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发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顾朝林 《城市规划》2001,25(9):13-20
城市管治是当今国际城市研究的重点课题 ,中国相关的研究刚刚开始。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 ,同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相比 ,城市管治可借鉴的东西不多。中国的城市发展有三个独特的平台 :(1)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系 ;(2 ) 5 0 0 0年的中国文化 (集权、儒学、薄弱的公民社会 )传统 ;(3)长期且强有力的城市行政等级体系。主要探索发展中国家城市管治研究内容 ,尤其注重南亚、西非、东非、南非和拉丁美洲城市管治的最新发展 ,以便我国城市管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有效化  相似文献   

2.
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中行政区划的影响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行政区划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中体现为不同的作用 ,也是城市—区域管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研究视角 ,在都市密集地区更是如此。本研究从行政区划着手 ,分析了其内在的运作机制及外部效应对区域发展的种种影响 ,重点剖析了中国行政区经济壁垒、都市区域体制等的问题与原因 ,评估了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基于未来中国社会经济总体走向 ,提出中国都市密集地区区域管治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3.
胡燕  陈振光 《城市规划》2002,26(9):57-60
实证研究是“管治”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大量搜寻的基础上 ,选择跟踪了广州洛溪大桥收费风波的案例 ,欲通过对此案例的分析 ,探讨“管治”实证分析的方法。通过对此案例的剖析 ,可以看出 ,中国城市政府与市民社会的互动已现端倪。展开“管治”的实证研究对进一步搞好城市管理和城市规划 ,深具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城市管治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1,他引:35  
顾朝林 《城市规划》2000,24(9):7-10
首先阐述了管治与城市管治的概念及开展城市管治研究的意义 ,回顾了城市管治的理论渊源 ;然后重点论述了城市管治的研究进展 ;最后提出中国城市管治的主要内容和城市管治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管治”:理论角度的探讨和启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陈振光  胡燕 《城市规划》2001,25(9):25-28
首先介绍“管治”复兴的经济、政治、社会背景 ,接着探询“管治”的理论根源和对“管治”复兴的理论解释。在此基础上总结“管治”理论的局限性和价值。结论部分将“管治”理论与中国的研究相联系 ,并提出一个突出“空间性”的研究框架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6.
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2  
沈建法 《城市规划》2000,24(11):8-11,64
探讨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的关系 ,认为城市管治是对各种社会经济关系的一种调整 ,因此城市政治经济学是城市管治的理论基础。简要回顾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政治经济学与城市管治的研究 ,并从城市政治经济学和城市管治的角度分析中国城市化和城市人口迁移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各主要城市新城开发渐趋饱和、外延式扩张逐步收紧,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的焦点正在回到旧城,因而最近10年城市更新也成为中国城市管理中一个日益重要的公共政策领域。从管治的角度,对城市更新的概念和内涵做了重新审视,指出现代城市更新并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层面的重建活动,而是一个在全球化社会经济大变革背景之下地方层面发生的动态的政治过程,须从"过程、价值及体制"三大要素认识其本质特征。同时,亦尝试从宏观管治环境、管治结构、管治理念/议题、管治机制、管治效能等方面入手,建立一个初步的城市更新研究框架,作为深入理解城市更新管治体系或进行跨城市比较研究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8.
1970年代以后,随着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美国郊区的边缘城市大量发育,成为美国郊区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开发区导向的城市郊区化发展步入新阶段,许多大城市的开发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面临转型与再开发,呈现向功能完善的“边缘城市”转型的发展态势,一种全新类型的具中国特色的“边缘城市”正在或已经形成.在此背景下,基于边缘(edge)和城市(city)两个关键词的本质内涵,提取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研究要素,结合若干大城市开发区的实证案例,试图总结开发区转型发展下所形成的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特性,初步探讨中国“边缘城市”的界定标准.  相似文献   

9.
许一磊  陈晨  陈喆华 《风景园林》2022,29(10):95-101
中国特大城市结构性绿地区域具备空间类型丰富、社会关系复杂以及利益主体多元等特征,其空间管治面临一系列新的问题和挑战。在厘清结构性绿地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国内外文献研究,将其空间管治模式原型分为“自上而下主导的中心化”模式和“自下而上主导的去中心化”模式2类,进而应用“主体—工具—机制—内容”的管治分析框架,对上海市外环绿带浦东段和张家浜楔形绿地2个案例的空间管治进行多维度的分析,揭示这2种空间管治模式的优势和局限。研究发现:在当前地方政府简政放权引起的分权化、城市空间分异导致的碎片化以及利益主体分级的多元化背景下,仅靠政府、市场或者社会单方面管治结构性绿地难以达到理想状态。进一步提出“网络式”的精细化管治模式或将成为中国特大城市结构性绿地空间管治的发展方向,可为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有益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0.
1970年代以来,随着就业岗位的全面郊区化,美国郊区的边缘城市大量发育,成为美国郊区发展的新趋势。在中国,进入21世纪后,城市郊区化发展步入新阶段,城乡结合部的重要载体——开发区,在新一轮城市发展战略指引下面临转型与再开发,呈现向功能完善的“边缘城市”转型的发展态势。在此背景下,本文结合若干大城市开发区的实证案例,总结开发区转型发展所形成的中国“边缘城市”的主要特性。同时,以广州南沙为例,对其发展的阶段特征与动力机制展开研究,并将南沙与开发区导向的中国“边缘城市”的特性进行比较,以期为基于开发区的城乡结合部转型发展提供发展借鉴。  相似文献   

11.
ABSTRACT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gated communities and master-planned estates represent a form of private governance. They are a response to the state’s retreat from providing public goods. In post-reform China, newer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projects also take the form of gated neighbourhoods. To what extent do these neighbourhoods represent a new form of “private governance”? Resul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idents reveal that the meaning of “private governance” refers to services delivered by private organisations rather than self-governance. Gated neighbourhoods in urban China are a response to the state’s intention to retreat from serviced land provision while retaining neighbourhood control.  相似文献   

12.
魏立华  闫小培 《城市规划》2006,30(5):55-60,87
以广州市为例,首先分析了不同社会制度下郊区化的社会内涵、机制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空间分异,发现郊区化的空间不均衡性,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隔离与排斥,城市“新自由主义”发展策略、管治失效及郊区农村的自发转型成为中国大城市郊区社会空间“隔离破碎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以来,我国多地开始了都市圈治理的探索实践,随着国家提出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都市圈正式成为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调控单元。作为城镇化战略、区域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叠加的重要地域空间,新时期都市圈的治理创新是一项重要的实践课题。文章回顾了过去我国都市圈治理的主要做法与瓶颈制约,借鉴国际都市圈治理的典型经验,探讨我国都市圈治理的新逻辑和新方向,提出新时期都市圈治理应遵循“平等协商、同城发展、互利共赢”的逻辑,创新规划理念与方法,建立全方位协调机制;国家应以同城化发展为目标,积极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和统计制度改革,开展都市圈发展综合试点研究与实践。  相似文献   

14.
《Cities》2003,20(1):3-21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urban space in the peri-urban areas of Latin American mega-cities, further exacerbating the multi-jurisdictional political divisions that cover a single urban entity. This is against the backcloth of a sharp decline in metropolitan growth rates, absolute population loss in the city center, and an alleged “polarization reversal” of national urban patterns. It argues that previous approaches have failed to recognize that globally and nationally-deriv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es are often vested in these meta-urban peripheries. Using Mexico City as an example, the authors propose a new generic methodology that will allow for a broader definition and analysis of mega-city and large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Data are presented within this new framework that help to unpack the demographic, economic and land-use changes that are taking place in Mexico City’s broader urban area. Much of the contemporary vibrancy and dynamics of Mexico City’s metropolitan development are occurring in “hot-spots” in the extended periphery, which, to date, have rarely been considered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mega-city. Yet these areas are also some of the principal loci of contemporary globalization processes.  相似文献   

15.
透过对“阳光权”案件的分析,剖析了“阳光权”矛盾的实质,进而探讨在规划实践中政府、法院与社会组织结构中的普遍问题。这种研究对探讨城市规划的本质、政府的角色以及中国城市规划体系的调整与完善都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魏伟 《城市建筑》2014,(15):384-384
我国城市建设正面临着“千城一面”的全球化危机,城市建设对“城市主题文化所塑造的城市之灵魂”的理解和关注较为欠缺。本文从城市文化的内涵出发,分析城市主题文化在城市建设中产生的价值,提出城市主题文化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7.
章丹音  朱钟炎 《城市建筑》2014,(15):359-360
基于景观图像的统计,外滩、南京东路、陆家嘴、人民广场、城隍庙-豫园、新天地是当代上海城市景观的视觉消费文本。“扁平化”城市界面、“奇观化”城市建筑、“主题化”城市空间暗示了“视觉表象化”的景观形态。  相似文献   

18.
作为二次大战后中国大城市编制的第一部现代城市总体规划,“大上海都市计划”对上海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带来深远影响,也对我国城市规划学科发展以及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规划导向、规划理念、规划方法、规划组织与决策、实施与支撑角度具体阐述了其影响以及对当今规划特别是上海新一轮总规编制的启示作用。“大上海都市计划”作为众多先辈垒砌的基石,将启发我们如何思考与规划“上海的2040”,将支撑我们不懈地脚踏现实,面对未来,追求梦想。  相似文献   

19.
20.
丁奇  杨琦  祖广伟 《城市建筑》2014,(30):48-48
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都还停留在基础建设阶段,在能够推动实质性的经济发展方面还存在严重不足,多数城市群其实只是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集中的“一群城市”,而不是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城市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提升小城镇之间的勾连效率、提升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