Staphylococcus对豆豉滋味的形成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